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唐诗教学的现状及其成因

2020-10-27周瑜彤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诗教唐诗诗歌

周瑜彤

唐诗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唐诗教学却呈现出“名片不名”的现状。出现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声情”教学——吟诵。“吟诵”这种教学方式的缺失一方面是因为文化的变革和历史的原因,另一方面在于教师对“诵读”教学的片面理解。

一、当前唐诗教学的现状

中国是诗的故乡,诗是中华文化熠熠生辉的瑰宝。“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千百年来,因诗心,达诗意,传诗情。通过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情感,用诗来传达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国历来有诗教的传统,其“温柔敦厚”的特质致使诗教传统两千多年来绵延不绝。历代的文人学者在成长的过程中无一不受诗教的熏陶感染,他们在有限的诗歌中去领会和感受无限的诗情。然而,“一个诗的国度,竟然没有了诗,没有了激情;应该最爱诗的青少年不愿读诗,读不进,也读不懂。这是何等触目惊心的事情”。这是钱梦龙老师对语文“诗教”回归的深情呼唤。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艺术顶峰,其文字精练、音韵和谐。常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清代蘅塘退士所编撰的《唐诗三百首》成为儿童蒙学必备的读物之一,“熟读成诵,诵而能吟”的唐诗凭借其有规律的平仄起伏和特有的音乐美感,使诗情、诗理的种子在学童的心中萌生发芽。

当前的唐诗教学现状总体上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虽有课程标准等纲领性的文件,但是面对应试普及得更广、层度更深的是考试大纲。为了教学成绩的提高,潜心研究诗歌考试的分值、题型及考点,将考试的知识点列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拿取考试中诗歌鉴赏的分数,教师更是将鉴赏的技巧方法总结呈出,将鉴赏的过程程式化,仿用固定的格式去套用,将鉴赏这种隐性的能力化为有形的技巧。这就导致学生“为考而学,考完就忘”的局面。

近年来的课改,要求在语文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语文要求多读,强调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和体悟,这是语文教育回归本质的表现。但若对教学内容没有深刻的体悟、研究,对方法没有深入的探究,只是一味地去迎合课程改革,那么结果往往是矫枉过正。在当下普遍的唐诗教学中,“声情”为大家所忽略,都知唐诗有音韵和谐之美,诗、歌不分的特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诗中的“声情”教学只是“牧童遥指杏花村”,忽略了唐诗本身具有的“依声寄情”“以声达情”“以声咏情”“声情相通”的特点。清代桐城派姚鼐说:“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终为门外汉耳。”

面对当下的唐诗教学现状,究其原因乃是教师未得唐诗教学之法,学生亦未能感受到学习唐诗之美妙。

二、造成当前唐诗教学现状的原因

1.文化的变革及历史的原因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新的文学形式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历代文学之变,都源于对古诗文吟诵所扎下的深根,使之对语言文字能精确把握和灵活运用。然科举制度的取缔,新学堂的兴起,讲学之风日盛,“吟诵”这种基础的读书方法便逐渐淡出。朱自清说:“五四以来,人们喜欢用‘摇头摆尾的去形容那些迷恋古文的人。摇头摆尾正是吟文的丑态,虽然吟文并不必需摇头摆尾。从此青年国文教师都不敢在教室里吟诵古文,怕人笑话,怕人笑话他们落伍。学生自然也就有了成见。”钱基博为黄仲苏先生的《朗诵法》作序,开篇就言:“朗诵法者,当代之绝学也……而于辞章语言之妙,罕知吟會。”西方的朗诵传入中国,朗诵和朗读替代了原古典诗文“诵”与“吟”的传统读书方法。口耳之学——吟诵也遭颠覆、破坏。

陈少松先生说:“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总的来看,吟诵在大学古典文学和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很不时兴,未能引起国人的普遍重视。”吟诵至此被遗忘、淡漠,越来越多的人不知“吟诵”是何物。

综上所述,近代以来,由于文化的演化及历史的变革,吟诵这种学习汉语的基本方法离我们渐行渐远,几成绝响。

2.教师对新课标中对诗歌“诵读”教学的片面理解

自科举废,学堂兴,“吟诵”这种传承了两千多年的读书方法逐渐淡出。1902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堂,所颁布的《钦定蒙学堂章程》规定:“凡教授之法,以讲解为重要,诵读次之,至背诵则择紧要试验。若遍责背诵,必伤脑筋,所当切戒。”在此之后的一百年中,政府所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中有关诗歌的诵读教学都以“朗读”和“背诵”进行表述,直至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才提出了“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每个阶段的目标中对诵读提出要求,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中四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对诵读又有了相对明确的要求。“吟诵”离我们已有一个世纪之久,在这期间,虽有不少的文人志士呼吁恢复“吟诵”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但在教育界依然没有得到重视,造成小学、中学、大学从没有教师传授“吟诵”到没有教师会“吟诵”的局面。

由于一百年的“吟诵”断代,新课程标准对古典诗词文的读法笼统地概括为“诵读”,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是“诵读”,如何“诵读”。笔者根据对吟诵相关著作的研究,认为新课程标准中的“诵读”是指“吟诵、朗读”。但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教学大纲仍没有出现‘诵读一词,对与‘诵读法相关的教学活动用‘朗读和‘背诵进行表述。各种理论文章对诵读法的探讨基本上都是把诵读作为背诵的一个阶段来对待”,所以现在教师普遍对“诵读”的认知浅薄,认为“诵读”就是有节奏的高声“宣读”,与读白话文无异。

叶圣陶说:“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而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多读,于是关于“读”样式翻新,但更多的是注重“朗读的舞台艺术化”,它的功能指向更多的是表演给人看,是一种形式化的“美读”。而“吟诵”则不是,它介于“读”与“唱”之间,依字行腔,因情行调,注重“口诵心惟”,“治耳”“治心”,其“吟诵之目的不是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是一种内化的“美读”。

作者简介: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诗教唐诗诗歌
诗歌岛·八面来风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