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目标的美术“精准教学”初探
2020-10-29孙小涟
孙小涟
学情分析
1、本课是浙美版教材四下第9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是色彩教学方面的内容,在三上《三原色与三间色》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具备简单的色彩知识。
2、点彩画是新印象主义以色彩分割原理为依据所采用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又被称为“点彩法”,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新的绘画方式。
3、四年级学生处于从“图式、意象或记忆性叙述向追求真实、视觉再现或写生萌芽”转化时期的过程。点彩画,灵活、直接,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突和快乐。
基于以上,以点的绘画形式进行造型活动,在游戏、小练习等自主探究下观察分析点彩画的绘画原理,赏析点彩画大师作品,本课兼具了欣赏和绘画。因而如何运用点彩的创作方法的进行色彩表现,怎样让学生学得有趣,又不至于被造型所束缚,是笔者设计教学所要考虑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从“游戏”到“比对”再“定义”,在尝试游戏中初识点彩画,分析比对中感知点彩画的画面效果,了解点彩画的原理。①蓝黄两色画绿苹果的游戏,初识点彩画的绘画特点。②不同绘画作品的比对,观察、分析,了解点彩画的奇妙之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③欣赏画家的作品,学会思考,认识新绘画派别。
2、通过技法探究,微观示范,引导学生运用点彩画的绘画方式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表现以及创造的欲望。①细化点彩技法,点的形状(小练习)、点的排列(找光源)、点的色彩(借色轮),学生自主探究,递进式的深入观察分析点彩画。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微视频示范,点到为止,留给学生独创的空间。
3、学生能通过“点彩”这一媒介与色彩做亲密的接触,在绘画体验中加深对色彩的了解和热爱。
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是美术课的核心和灵魂,以生为本拟定教学目标,促使教学过程中所有的环节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在一堂课里,教师准备做什么,打算让学生学到什么?这是至关重要的,课上得好不好,最终是要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这就是现代教学理论中的有效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由简到难,由少到多,由浅到深逐步深入地进行递进式的有效教学,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一、紧扣教学目标是精准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奇妙的点彩画》教学时,笔者打破了以前教师讲授15分钟,学生20分钟绘画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探秘、讲授、体验、分析、示范层层深入的教学模式,从“游戏”到“比对”的初识,再进一步深入到“点”的形状、排列、色彩的描绘及想象,逐步完成递进式的有效学习。①认真观察、分析点彩画的结构、外形特征,并能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②能用“点”的形状、排列、色彩等点彩画的方式表现自己喜欢的事物,考虑光源,注意表现物体的厚实与体积感。③欣赏画家的作品,学会思考,能大胆想像添画,使画面表现的内容更丰富。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想象和描绘,学生能通过“点彩画”这个媒介与色彩做亲密的接触,在学习活动中加深对自然的了解和热爱。
1、优化导入方式是美术课堂的排头兵
形象丰富、生动的图像是美术课堂导入环节的主要来源,通过对点彩画的感受、形态的体验、情景的触动,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
本堂课通过引导学生试一试、比一比、认一认、选一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着点彩画的美,不由自主地想用点彩画的方式来画画。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情感”是和谐教育的动力,导入方式的最优化设计又是课堂教学的排头兵,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源。本堂课的导入实现了优化教学,为学生初识点彩画做好了铺垫。
2、尝试练习,培养观察能力是关键
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教学《奇妙的点彩画》这节课时,最初的游戏和点的形状,教师不是先示范,而是放手让学生尝试练习,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先试后导,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
①激发儿童的观察兴趣,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良好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点彩画学生初次接触,直接用鲜艳的颜色点画,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新的颜色。在多种绘画比对中,学生很容易就对它产生了兴趣。
