APP下载

数据新闻对坚持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影响

2020-10-29夏骅

今传媒 2020年9期
关键词:数据新闻客观性真实性

夏骅

摘 要: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呈现形式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使用,其大容量的数据统计、可视化的呈现方式、信息量的集中展示等优点使得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得到了坚持。建立在大量数据基础上的数据新闻,其技术也为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保驾护航,但是对数据新闻进行深度分析后,笔者在其产生和呈现上也发现了数据新闻背后关于客观性的隐蔽挑战。

关键词:大数据;可视化;数据新闻;真实性;客观性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9-0034-04

一、大数据对新闻行业的影响:数据新闻的产生

数据新闻又称数据驱动新闻,是一种新的新闻呈现方式,它是基于大数据的抓取和统计,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图表等可视化方式呈现的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数据抓取、储存、分析能力不断提升,数据新闻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数据新闻是在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下产生的,是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报道形态,是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全面渗透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新闻的生产流程。

在数据新闻的探索上,例如《卫报》《纽约时报》、BBC等知名媒体制作了很多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利用数据可以展示一个运动员从比赛开始到结束的所有状态,如在孙杨打败南非选手查德·勒·克罗斯夺得200米自由泳冠军后[1],《卫报》数据可视化团队制作了“孙杨在200米自由泳中如何在最后25米翻盘”的动态视频,从该团队收集的8位决赛选手的数据,能看出其实查德·勒·克罗斯在开局时是最具有优势的。

《卫报》数据可视化团队运用细节图片来展示选手们的运动过程,通过使用比赛时的水上和水下照片来分析运动员的运动细节和速度。细节化的描述和数据化的显示使得数据新闻有了更多的信息量,相比于传统新闻来说,原本文字平淡的体育新闻仿佛被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来,不再只是注重结果输赢的报道,而是更加突出整个体育比赛令人激动的过程。

国内数据新闻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网易《数读》、搜狐《数字之道》,新华网的数据新闻以及《新京报》的“图个明白”等数据图解新闻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品牌效应。2014年央视晚间新闻推出的“据说春运”特别节目,利用“大数据”展示“大迁徙”,利用百度通过LBS开放平台分析手机用户的定位信息,能够映射出手机用户的迁移轨迹,数亿用户使用的迁徙轨迹就构成了一个实时变化的动态图。以此作为基础形成了关于春运迁徙的数据新闻,“据说春运”也是央视的一次关于数据新闻的尝试,充分开发了信息的作用。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沈浩教授所言的那样,过去媒体更多的注意力在内容上,进入大数据时代,希望新闻节目通过对于大数据的分析来感知社会情绪,能够更好地洞察社会。

二、数据新闻对新闻客观性、真实性的机遇

(一)促进新闻总体真实的实现:利用大数据洞察社会情况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信息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新闻真实性遭受冲击。新闻的真实性毋庸置疑是我们应该永久遵守的原则之一,新闻的真实性被分为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

具体真实主要是指对于某一具体的新闻事件内容而言,要求在报道新闻时应经过踏实详实的采访和调查,弄清楚新闻的真相和前因后果,并且体现在报道中。真实性在新闻业务实践方面最有利的措施就是要靠记者来进行踏实严谨的采访,提高脚力、笔力、眼力、脑力,在每一次采访中都要做到客观详实的采访和呈现。

但是对于总体真实来说,大数据便有了展示的舞台。总体真实是指客观真实地反应社会的总体情况,把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相结合才形成了新闻的真实性。对于总体真实来说,大数据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帮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有着庞大的数据量经过人工智能的分析和统计。通过数据可以对社会的某方面有全面和真实的体现,基于全样本数据的分析来达到对总体真实的实现。例如,在“女司机”标签被部分媒体过度报道形成刻板印象之后,2019 年 3 月 8 日妇女节当天,长沙交警微博发出一组大数据,展示了女司机在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的概率上比男司机要低。数据显示,在 2018 年所有违章信息中,长沙男司机产生交通违法概率是女司机的 1.2 倍,发生交通违法的数量为女司机的2.19 倍。

从具体真实的角度来看,关于“女司机”的新闻,是记者的踏实采访得到的符合具体真实的条件。但是从总体真实来看,部分媒体有选择地突出“女司机”的标签来获得点击量和流量,使得在报道中给人以女司机出事故率高于男司机的印象,违背了新闻的总体真实原则。

