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教学依据、策略及价值探寻
2020-10-27黄年忠
黄年忠
主题单元是部编版教材的一个编排特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思想,从语文课程高度,对主题单元进行整体研发设计,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师要立足于单元视角,运用整体、系统的观点解读教材。语文主题单元设计,不仅包括语文教材中“篇”的设计、研发,更有基于单元、基于“类”的主题凸现、彰显。通过主题单元设计,引导学生提升思维、丰富精神,形成语文教学整体“立人”的价值取向,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一、主题单元教学之依据
所谓“主题”,是指“围绕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而编织起来的富有意义的、立体的、动态的‘意义群”。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主题”,包括“人文主题”和“要素主题”两个方面。学生对人文主题的体验以及对语文要素的发现过程,也就是主题教学的过程。教材是实施主题单元教学的依据。作为教师,要拥有一种“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本领。部编版语文教材主题单元,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质性主题单元。主题单元在主题内容表达等方面有着一致性,这种单元主题容易被学生理解。二是异质性主题单元。主题单元篇章有着内容的分化,但这种分化仅仅是一种表面分化,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化背后的单元设计意图,从而进一步把握教材单元的主题形态。
1.内容互证
部编版语文教材是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主题”双线主题编排的。一般而言,着眼于“人文话题”的教材形态是一种显性的同质性形态。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人文话题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有观点类主题、对话类主题、建构类主题,等等。主题,是语文单元教学的核心,在语文单元教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比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是一个解读鲁迅的主题单元,可以打开学生对鲁迅的认知空间。其中,既有鲁迅的代表性作品《少年閏土》《好的故事》,又有周晔回忆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还有臧克家的纪念鲁迅的诗歌《有的人》,在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则有鲁迅的一系列格言。这样的内容互证,有助于让学生丰富对鲁迅的认知,从而建构了一个立体的鲁迅研究空间、思索方向、开放命题。
2.文体互映
相比较于显性的、同质形态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主题”在教材中的形态往往是隐性的、异质形态的。“文体”是构成语文要素最为显要的东西。解读语文要素、把握语文要素都应紧紧围绕文体展开。教师不仅要眼中有体,更要脑中有体,心中有体,手中有体。只有眼、脑、心、手中同时有体,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认知。如果说,文本“写了什么”是内容,那么,“文本是怎样写的”则是形式,则是文体的特质表征。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为从各个方面凸显主题内容,采用不同文体则是一种常态。这种文体之间的相互辉映、照应,能对学生的语文主题单元学习形成一种综合认知效应。比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其人文主题是“爱国之情”,所选篇目主题指向是鲜明的,但文体却是异常的丰富。如《古诗三首》是格律诗文体,《少年中国说(节选)》是议论文体,《圆明园的毁灭》是抒情散文文体,《木笛》则是小说文体,《七子之歌》则是现代诗歌文体,等等。多元化的文体,表现了相同的主题,这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角色互补
主题不仅可以通过内容、文体等来进行表现,主题还可以通过活生生的“人”来表现。无论这个“人”是文本中的“角色”还是编写文本的“人”。实施主题单元教学,着眼于教材的主题形态,就要关注单元中的人,关注篇章、主题中人的角色、身份等。比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其鲜明的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此,部编版教材选编了古代爱国人士王昌龄、王翰、李清照等人的诗歌,选编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体角色“周恩来”,《梅兰芳蓄须》中的主体角色“梅兰芳”。这些丰富的角色,都是具有爱国情愫的代表人物。其中,王昌龄、王翰、李清照是古代胸怀天下的代表人物,而周恩来则是共和国创建者代表,梅兰芳则是一个杰出的京剧家。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尽管他们的身份不同,但他们胸怀天下的情怀则是相同的。这样,不同的角色实现了主题单元角色的互补,让主题更具感染力、说服力。
二、主题单元教学之策略
主题单元教学应当致力于从“语文知识有序化”走向“语文实践的有序化”。从策略上来看,主要是为了推进、整合和拓展。主题单元教学实践,无论是低认知水平任务、中等认知水平任务,还是高认知水平任务,都应致力于从整体上来驾驭、把握。无论是在单元开启环节,还是在单元推进环节,抑或是单元拓展、延伸环节,都是如此。只有从整体上驾驭主题单元教学,才能有效地打开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1.谋划单元教学要立足整体视角
语文主题单元学习,包括单元开启、整合以及拓展学习。对于主题单元学习来说,教师首先要谋划好单元开启学习。单元开启要注重“读写上的并进”“实践上的递进”和“素养上的累进”。在部编版教材中,主题单元的内容往往是互为关联、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因此,单元开启性的学习,要注重整体推进,而不能有所偏颇。可以将主题单元学习内容设置为一个“长作业”,不仅向后延展,更向前推进,向上移动,从而唤醒学生的解读经验,丰富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知。比如教学部编版第二单元——阅读“古典名著”,其单元导语为“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为了这样的主题单元教学,在教学前的一周,我们就向前推进,让学生阅读少儿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书籍。这些书籍有的是四年级的必读书目,有的则是五年级的必读书目,还有的是六年级的必读书目。将这些书目阅读置于教学前,其目的是助推学生主题单元整体性学习,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人物,熟悉课文中的故事。通过这样的单元开启,学生对整个单元学习内容就有了整体性认知,这就为主题单元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分析人物,品赏情节。
2.推进单元教学要贯穿整体脉络
