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管理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价值评析
2020-10-28黄洁莹
黄洁莹
【摘 要】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管理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价值。方法:抽取于2019年2月到2020年2月期间的社区内部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共90例,再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社区护理管理服务,实验组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模式上,实施家庭医生签约的服务方式,护理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通过分析能知道,实验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要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的存在的差異是有一定统计学意义的,P<0.05。结论:通过评析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管理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价值情况,其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提升控制血压的效果,值得在社区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管理;家庭医生签约;实施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0-30--02
目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市场都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提升,但是在饮食方面不是特别均衡,而高血压发病率就呈现出升高的趋势[1]。如果高血压没有及时的得到控制,则非常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对于身体造成严重的威胁[2]。所以,必要的护理与治疗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此,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管理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价值评析情况,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患者基本资料情况
抽取于2019年2月到2020年2月期间的社区内部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共90例,再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每组中有45例患者。实验组中,患者年龄在65岁到76岁之间,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平均的年龄在(69.6±4.5)岁之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在66岁到79岁之间,平均的年龄在(69.8±2.1)岁之间。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数据,结果不具备差异性,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均确诊为高血压;(2)患者与家属都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参与调研;(3)患者年龄均在65岁以上;
排除标准:(1)患者无法配合试验,并且无法参与调研;(2)排除精神疾病、心脏病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对本组患者采取常规的社区护理模式,并且根据患者的情况不同,来进行用药与运动指导,再进行护理干预。
实验组: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常规社区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家庭医生签约的模式,具体是进行建档,在签约之后,医生要对患者的详细情况进行咨询,比如说具体的血压、治疗疾病史、用过哪些种类的药物,患者的睡眠情况如何等等,对患者有全面的了解才能保证护理方案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另外,在正式签约的时候,社区医院也要组织家庭医生开展培训,主要是为了更好服务患者,了解高血压患者有哪些生活方式与疾病特点。告知患者家庭医生这一服务模式的相关概念,让患者对这一模式有详细的了解,患者在选择家庭医生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也可以与家庭医生在网络上进行沟通,方便随时解答患者的问题。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的情况。
1.5 统计学
本文采用SPSS21.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数型指标通过例(n\%)进行表示、再通过x2进行检验,计量型的指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P<0.05表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性。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
实验组患者对于血压控制情况要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请见表1。
3 讨论
以往的社区管理模式,采取的都不是一对一的方式,高血压患者通常都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但治疗结束后医生往往换了好多个,不同的医生对患者的病情也不十分了解,就会影响医生对患者的病情的干预[3]。所以采取家庭医生这种一对一的方式,能够提高治疗的效率,还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4]。
此次试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要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的存在的差异是有一定统计学意义的,P<0.05。
综上所述,评析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管理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价值情况,能够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值得在社区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岳海燕.浅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J].健康之友,2019,(19):21-22.
韩燕,谭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实施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0):72-73.
应静静.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9):65-66.
刘影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实施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家庭医药,2019,(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