数据新闻立足于广泛的数据样本对事件来进行统计和分析,站在宏观的视角上发现我们个人看不到的微小的趋势变化和整体情况。数据也是未来新闻和信息的发展方向,正如喻国明教授所言,5G时代得数据者得天下,数据霸权绝不是危言耸听。5G时代数据将成为最好的生产力和“武器”。

(二)互动性制作和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有利于新闻客观性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的重要基石,从内容和形式来解释新闻客观性,要求对新闻内容要有客观全面的报道,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和立场。在报道上要做到客观公正,注意事實和观点的区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做到客观公正。

数据新闻基于大量的数据,具有全样本的特点,从数据的使用和采集上来说天然地带有客观的属性。大量的数据作为参考,全面呈现整个事件的全貌和情况。有学者也指出大数据新闻报道的直接对象不是客观事实中的“原型事实”,而是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原型数据”进行数据化的记录,并以大数据形式呈现出来[2]。从新闻的客观性来看,大数据通过技术手段完成了对整个事实的原型展示,通过数据来展现这个事实有利于新闻客观性在内容层面上的保证。

数据新闻的产生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于数据处理能力有着专业性的要求,对传统的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不擅长的领域。所以在数据新闻制作中,互动性制作是一个趋势,新媒体行业需要引入更多的技术性人才来完成对大数据的抓取和分析等专业性的工作。甚至出现了众包新闻等新的新闻产生形式,将新闻外包出去,将更多的自主性交给大众,有利于大众与数据新闻的互动。从新闻内容来说,互动性使得新闻线索和材料更加丰富和全面,使得新闻事件的全貌得以展示,更多的技术人员加入,进行专业的数据抓取和分析使得数据也得到了合理和充分地挖掘。

数据新闻的呈现方式一般都是通过图表的形式来呈现,符合当下“轻阅读”的习惯,通过简洁的图示和表格来展现大量的信息。使得读者在有限的时间获得丰富的信息,树立对于某方面较为客观全面的印象和理解。

数据的多元对比和分析,了解横向和纵向的发展情况,使得受众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某一方面的情况。以财新网“数据说”的数据新闻为例[3],在国庆70年之际财新网也发布了一则关于新中国70年经济简史的数据新闻,通过对比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和社会各项指标来总结我国这70年的发展情况和总体趋势。利用数据来进行横向的对比,也和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济数据进行纵向的对比,通过历史和现在的数据来进行比较。横纵向的对比可以客观地体现出我国的发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单一的数据是没有意义的,但是通过数据的对比就可以充分地利用数据来了解整体的趋势和中国目前的水平,通过对比来客观展示中国发展水平相对于国际处于何种位置。

从数据新闻可视化图表呈现方式和互动性的制作过程来说,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的生产方式也有着冲击和改变。对于受众来说有利于发挥受众的主动性,双向性的互动使得受众的主动性得到了增强,受众对于新闻选题的喜好也会影响到新闻工作者,受众提供的新闻素材也会使新闻内容得到丰富。受众自身职业和环境的多样性也会使新闻报道的选题和视角更加多样客观。

三、从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分析其背后存在的隐蔽挑战

(一)从数据新闻的生产:样本的选取

数据新闻基于大量的数据对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有了保障,但从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来分析,即使数据是客观的,但是对数据样本的选取以及呈现过程中还是有可能会出现隐蔽的立场和态度。

在数据新闻生产的过程中,人始终参与其中,数据对于人来说始终是一个工具。正如保罗莱文森所提到的“补偿性媒介”“人性化趋势”,媒介技术的发展始终是以人为本,人的作用是远远不可忽视的。数据新闻也可能成为一个表达观点的工具,看似客观真实的背后裹挟着一种态度和价值观的传播。

在观察数据新闻时,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样本选取的问题,但是样本选取对于数据新闻的呈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从根本上决定了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笔者从两个方面对样本来进行讨论, 一是样本的来源,二是样本的选择。样本的来源是否可靠和真实,样本的选择是否已经包含整个群体,可以反映出整个的情况,如果是抽样调查,那么是否所有人被抽中的几率一样。从源头思考这则数据新闻的数据来源是否全面和合理,只有数据是靠谱真实的,建立在数据上的可视化数据新闻才是客观的、真实的。不是所有的数据新闻使用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就被附上了客观的代言词,警惕将数据新闻直接看作客观性的标杆。要怀着质疑心理去考察其背后数据的合理性和客观性,随着数据新闻的不断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利用,关于数据统计的思维也会是未来用户所需要学习的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如何客观地看待统计数据以及问卷调查,样本抽取的思维和知识也会是媒介素养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从数据新闻的呈现:视图的技巧

