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间的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研究

2020-10-28苗怀明

蒲松龄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学术史蒲松龄聊斋志异

苗怀明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二十年间,中国大陆地区出版有关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专著上百种,无论是关注点还是观照角度皆有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尽管研究者的重心仍在《聊斋志异》,但对作者、版本、文本的关注已逐渐转移为对该书文化元素、影响接受的挖掘,《聊斋志异》的改编、翻译等成为研究热点。《聊斋志异》之外,聊斋俚曲及蒲松龄的其他著述在这一时期也都得到较为充分的研究。

关键词: 蒲松龄;聊斋志异;学术史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迎接新世纪的欢庆锣鼓似乎还在耳边萦绕,转眼已是二十年过去,一个新的世纪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五分之一。其间学术生态发生了很大改变,学界的兴趣和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具体到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研究来说,虽然关注度不及四大名著、《金瓶梅》等作品之高,但作为经典名著,仍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这一时期都取得了哪些值得关注的成果,与此前各个时期相比,又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本文以二十年间出版的相关研究论著为核心,对这个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

在进入新世纪之前,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研究已走过近一个世纪的历程,经过路大荒、袁世硕、章培恒等学人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不少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就文献的搜集整理而言,发现一系列新的重要文献,这些文献也得到了及时的刊布,《聊齋志异》的重要版本大多以影印或校勘整理的方式出版,形成了扎实的文献基础。就蒲松龄及其作品的研究而言,相关重要问题比如蒲松龄的家世生平、创作的动机过程、作品的思想艺术等方面皆进行了探讨。可以这样说,在进入新世纪之前,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研究已有着丰厚的学术积累。那么,其后的研究将如何展开?这是进入新世纪面对的难题。

据笔者统计,从2001年到2019年的近二十年间,中国地区共出版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各类专书一百多种。

就这些书籍的内容而言,其中一些属旧题新做,即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或细化。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蒲松龄的家世、生平、交游,比如《聊斋志异》的成书过程、版本、本事等,此前学界已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并未解决所有的问题,仍有可以探讨的空间。邹宗良的《蒲松龄研究丛稿》(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赵伯陶的《〈聊斋志异〉新证》(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版)、张崇琛的《聊斋丛考》(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赵羽的《〈聊斋志异〉笺证初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即属此类著作。

其中《蒲松龄研究丛稿》一书分三辑,第一辑对蒲松龄的家世、生平、交游等问题进行考辨;第二辑对蒲松龄的诗文、俚曲等作品进行考辨;第三辑重点辨析蒲松龄与《醒世姻缘传》《醒梦骈言》的关系。

《〈聊斋志异〉新证》一书系作者整理《〈聊斋志异〉详注新评》的副产品,第一章《〈聊斋志异〉与明清史新证》、第三章《〈聊斋志异〉与重要典籍关系新证》尤为值得关注,前者从科举、刑法、地名、历史人物等角度对《聊斋志异》与明清史实的关系进行辨析;后者则探讨《聊斋志异》与《尚书》《周易》“三礼”《诗经》《左传》等重要典籍的关系。

《聊斋丛考》全书分三编,其中上编为《蒲松龄事迹新考》、中编为《聊斋本事考证》,分别对蒲松龄的生平事迹及《聊斋志异》的本事进行考证。《〈聊斋志异〉笺证初编》重在探讨《聊斋志异》作品的本事及与前代小说的渊源关系。

这些论著对蒲松龄及《聊斋志异》基本问题的考索较之先前,更为细密,不过实证类研究需要文献资料的支撑,对于此前讨论的一些难题,比如蒲松龄开始创作《聊斋志异》的时间、具体写作过程,原书的分卷及其编排等问题,因资料的缺乏,仍处在各持一说、难有定论的状态。

此前有关蒲松龄研究的专书多为评传一类,这一时期也出版了两部对其进行专题研究的著作,一是焦伟主编的《蒲松龄诗词论集》(齐鲁书社2017年版),二是庞云凤、牛蒙刚、王福臣的《蒲松龄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前者是一部论文集,收录各个时期学人所写论文41篇,集中展示了学界多年来研究蒲松龄诗词的成果。众所周知,蒲松龄除《聊斋志异》,还有不少其他著述,仅诗词就有一千多首,但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该书的编印显然也有提倡的意思在,提倡研究者对蒲松龄的诗词多加关注。后者则从教育生涯、哲学基础、教育目的观、道德教育、教育原则与方法、论教师与师生关系六个方面对蒲松龄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这类话题此前探讨不多。

