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安居梦”系列报道?

2020-10-27丁爱波吴栩

齐鲁周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鄄城县东明县滩区

丁爱波  吴栩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万里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北麓涓滴成流,一路收集众多支流,穿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在菏泽东明县焦园乡辛庄村进入山东。

黄河的存在,深刻地改变了山东人文历史面貌和经济地理走向。

在黄河入鲁第一市菏泽,依靠水运,春秋战国期间到达了菏泽史上文明繁华的高峰,天下名士在曹州区域做生意、相处,这就有了商圣范蠡第三次散尽资产安家陶地而富甲一方并安葬在此的故事。因此,“陶”地得名定陶,范蠡也被后代叫做“陶朱公”。

有水利之便,也有水患袭扰。古菏泽基本全境为平原,其丰沃的泥土是由河道的聚集和沉淀所带来。与之相较,也会带来黄河的进击。

屡屡黄河漫溢一定是受灾之地,历史记录中的自然灾祸近8成由黄河引发。

早在汉武帝期间就开始产生了黄河大决口,“泛濮阳等十一郡”,但因为政界不作为,赈灾不当,从公元前132年开始到前109年长达23年才最后堵合决口。“岁因以数不登”,“人或相食”。

从1949年之前的三四千年历史中,黄河的决口漫溢多达1593次,不小的改道有26次,当中有关菏泽区域的就有12次。黄河改到哪,就把哪的内河水系打乱一次;决口一次,就淤积一些河流和湖泊,或冲刷出一些新的河流。

所谓的黄河滩区,指的便是黄河堤坝与黄河水之间的滩涂部分,是黄河河道的组成部分,既是黄河行洪、滞洪、沉沙的场所,也是滩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空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黄河滩区陆续实施就地就近筑村台迁建、外迁安置、防洪撤离道路建设等工程,取得一定成效,对保障黄河行洪安全和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但由于资金不足、土地调整困难等原因,滩区安全建设滞后,外迁人口规模小,已建避水设施标准低、数量少,部分村庄受淹几率较大,缺乏安全保障。

在黄河改道形成滩区的岁月里,面对黄河水患,人们更多的时候是顺从与无奈。田地被淹、家园被毁的切肤之痛,伴随着许多滩区人一辈子的成长记忆;而搬出滩区、新建家园,也成为一代又一代滩区人渴望而难以企及的梦想。

2017年8月1日,针对黄河滩区居民的迁建问题,山东发布《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采用外迁安置、就地就近筑村台、筑堤保护、旧村台改造提升、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等五种方式,解决60余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

五种迁建方式中,最复杂的是就地就近筑村台。而所有的就地就近新筑村台全部都位于菏泽,其中24个位于东明县,4个位于鄄城县,菏泽也因此成为了山东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主战场。

于是,一场为了早日实现滩区群众“安居梦”的世纪大迁建在菏泽全面启动。

从2017到2020,这场世纪大迁建正一步步逼近现实。从无到有,从平地到高台,从“壮美蓝图”到施工图,一个个村台社区拔地而起,三年的日夜奋斗、风雨兼程,浓缩了滩区群众的辛酸过往和美好未来。

住新房、买新家具、过新生活

菏澤鄄城县旧城镇王庄村即将要整体迁入的六合社区航拍图。

9月29日这天,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三合村村台中心广场上,彩旗飘飘、歌舞飞扬、人声鼎沸,一幅热闹的景象。鄄城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村台社区”搬迁入住启动仪式正在举行,菏泽市委副书记、鄄城县委书记张伦亲手将“新房钥匙”交到王庄村村支部书记郭保荣手中。

“从我记事起,俺们整村已经搬迁了三次,这一次搬迁后再也不怕大水了。”王庄村是第一个搬到村台的村庄,郭保荣走在5.2米高的三合村台上,眼角泛起泪花,“这一刻,村民们已经期盼的太久。”

70岁的刘春明,一大早就来到了村台广场,他是今天即将要落户“村台社区”的村民之一。得知今天就可以搬迁入户,刘春明显得非常激动:“没想到现在我也能住上新房子了!”

东明县焦园乡加州鲈鱼养殖项目。

刘春明入住社区的迁建新房分108平方米、144平方米两种别墅户型和36平方米、72平方米两种楼房户型。

以前,刘春明老两口加上大儿子一家、二儿子一家总计11口人,挤在北屋3间、西屋2间共五间房子里。这次刘春明要了两套144平方米的房子,“像这样的房子,自己盖的话至少得20多万,现在一套只需要6万元就能入住,而且政府还给铺设了地板砖、刷了墙面、安了太阳能。”9月29日,刘春明一拿到新房钥匙,就迫不及待地用三轮车把自己的家具搬到了新房。

