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即作文”及策略
2020-10-27施丽莉
施丽莉
一、作文中的普遍问题
任教小学语文多年后,笔者发现,当代小学生由于受现阶段教育的影响,作文存在以下问题。
1.流水账式记录。写作目的模糊,没有清晰的目标,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写作过程没有“对象感”,谈不上表达真情实意,有时候甚至在拼凑字数。
2.无真情实感的表达。按照要求,作文课每周至少两节,大部分老师的教学计划是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但就我所在的班级来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此调查了笔者所在的小学,有作文课的班级,80%都无法按时完成作文。有的学生敷衍应付,有的翻阅作文选照抄,没有真情实感。
3.作文备课难,批改难,二次讲解难。集体备课一般都是以课文研究为主,针对作文的集体备课相对较少,教师对作文处于一种忽视的状态。每学期八篇大作文、八篇小作文。由于教师事务繁忙,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还有组织活动、家校联系等一系列的任务需要完成,作文能否及时批改,及时二次讲解都是问题,作文的实际操作难以量化。
4.“功利性”作文教学严重。家长、教师乃至社会对孩子的作文都有超高的要求,要求孩子从小就会各种修辞手法,要求学生引经据典、文采斐然。殊不知,如此“完美”的作文,是学生的不完美。
二、初步研究“生活即作文”的目的
1.小学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对“生活作文”教学的研究就更为迫切。
2.让学生有目的地记录自己的成长,倾诉成长的点点滴滴。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生活作文是真实的,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被粉饰捏造出来的。
3.小学“生活作文”是教师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体验,写现实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写自己所能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认识到的社会生活。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使学生能自主、能动地表达,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4.小学生习作就是将口语化的口头作文整合成具有书面性质的正式语言。这种书面表达能力同口头表达能力一样,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学生将终身受益无穷。
三、“生活作文”的教学策略
“生活作文”要求学生能根据要求写出自己的经历,有一定的情感表达,如喜怒哀乐的表达;同时有一定的生活启示,如发扬传统美德的真善美等。
1.“生活作文”的教学策略全在于它的开放性。
开放思想: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打破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束缚,但并非天马行空毫无依据的写作。
开放文本:作文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诗歌、小说、散文,还可配以插图、谱曲。只要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皆可作为日常作文的练习方式。生活所需的就是学生需要学的。
开放内容:让课堂与生活、学校与生活、各学科与生活之间联系,实现作文与生活无缝对接,力求使作文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本身。
开放评价:教师应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换一种角度去教学,尽量多鼓励,多推荐,多接纳。在文字的世界里,老师与学生更多的是“文字交流者”,在平行的世界里平等交流。
2.学生观察的运用。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存在“无话可说”的现象,原因在于小学阶段学生缺乏细致的观察,观察不得法,不懂為什么观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学生可感可看的事物,即直观教学法,将真实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明确观察对象。
新课程标准提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我们必须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确观察的意义、为什么要观察,知道观察的好处,循序渐进地学会观察身边的生活,一旦头脑中通过观察积累的画面多了,文字就会跃然纸上。
师:同学们还记得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吗?
生:颜色。
(板书:颜色)
师:我们是用眼睛来看。
(板书:看)
师:那第二单元的主题又是什么?
生:是声音。
师:我们是用耳朵来听。
(板书:听)
…………
师:要想写好人物的外貌,最重要的就是平时仔细观察。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通过以上教学片段我们明白,习作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为今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秦馀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