对于数据的呈现来说,背后也大有文章可做。在排版上把那些数据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以及横纵坐标使用的单位都会经过有意地选择来达到作者某种观点的体现。甚至有时同样的数据仅仅由于采用的横纵坐标单位不同就会有大相径庭的效果和结论。

在达莱尔哈夫的《统计数据会说谎》一书中就举例提到了图形的欺骗方式[4],1938年,一位《邓氏评论》的社论作者就从华盛顿的宣传广告商处复制了一张图表,争论在于上方的标题《政府支出劇增!》。图1中的线条与标题上的感叹号对应,但是后面的数据却并非如此。它们表示政府支出从一千九百五十万美元增至两千万美元,原本不到4%的增长,却被用图标描绘成一条斜率很高的急剧增长的线条。杂志编辑则在旁边根据数据绘制了另一张图表,用一条曲线客观地描述4%的增长,上面的标题是《政府支出稳定》,使用同样的数据但是却在图表上有完全不同的体现。视图便于一目了然地知道趋势,大家在关注趋势的同时极少会观察其图表使用的单位。

通过对图形图表的部分选取或剪裁,或者将横纵坐标的单位改变,也使得图形的变化趋势发生了改变,同样的数据却可以导致平缓和剧增两种图像的反应。

虽然都是基于客观的数据,但是由于作者对其图形的处理,使得从呈现方式上来看却带有一定的立场和态度。所以在观察数据新闻时也不能一味地接受,要分析其图形使用的单位是否合理,数据来源是否全面,以及是否有其他隐蔽的技巧来掩盖客观的事实。

(三)从数据新闻的分发:数据权利背后的危机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舆论生态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新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体要承担其社会责任和使命,要求完成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使命。正如喻国明教授所言,数据霸权时代不是危言耸听,得数据者得天下,国家之间也展开了关于5G技术的争夺战。

中国的互联网三大巨头BAT,掌握了大量的数据资源,用户的每一次浏览、每一次搜索都会被作为数据节点记录下来,然后通过算法来进行精准推送。根据用户的习惯和兴趣来进行个性化的推送,对媒体来说,能够使信息的落点更加精确;对于用户来说,可以更加便捷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和信息。但是这样的算法推送也带来了隐患,用户的视野充斥着大量低俗化负面信息,版权侵权问题也层出不穷。对于用户长期发展来说,长期在相同的信息中浸泡,不利于其全面地认识客观世界,同时一个个被信息茧房包裹的个人也不利于形成相同的共识,不利于相互的理解和合作交流。

从长远来看,数据新闻会利用技术和特点来形成不易察觉的偏见和隔阂,在使用和接触数据新闻时,不能一味地崇拜技术。技术本身是不具备任何偏见的,只是一个工具,但是要警惕其背后的隐蔽操纵。

四、结 语

数据新闻的利用使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得到了保障,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从宏观的视角来观察总体真实的情况,但是如果将数据新闻仅仅看做一个工具,也要从数据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来警惕背后裹挟的偏见。

大数据驱动下的数据新闻正在发展,作为一个新事物它有着自己具备的优势和特点,立足于庞大数据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数据信息的不断深度挖掘,会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情况。不光是显性的社会状况,同时通过数据微小的变化和趋势,人们甚至能发现隐性的社会问题,甚至一些还没有成为主流的现象。数据新闻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了解到背后的变化规律和相关关系,不仅能够报道当下的新闻,还能对未来的趋势加以合理的预测。

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媒体人必须坚守的原则,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会有更多的技术和手段来促进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更加充分的实现,但是也要警惕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危机。要合理地利用新技术促进新闻行业的发展,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 http://www.cbdio.com/BigData/2016-08/25/content_5213590.htm中国大数据产业观察,数据观.

[2] 杨保军,孙新.论大数据新闻真实性的个性特征[J].当代传播,2019(5):10-13.

[3] 新中国70年经济简史[EB/OL].财新网,http://datanews.caixin.com/mobile/interactive/2019/70/.

[4] (美)达莱尔哈夫著.靳谈,武钰璟译.统计数据会说谎[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

[5] 喻国明,刘旸.媒介融合时代基于大数据的传媒生产创新[J].新闻战线,2017(9).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数据新闻客观性真实性
浅析历史的客观性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聚焦以能力立意的六种“客观性”函数问题
从《绸都·丝韵》谈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媒介融合时代数据新闻可视化教学探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高中生物教学的客观性评价问题探讨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