这样的生活是刘春明以前不敢想象的。“黄河滩,黄河滩,洪水一来,房就淹;媳妇窜,孩子窜,窜上大堤,保平安。”一首口口相传的民谣,道出了刘春明们过往的辛酸。

村民王乃亮说,有一个稳稳的家,这个愿望他已经整整期盼了62年。王乃亮今年71岁,1958年,洪水淹没了整个村庄,9岁的王乃亮坐着由房梁、麻绳做成的木筏,与家人一起用手划水登上了大堤,开始了1个多月每天吃8两地瓜干、住在亲戚家的日子。“1996年之前,每五年中就有三年闹洪灾,房子是建了塌、塌了建,种的庄稼往往也被冲走了。”

洪灾频发带来的安居难、致富难,最直接影响是娶妻难。“1980年到1982年,连续三年上大水,庄稼颗粒无收,原先已经订婚的新人,有4家退婚了。现在村里还有10多个光棍汉,都是洪灾耽误的。”郭保荣一边摇头,一边遗憾地说。

“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安居难、娶亲难”,在黄河改道形成滩区的岁月里,面对黄河水患,人们更多的时候是顺从与无奈。田地被淹、家园被毁的切肤之痛,伴随着许多滩区人一辈子的成长记忆;而搬出滩区、新建家园,也成为一代又一代滩区人渴望而难以企及的梦想。

而如今,从一家一户的房台到整个社区的村台,一字之差,折射的不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居住条件的改善,更是教育、卫生、就业等整体生活水平的优化提升。

“这是俺家的全家福,把它擦干净了挂新房里去,等过年人到齐了,在俺新家大门口再拍一张。”与刘春明一样,张发财、宁素珍老两口一拿到钥匙,就小心翼翼地摘下挂在老屋上的全家福,拿上用床单包起的铺盖、被褥等,骑上电动车向1公里外的村台驶去。“老家具都不要了,住新房、买新家具、过新生活。”张发财一口气说了三个“新” 字,话语间充满了幸福感。

“入学梦”“就医梦”“就业梦”“致富梦”……滩区村民们期盼已久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张伦介绍,鄄城县四个村台社区已全部具备入住条件,至此鄄城县黄河滩区4.1万名群众告别“水窝子”,即将全部搬入新居。

被改变的“四三宿命”

一座座参差不齐的或土坯或砖砌的房子建在高低不等的土岗上,一条条蜿蜒不平的土路将这些房台连接起来,人行其间,两侧房子都在头顶上,宛如穿行山谷。

这里是东明县长兴集乡找营村旧村,72岁的刘进涛,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在他的前半生中,水灾和建房子是他生活中的两大主题。他一共盖了5次房子,在他的小院旁边,有三个明显呈梯形的房台,这是三次大洪水之后,三次垫高房台、重建房屋留下的印痕,每一次垫高都需要一车一车地拉土,垫一层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每一个在滩区生活多年的老人都有一部心酸的建房史。“我今年72岁,盖了12次房子。每盖一次房子要忙活好几年。”东明县长兴集乡的李留芹老人颤巍巍地用手比划着说。

“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这是以前很多滩区群众的生活循环。如今,这一历史循环已被打破。

2017年5月6日,找营村村民刘进涛的小院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那天,刘家义到东明县调研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走进刘进涛家中,实地察看滩区群众住房状况,在农家院落中,他与村民拉起家常,详细询问家庭收入多少,翻盖过几次房屋,愿不愿意迁到新村,共同畅谈未来迁建新家园梦想。

当年8月,山东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总体规划获得国家批复,这是一个改变山东60余万滩区群众命运的百年大计,刘进涛的生活即将迎来彻底的改变。

那年9月,刘进涛接通了省委书记刘家义的电话,他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他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刘书记,您好!您上次走了以后,8号新村就开始动工了,进度很快,东明县县委领导非常关注,明年就能建新村,老百姓都很期待。感谢您对我们的关心……”

时光转瞬即逝,三年后,找营村即将搬迁入住的长兴集乡10号村台主体建设即将完工,一排排漂亮的农村小别墅正等待着刘进涛们入住。

刘进涛非常关注工程进展,隔三差五就要到10号村台看一下工程进度。刘进涛的老伴任军梅,年轻时经历一场大洪水后,曾到山西逃荒要饭。如今看着新村台的任军梅告诉记者,以前塌屋盖屋受苦受累,等新房子盖好了,再也不会提心吊胆地住那个烂屋子了。

“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筑台建起幸福村,这一切成为永远的过去。”刘进涛笑着说。

今年66岁的村民郝喜运对当年住在黄河滩区颇有感触,他家的小院紧靠黄河大堤,每到黄河汛期,全家人担惊受怕,没有睡过安稳觉。“我家离黄河最近,祖祖辈辈都在黄河边上住,一发大水我们都害怕。如今,政府给我们盖好了新房子,我们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郝喜运说。

在村台建设之初,“让老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就成了滩区居民脱贫迁建的目标,据了解,为了方便村民生活、就业,鄄城县所有新建村台都配备了标准卫生室、幼儿园、完全小学、服务中心等设施,让老百姓不仅住上好房子,还能享受全面、优质的社会服务。同时,每个村台都建设了创业车间,群众不用出社區,就能实现就近就业。

