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20-10-28陈雪菲徐黎欢
陈雪菲 徐黎欢
【摘 要】目的:本文将主要研究ICU科室内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使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措施。方法:从2019年1月-2020年2月由于发生重症颅脑损伤入住我院ICU科室内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统计学中随机抽签的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实验研究人员包含4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则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措施,最终对比两组患者的研究结果。结果:本次临床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预后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将临床护理路径使用于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以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大幅度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其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ICU;重症颅脑损伤;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0-30--01
ICU科室内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常是医院神经外以及ICU科室的常见危重症,发生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常会合并其他部位的复合伤口,且患者的预后效果比较差,患者发生死亡的几率十分高[1]。因此,在抢救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时候,需要加患者的临床预后效果,并为患者制定详细的临床护理路径措施,促使患者制定合理的护理工作重点,充分體现出临床护理中的计划性以及预见性,帮助患者顺利恢复疾病健康[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9年1月-2020年2月由于发生重症颅脑损伤入住我院ICU科室内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统计学中随机抽签的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实验研究人员包含48例。实验组患者的年龄范围在23-90岁,平均年龄范围为(37.65±2.14)岁。对照组患者的年龄范围在23-90岁,平均年龄范围为(36.98±2.36)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信息进行分析,发现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的需要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其详细的护理措施如下:(1)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详细的临床护理路径。(2)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入院的时候,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介绍责任护士以及主任医师,并充分讲解患者的实际意义,从而对患者发放健康路径表格,通过对患者使用相关的表格,可以实施评估患者的GCS评分,并根据评分给予患者对应的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住院时间。临床预后效果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显效: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不见。有效: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且疾病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患者的症状并未发生显著的改变。有效率=(显效+无效)/总人数*%。
1.4 统计和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结果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和分析,预后效果使用计算型指标以例(n/%)表示,x2检验,住院时间则用计量型指标以均数±标准差()描述、t检验。P<0.05标识两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预后效果
本次临床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预后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详细见表1。
2.2 住院时间
本次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36±1.69)d,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2.46±2.38)d,对两组数据使用统计学进行计算发现,T=4.9843,且P<0.05。
3 讨论
ICU重症颅脑损伤的病情十分重要,对患者的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威胁[3]。所以,护理人员在对其患者展开抢救的时候,需要重视给予患者高质量的护理措施,显著提升患者的预后效果[4]。
我院通过本次实验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经过临床护理路径之后,患者的预后效果有效率为97.92%,对照组患者的预后效果有效率为81.25%。并且,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
综上所述,将临床护理路径使用于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以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大幅度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其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屈冲,杨依玲.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对其住院时间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1):77.
栾蕊,刘雪.临床护理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和满意度评价[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9,3(15):111-112.
张丽霞,董兰.临床护理路径预防重症颅脑损伤患者PICC相关并发症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20):3391-3392-3393-3394-3395.
王宝春,陈碧群,廖晶,李瑞雪.预见性护理在ICU重症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患者预防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9,22(22):82-8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