同类著述还有赵怀珍的《聊斋著述论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汪玢玲的《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研究》、孔令升的《聊斋志异思想论》、蒲先和的《聊斋琐议》等。

有关这一时期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的情况,笔者撰有《二十一世纪前十多年间〈聊斋志异〉文献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一文进行详细介绍 ① ,这里不再赘述。

与此前各个时期相比,近二十年间研究者的兴趣和关注点有所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术热点,其中人们关注较多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聊斋志异》叙事艺术的探讨。

蒲松龄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他善于讲故事,这也是《聊斋志异》艺术魅力之所在。对其叙事艺术,研究者向来比较关注,进入新世纪后,有研究者借助西方的叙事学理论,对《聊斋志异》的叙事艺术进行新的探讨。这方面的专著出版了三部,即冀运鲁的《〈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黄山书社2011年版)、刘绍信的《〈聊斋志异〉叙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和尚继武的《〈聊斋志异〉叙事艺术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聊斋志异〉叙事艺术研究》一书从时空叙事、叙事序列、叙事修辞、人物中心移位与群体特征及叙事情境六个方面探讨《聊斋志异》的叙事艺术。

借助西方文学理论解读阐释中国小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成为一个常见的研究方式,这方面的著述有很多,如何避免机械套搬的弊病,改变角度之后如何发现中国小说叙事的独特性并探讨其背后的生成机及其文化内涵,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就《聊斋志异》而言,其叙事固然有传承的一面,但有很多地方不同于章回小说,也不同于其他文言小说,自然更不同于西方小说,系作者本人的独创,值得深入探讨。上述三书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在这个领域,还有较大的开掘空间。

(二)对《聊斋志异》文化层面的梳理与探讨。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作品,内容丰富,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层面对其进行梳理和探讨,也是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式。进入新世纪后,这一领域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出现多部著述。

其中有从民俗角度探讨的。如汪玢玲的《鬼狐风情——〈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徐文军的《聊斋风俗文化论》(齐鲁书社2008年版)等。前者涉及《聊斋志异》民俗文化的内容包括民间典故、鬼文化、狐文化、民间信仰等,结合作品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归纳。

有从宗教角度探讨的,如黄洽的《〈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齐鲁书社2005年版)。该书结合蒲松龄的创作心态及神道观,对《聊斋志异》与佛教、道教、自然宗教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探讨。

李學良的《破异——探秘〈聊斋志异〉中的方术世界》(当代世界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则另辟蹊径,从方术的角度探讨《聊斋志异》,该书分揭秘篇和演绎篇,对其中20余篇作品与方术的关系进行梳理。

(三)对《聊斋志异》传播接受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改编、翻译的研究。

《聊斋志异》对其后的小说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这表现在相继有不少仿作出版,作品被其他艺术样式比如评书、戏曲、影视等,而且还走出国门,被翻译成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成为享誉世界的经典名作。此前学界对这一领域虽有所关注,但不够系统深入,近年来,这一问题成为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有不少相关的论著出版。

其中王海洋的《清代仿〈聊斋志异〉之传奇小说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专门探讨清代模仿《聊斋志异》创作的传奇小说,包括《夜谭随录》 《萤窗异草》等,全书从文献、文学观、题材、故事类型、审美趣尚及对《聊斋志异》的接受等角度进行考察。

相比之下,蒋玉斌的《〈聊斋志异〉的清代衍生作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将研究范围扩大,该书将仿作、改编之作等统称为“衍生作品”,包括仿作、戏曲、说唱、白话小说四类,分别进行考察。

专门研究《聊斋志异》戏曲改编情况的论著这一时期出版有两部,一部是杜建华的《〈聊斋志异〉与川剧聊斋戏》(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一部是郑秀琴的《论〈聊斋志异〉在清代的改编:以戏曲为中心》(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