“两个大型超市、两个创业车间、一个酒店的租金每年至少40万,全部归搬到三合村台社区集体所有,村民不用交物业费,不会增加村民负担。”说起以后村里人的生活,村支书郭保荣滔滔不绝,“全部搬到村台后,村民就近就业、孩子就近上学,照顾老人也方便,大伙心里都乐开了花。”

被新村台、新房子、新生活吸引回来的郭传朋,在县城干建筑已经10多年了,去年在城里选了一套商品房,交了10万元订金。如今他已经将10万元订金退回,打算到村台上居住。“这里不仅环境好、生活成本低,而且各种配套设施不比城里差,上班只要开车20多分钟就到了。”

乔迁新居喜事多。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碰到几位村民说,四五年时间村里没添喜事了,自从搬了新家,已经喝了四回新婚喜酒了,村里老百姓的小日子那是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过去,滩外闺女不下滩,滩区村光棍儿多。南张庄村35岁以上的单身汉有30多个。上了新村台,再也不怕淹了,滩外的闺女就愿意嫁过来了。” 东明县焦园乡人大主席李彦宾说。

从“昔日黄河滩”到美丽“花果园”

变化的不仅有百姓生活,百年滩区发展前景也将跨入“新天地”。在旧城镇三合村村台,镇长范士武告诉记者:“目前,部分村庄进行了土地流转,建设集约化农业,如采摘园、种植园,村民每年不仅有土地租金,还能进园干活,挣两份工资。”范士武说,目前正在建设的4个村台都规划了商业街和创业车间,已经有40多家企业报名入驻,这些设施保证了村民搬到村台社区不失业,保证了村民的脱贫质量,防止返贫。

一系列的生态养殖、种植项目在黄河滩区遍地开花。在焦园乡黄河滩区,刘彦勋的养殖项目让加州鲈鱼“游”进了黄河滩。

刘彦勋是来自河南舜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鱼专业户。2019年6月,他到焦园乡考察,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块“宝地”。焦园乡是黄河入鲁第一乡,滩区水资源丰富,方圆二十公里没有工业企业。经过化验,这里的水质、土壤,都适合养殖鲈鱼。于是,刘彦勋决定在黄河滩区建设养殖基地。

当地政府的服务,更让他感到暖心。“办立项手续、养殖证、环评备案时,县水产局、焦园乡政府,各出一名工作人员,陪我去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办理。基地需要更换变压器,我提出需求后,几天后就开始更换新变压器。一句话,我们在这里好好养鱼就行,其他的事,政府给包了。”

“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繁殖水花鲈鱼10亿尾,夏花鲈鱼5000万尾,大规格商品鱼种500万斤,年产值1.25亿元,实现利润4000万元。”刘彦勋对产业落地发展也充满信心,下一步,他们要把养殖基地发展成为集垂钓、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渔业项目。

自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启动以来,东明县土地流转工作紧跟滩区迁建进度,努力将群众手中土地效益最大化。

东明黄河滩区迁建指挥部产业发展组工作人员李洪义说:“目前,我县滩区正在实施十大工程,發展十大产业。以农业产业化为总抓手,确保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在鄄城县旧城镇,特润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佰光告诉记者,黄河滩区土质肥沃适宜种植果树,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已整合周边多个村庄土地,规模化种植黄桃、葡萄,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合作社对种植户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带动周边30余家种植户致富,并吸纳众多附近村庄闲置在家的村民到果园务工。

如今,勤劳、朴实的滩区群众转变思路,渐渐停下了外出务工的脚步,坚守着眼前的这片土地,逐步开启那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据介绍,作为滩区脱贫迁建的主战场,菏泽市立足滩区实际,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编制黄河滩区产业发展规划。聚焦黄河滩区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注重抓好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积极打造成美丽乡村示范点和乡村振兴的样板,将昔日的“黄河滩”变成美丽的“花果园”,让滩区群众家园更美好、生活更幸福。

王显峰是鄄城县王庄村的种粮大户,他打算承包王庄村复垦后的200多亩地,“以后咱也请专家给支支招,看适合种什么、怎么种,农业还得科技当家。”村支书郭保荣算了一笔账,如果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1亩土地每年最多收入1500元,如果把土地流转出去,不仅村集体有了收入、能够给村民办实事,还解放了村民劳动力,来此打工拿一份工资。

▲滩区老旧的房屋。

▲外迁社区新貌。

夕阳西下,三合村村台上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新房,如诗如画。村民们正忙碌着收拾家当,为搬家做准备,忙碌着、幸福着。王乃亮说,这么些年,头一次感觉这么踏实,幸福离得这样近。

猜你喜欢

鄄城县东明县滩区
探索与实践
清代黄河滩区治理与区域社会研究
鄄城县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现状分析研究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1927—1937年山东省鄄城县新式学堂研究
东明县绿色通道建设方案
东明县风沙化土地监测与治理
东明县露地花卉的分布与病虫害防治
关于鄄城县水资源开发管理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