②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兴趣中学会观察。格式塔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观看,就意味着捕捉眼前事物的某几个最突出的特征,仅仅是少数几个突出的特征就能够决定对一个完整的式样。”儿童认识一个事物,主要是观察其主要的特征,再辐射到物体之间的联系。在教学《点彩画》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从点彩画的特征(点)、颜色(原色)、形(无轮廓线)等方面去观察。观察时遵循从较简单的事物着手,逐渐进入复杂的事物,由一般的观察进入细微的局部观察的一般规律。
③多媒体播放点彩画的局部细节图与知识辅助,技法探寻有法可依。
点彩画的技法探寻是本课的一大重点和难点,教师以西涅克名作《纳蒂布港》为依托,从点的形状、点的排列、点的色彩入手,让学生试画点的形状,查找光源,理清点排列的疏密及深浅的变化,借用色相环观察多色点的变化,点的交叉或并列排列在一起,也有色彩规律。要他们从深一层的观察去加深对点彩画的认识,以便打破儿童绘画中的概念,克服因对点菜畫的观念不明而草草了事的应付性描绘的现象。
3、教师示范是手段
“示范”在过去的美术课堂上是必不可少的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或多或少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法,但缺点也是明显的,学生失去发挥主动性的机会,扼杀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习变得被动,把美术课堂变成了培养画匠的地方。
随着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的广泛应用,有预谋巧妙的运用,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示范是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解决教学难点的好方法,不可不用。演示效果的成败主要是一个“度”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尝试:
1、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性示范。在教学《奇妙的点彩画》中笔者就选了学生最难把握的“点的叠加”(引导学生考虑表现对象的光源,注意表现物体的厚实与体积感)进行了示范。其余部分以簡单步骤图解决问题。
2、课前要反复尝试、揣摩。在上课前教师要事先了解学生已有技能,反复揣摩所选的示范内容,删加得当。借用VUE拍摄时语言不罗嗦,动作不多余,展现教师示范的艺术效果。
3、示范操作的方式也可以是灵活多样的。老师可事先拍好微视频,也可现场示范,学生当观众边看边模仿。学生的作品可能就成了老师的复制品,就像刚才点画的树。笔者认为与其让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还不如师生一起动起来,示范的半成品也可以让师生合作来完成。出示第二幅,就叫一个学生上台来画,一起查找光源,注意表现物体的厚实与体积感,通过师生合作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并解决了一大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 自主探究学习是精准教学的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为了突破本课的一个知识难点及正确处理色点组合的规律,使画面呈现谐调的色彩。笔者采取了探究训练模式,分解《纳蒂布港》,以局部图形式直接让学生观察,放大图形对学生在视觉上产生思维冲击,自然而然会自主自发地探究点的形状、排列和色彩的特点。这样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帮助他们发展其智力,掌握提出问题并找出答案的技能,教师相信学生在观察比对分析中也是自主探究的过程。
三、 学生创造力是精准教学中的灵魂
小孩子本来头脑中没有什么框框,是“正规”的教育使他们有了框框,培养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打破框框,突破常规。怎么打破、怎么引导,笔者设计了几个环节:
1、动态屏幕欣赏大师作品,引导学生的想象
在欣赏作品时,不仅仅是借助以往的“言说文化”,而更注重尊重学生个体的审美体验互动。《奇妙的点彩画》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动态屏幕效果,让学生掌握“点”的笔触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触摸屏能,将画面点一个个触碰上去,在静静地感受画中画时,点彩画的表现内容大大拓展,情节更富独创性,奇思妙想恰似泉涌不断。
2、图像解构,拓宽思路激发兴趣
进行视觉元素的图像解构,也就是将其几个局部放大并PS成黑白色,这样做既能避免色彩的干扰,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通过局部放大,对点的排列的疏密、深浅粗细进行一一分析,抓住其规律与光源有关,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找到点彩画的特征,激发兴趣。
3、欣赏学生作品,丰富视觉经验
“随心表现”是孩子的天性,作为教师在课堂中要想方设法采取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观察力,滋养、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使其“天性”得到延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常锐伦.《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称谓及其理论》.中国美术教育.1990.
[2]【美】W·艾斯纳著,孙宏等译《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朱作仁主编.《创造教育手册》.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5]李力加.《儿童记忆模式对其美术造型、创造能力的影响》.载《中国美术教育》,2000.
[6]贾春鹏.《转变观念,让美术课成为培养创造力的乐园》,载《少儿美术》,2006.
(浙江省德清县舞阳学校 浙江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