前者专门探讨川剧中的聊斋戏。川剧有许多剧目改编自古代小说,但对《聊斋志异》有着特别的偏爱,相关剧目有一百三十多个。该书前半部分从史的角度对川剧聊斋戏的情况进行梳理,后半部分则从思想、艺术、演出等方面进行探讨。书后附《川剧聊斋戏剧目提要》。后者涉猎范围更广,清代的传奇、杂剧及地方戏皆被纳入,书后附《聊斋戏提要》,分传奇杂剧和川剧两部分。

进入二十世纪,《聊斋志异》改编又有了新的形式,那就是影视。近年来电影《小倩》《画皮》相继上映,引起社会关注。赵庆超、霍巧莲的《聊斋小说的当代电影改编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专门探讨该问题。该书分四个部分,对《聊斋志异》在当代的电影改编情况进行探讨。

《聊斋志异》是最早被译介到欧美等国的中国小说作品之一,至今已有数十个语种的多个译本包括全译本和节译本,在海外传播甚广。海外读者多是通过这些译本欣赏和了解《聊斋志异》的,这些译本有何特点,翻译的水准如何,其间存在哪些问题,这都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这也是近年来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相继出版了多部研究专著。

其中李海军的《从跨文化操纵到文化和合:〈聊斋志异〉英译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在对《聊斋志异》英译整体观照的基础上,对早期西方汉学家、当代西方汉学家、华人学者翻译家的翻译情况进行重点探讨,关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跨文化操纵及文化和问题。

孙雪瑛的《聊斋志译:诠释学视阈下的〈聊斋志异〉翻译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版)从诠释学的视角考察《聊斋志异》英译问题,重点关注多译本、误译、译者风格等问题。

李海军、蒋凤美、吴迪龙的《〈聊斋志异〉英语译介研究》(1842-1948)(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在对《聊斋志异》英译情况整体介绍的基础上,对郭实腊、卫三畏、梅辉立、阿连壁、翟理斯、禧在明、乔治·苏利耶·德·莫朗、乔治·苏利耶·德·莫朗、弗兰西丝·卡彭特、弗兰西丝·卡彭特、林语堂等人的译介情况设专章分别进行介绍,所介绍的译本在同类著述中是最多的。

此外,朱振武的《〈聊斋志异〉的创作发生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学林出版社2017年版)也用了一章的篇幅介绍《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包括《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百年传播、译介回眸、翟里斯英译本的误读与接受等。

上述著述一起勾勒出西方英译《聊斋志异》的整体风貌,并从文化、诠释学、传播等角度进行观照,为学界了解《聊斋志异》在西方的译介及传播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较大的学术空间,上述几种著述的研究对象全都是英文的译介,对英语世界的其他译本则关注不够。再者研究者几乎都是外国文学专业出身,从这些著述来看,他们对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了解还不够全面深入,知识结构的欠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四)对聊斋俚曲及蒲松龄其他著述的研究。

《聊斋志异》之外,蒲松龄还撰写了不少其他方面的著述,包括诗词、俚曲、农书等。其中以聊斋俚曲最受关注,近年来的研究也比较集中,这类研究有助于对蒲松龄更为全面系统的了解。

蒲松龄共创作过十五种俚曲作品,这种俚曲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民间说唱,带有戏曲的特点,是与《聊斋志异》迥然不同的表演艺术。聊斋俚曲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内容入手,包括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探讨;二是从语言学角度进行探讨。

前者有刘晓静的《三百年遗响:蒲松龄俚曲音乐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年版)、陈玉琛的《聊斋俚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刘秀荣、刘婷婷的《聊斋俚曲论纲》(齐鲁书社2016年版)等。

《三百年遗响:蒲松龄俚曲音乐研究》一书从音乐角度研究聊斋俚曲。全书分三编,分别是蒲松龄俚曲概论、蒲松龄俚曲的音乐形态特征及蒲松龄俚曲代表性曲牌分析。该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聊斋俚曲的专书,此前只有零星的研究。《聊斋俚曲》同样侧重从音乐角度谈谈聊斋俚曲,该书分上下编,上编收录《聊斋俚曲通论》等论文,探讨聊斋俚曲的音乐特性;下编为《俚曲曲牌》,对聊斋俚曲使用的曲牌进行辨析。《聊斋俚曲论纲》也是一部系统探讨聊斋俚曲的专著,该书从生成、流传、文学、音乐、曲牌、语言、演唱及传承等方面分别进行考察,范围较之前书更为广泛。

