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融合发展的师生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20-10-27周文良
周文良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学习的场所,是促使师生共同发展的舞台。面对新变化,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的调整,构建师生成长的学习共同体。
一、确立正确的师生观
韩愈在的《师说》一文中说:“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当今信息源多元的情况下,学生已知的知识是无可估量的。
1.“走下来”与学生一起探究。面对思维活跃的孩子,传统的“我讲你听”的一言堂已经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只有师生相互平等,双方不断进行情感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教师应走下讲台,成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落实,教师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2.“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显得高大威严,学生见到老师会有畏惧感。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时可以蹲下来,这不仅仅是形式,更是平等的理念。当今社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蹲下来,让学生感觉这是师生平等的对话,教师的亲和力顿时就增加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再畏惧回答问题,不再害怕老师,课堂氛围就融洽了。
3.“潜下来”与学生共学。如今社会,学生获取知识来源不局限于课堂这单一通道,他们可以多渠道获取各种知识。而教师所涉猎的知识有限,有时不能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所以,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共学同长的理念。在课堂上,摆正自己位置,与学生一起探讨知识,一起研究问题,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在实现课堂教学组织者的同时,更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真正营造起课堂的学习共同体。
二、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实验证明只有在情境中教育,才能入心,引发共鸣。所以,针对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教导他们。
1.低年级注重习惯的养成。进入小学,有了学习任务,就有了学习压力。如何把学习压力变成学习兴趣,这就要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好习惯事半功倍。教师要有习惯养成的规划,要手把手地教,要有耐心,并持之以恒,不断巩固。在班级中树立榜样,确立目标,让整个班级的所有学生都能成为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小学生。习惯的养成也因人而异,教师要清楚习惯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樹立反复抓、抓反复的思想。
2.中年级关注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进入中年级,知识难度加大了,课程也增多了,要能顺利地实现学习的转变,就需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比如,让学生能深度前学,为课堂上更好的交流做好准备。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进行批注,能认真倾听,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课后能及时巩固,加强课外阅读,深化课堂所学。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才能变得轻松有效。
3.高年级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高年级的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凭借养成的学习习惯,根据掌握的学习方法,开始深度的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并对所学知识能灵活运用。在高年级,着重加强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教师每堂课都要设定的教学目标,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然这三维目标并不是每堂课都做得面面俱到的,其中知识的掌握是基础,方法的养成是关键,能力的提升是重点,最终是为了实现价值观的养成。教师要清楚自己课堂上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小组评价,及时掌握学习动态,并作出适当的调整,让课堂真正成为因材施教、高效率教学的重要场所。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研究课堂,这样才能真正立足课堂,提升课堂教学品质,课堂的生命活力才能得到彰显。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