推进学生的主题单元学习,教师同样要秉持整体、系统的思想、观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单元导语,从而让学生能俯瞰整个单元,明晰单元学习脉络,建构单元学习支架。比如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第五单元,其单元导读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与“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因此,在单元学习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围绕单元导读,引导学生驰骋畅想,创造自我的想象世界,从而感受到想象的神奇。无论这种想象是天文想象(如《宇宙的另一边》),还是童话想象(如《我变成了一棵树》),都要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可见,单元整合不是单元篇章的累加,而是一种融合、渗透、统整。它不仅是整合知识内容,更是整合學习目标、整合学习素材等。而当这种融合、渗透、统整的主题与学生的生命价值主题相遇、契合时,就更能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以及学生的生命成长,而这应当是主题单元教学努力追寻的境界。
3.拓展单元教学要注重整体反思
在一个主题单元学习之后,教师要依托语文的单元学习园地,引导学生对语文主题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整体性的反思、反省、审视。通过反思,对主题单元学习进行拓展、延伸,从而将语文阅读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核心智慧等。比如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写倡议书》习作时,笔者不仅引导学生联系单元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而且引导学生联系单元已学篇目《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倡议书的主要观点要明确、明晰,写作时要有充分的论据,要进行简洁而有力的论证等。为了让学生感受论述要有说服力,笔者还援引、补充了其他相关内容。如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演讲、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二战”中的著名演说,等等。通过对主题单元中的主题相关内容的补充、拓展与延伸,让单元主题得以彰显。如此,学生就会对单元学习主题形成更丰富、更深刻、更细化的认知。比如“要有明确的观点”“要用具有说服力的材料和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阐述”,等等。
三、主题单元教学之价值
主题单元教学,归根结底是要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秉持整体性、连贯性和自主性学习原则,跳出“篇”的局限,站在“单元”视角上进行有意义设计,要从“这一篇”走向“这一群”,从“这一篇”走向“这一类”,从“这一篇”走向“这一本”。要完善主题序列设计,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在主题整合中凸显主题单元教学价值,凸显主题单元教学意义。
1.建构了语文的“序列形态”
实施主题单元教学,完善了学生的学习序列。一般而言,教师首先要分析原有教材中篇的教学逻辑顺序,要探寻学生认知心理顺序。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四个维度进行考量。基于语文单元学习的语文素养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来说,本单元主题是“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其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学生通过主题单元教学,能建构语文学习的“序列形态”。如在《古诗词三首》学习中,学生通过古诗词字面意思,结合诗人创作背景,诗人人生经历进行想象,能形成“诗中有画”的感受体验。这是一种直接想象。《草原》的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能激活学生经验,让学生根据经验进行想象,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等。《丁香结》的教学,学生可以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如从丁香联想到我国传统的梅兰竹菊四君子,从花的结想到“心结”,想到“人生之结”。这样有组织的单元教学,能够建构语文的“序列形态”,切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建构了语文的“内核形态”
不同的主题单元,有时蕴含着相同的主题内核。这些主题内核,或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性任务,如识字任务、写字任务、阅读任务等;或是基于文体的相同的语文要素,比如小说文体的情节、人物、环境等。教师在主题单元教学中不仅要凸显专题性的任务,更要始终把握具有内核、本质、奠基意义的基础性任务。探寻相关语篇内容、要求、结构的一致性,是主题单元教学的应有之义。比如教学部编版三上的《司马光》,要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理解文本的意思。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等等。这样的一种教学要求,对于小学阶段的“小古文”教学,是具有普遍性的意义的。比如教学部编版四上《王戎不取道旁李》,其课后的教学任务结构与《司马光》是完全相同的,即“了解故事情节,能简要复述课文”。这样的主题教学,能为学生自主学习小古文,发展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学生语文学习的序列性能彰显主题的结构,那么,夯实学生稳固的主题学习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就具有“种子课”的意义和价值。上述教学,属于中年级学段的教学,其教学要求是简要或者详细复述。通过夯实学生主题学习基础,凸显主题的内核形态,从而有效助推学生的语文学习。
3.建构了语文的“特色形态”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一门学科,关键的是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对于语文主题单元教学来说,我们不仅要关注具有普适性意义和价值的主题内容,更要关注具有特色性的主题内容。同样的主题内容,落实在具体的篇章中,其形态应当是有差异的,其特色应当是不同的。多元关照特色,能有效地巩固、拓展、丰富主题教学。比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教师通过主题单元的不同篇章,可以让学生获得多元性的、特色的说明文写作方法结构。比如《太阳》一文,关注太阳的特点及其说明方法,其说明的风格比较理性、严谨,这是一种科学性的说明文本的写作要求。而《松鼠》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其说明的风格则比较生活化、轻松化、平和化,这是自然生物的说明文的写作特质。在主题单元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习作例题如《鲸》《风向袋的制作》,引导学生撰写体现生活事物的说明文,提升学生阅读、写作说明文的基本素养。
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消极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与文本、与单元主题积极互动的过程。在语文主题单元教学中,教师要超越篇章、课时观念,改变传统的碎片化、机械化、程式化的教学方式、样态,形成一种基于“大主题”“大思想”“大视角”“大观念”的教学格局。教师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全面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和效益提升。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