此外还有一些著述涉及到聊斋俚曲,比如汪玢玲的《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研究》第六章即为《论聊斋俚曲》。邵吉志的《从〈志异〉到“俚曲”:蒲松龄新解》(齐鲁书社2008年版)一书第九章《表演艺术的风韵》也对聊斋俚曲各方面特点进行概述。

后者则有冯春田的《聊斋俚曲语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翟燕的《聊斋俚曲语气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泰的《聊斋俚曲集方言俗语汇释》(九州出版社2015年版)、徐复岭《〈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年版)、董绍克的《聊斋俚曲集俗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许培新的《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五种句式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等,都是将聊斋俚曲作为语料,进行俗字、词汇、句式等方面的研究。如此多的语言学著述集中探讨一个作家的通俗文学作品,这在古代作品中也是不多的,只有《红楼梦》等少数作品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值得注意的是,李桂奎、樊慶彦主编的《聊斋学研究初集》(齐鲁书社2019年版)一书再次提出“聊斋学”的说法。1991年10月18日至22日,首届国际聊斋学讨论会在山东淄博召开,这是第一次提出“聊斋学”之说。2001年4月19-21日第二届国际聊斋学讨论会在山东淄博召开,会议论文集以《聊斋学研究论集》为名出版。但当时学界响应者并不多,后来这种说法渐渐被淡忘。

近年来相继有人提出“金学”“罗学”“西游学”等,这一问题引起学界关注,研究者对单部作品研究称学的问题也有争议。到底对一部作品的研究具备什么条件才可以称学,从目前学界及社会的认知来看,在现有小说作品的研究中,只有红学得到承认。这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问题,未来如何发展,还有待观察。

最后说一说《聊斋志异》的欣赏普及读物。

《聊斋志异》自面世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对一般读者来说,《聊斋志异》与四大名著不同,其语言为较为典雅的文言,阅读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他们需要那些带有导读性质的欣赏普及读物。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这类读物在有关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著述中一直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这一时期仍然延续了这一传统,在其间出版的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专书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属于欣赏普及类读物,即内容偏重对作品的赏析解读,主要供一般读者阅读,带有导读的性质。其中以马瑞芳所写最多,据笔者统计,至少有十四种,有些是在电视台演讲的讲稿,社会影响较大。

欣赏普及也是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类书籍与一般的研究著述写法及风格不同,既要有学识,又要有才气,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想写好并不容易。在这一时期出版的欣赏普及欣赏类著述中,较为突出的是周先慎的《周先慎细说聊斋》(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版)一书。该书精选聊斋名篇三十多篇,对其从不同角度进行赏析,见解深入独到,又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不仅有助于读者的阅读欣赏,而且对《聊斋志异》的推广普及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值得关注的还有马振方的《聊斋志异面面观》(北京出版社2019年版)。该书围绕着《聊斋志异》思想艺术的各个方面,对该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此外还有张国风的《话说聊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李桂奎、冀运鲁的《〈聊斋志异〉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版)、左江的《〈聊斋志异〉二十讲》等,也都是写得比较有特色的。

当然,也不可否认,这类读物中的平庸之作也有不少,要么没有什么见解,复述故事情节加几句老生常谈式的评论,要么写得枯燥乏味,读后让人昏昏欲睡。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自身的学识和才力不够,加之也不够用心,将普及等于平庸肤浅,草率落笔,质量自然难以保证。《聊斋志异》的欣赏普及读物不少,但能称得上精品的寥寥无几,这不仅仅是《聊斋志异》这一领域的问题,其他古代小说的欣赏普及读物也都程度不等的存在这一问题,比如有关《红楼梦》的著述中这类书的问题更为严重,平庸已不算什么问题,那些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的书籍更让人感到忧虑,而且数量也并不是一个小数字。这也从反面说明了欣赏普及工作还大有可为。

总的来看,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前二十年间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研究稳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新收获,呈现出新的学术景观,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至于未来如何发展,这是每一位研究者都要思考并且用行动给出答案的问题,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陈丽华)

猜你喜欢

学术史蒲松龄聊斋志异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蒲松龄
临洮考古之余的“学术史”寻访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评《外国战争史和军事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