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建构“文化”课堂
2020-10-27陈丽
陈丽
对照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阅读提出的要求,笔者觉得小学高年级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应定位在“正字音、明节奏、懂大意、悟情感、重积累”这几方面。现以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为例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正字音,渗透文化
文言文的学习,初读要做到正确流利。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练习朗读,只需在困难处予以点拨指导。
师:“少”在古文中一般有两个读音,一个是“shǎo”,一个是“shào”。第三声常理解为“数量少”,如《题李凝幽居》中的“闲居少邻并”;第四声一般是“年纪轻”的意思,如《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这里的“少”读哪一个读音呢?对照注释相信你能很快读准。
学生对照注释(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很快得出“少”读第三声。
文言文的文字与现代文相比有一定的阻隔,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读”占鳌头一定是解决阻隔的根本方法。让学生根据释义选择正确的读音,不仅学会了读音,更重要的是在勾连旧知、复习古诗文的基础上判断出读音,使课堂的开始就润物无声般地浸润在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里。
二、明节奏,浸润文化
把握停顿,读出节奏是在初读的基础上,对学生诵读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读出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师:文言文要读出韵味并不难,只要找准停顿的地方。在哪里停顿呢?请大家根据文末的注释,再联系上下文读一读。
(个别读。学生基本能读出停顿)
师:“哉”和“乎”都是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或赞美,相当于现在的“啊”,一般在语气词的后面停顿要略长些。
(个别读。学生基本能读出一咏三叹的文言文的韵味)
在这一环节的朗读过程中,学生根据文末注释内容揣摩出停顿的地方,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中语气助词的朗读方法,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诵读提供了“拐杖”。
三、懂大意,体悟文化
正字音,明节奏,只是诵读文言文的初步朗读阶段,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自读自悟更应该成为学习简单文言文的一种本领。
师: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钟子期是一个打柴的樵夫。他們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相信同学们一定有所了解,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和同桌说说这个故事。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
(个别学生说故事,教师相机点出注释中没有出现、学生较难理解的关键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
师:“巍巍乎若太山”,从字面看应该是“高峻啊像大山一样”,可是课文注释中为什么是“像大山一样高峻”?
(学生讨论,朗读体会。得出:巍巍放在句首更能强调山的高大险峻)
这一环节立足于学生的自读自悟和同桌互助,说故事的过程就是对课文的理解和深化,充分体现“以学代教”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倒装句,对今后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四、悟情感,读写文化
文言文中蕴含的情感不像散文诗歌等明显地表露出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引领学生去体会。
师:伯牙已是大名鼎鼎的琴师,但他唯独把樵夫钟子期看作最懂他的朋友,这是为什么呢?默读课文,读出理由。
在诵读中,鼓励学生想象画面“巍巍高山”“汤汤流水”,再将画面读出来,体会文字、画面相结合所表现出的艺术之美。
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需要培养的一个关键能力,领着学生品读文本,一个懂琴懂志的钟子期跃然眼前,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更加深一层。
师:孤独寂寞的伯牙遇上了懂他的钟子期,此时的伯牙心情怎样?可是当伯牙满怀期待来相聚时,看到的却是冰冷的墓碑。此时,伯牙心中的千言万语通过琴声倾泻而出。他真想对子期说:……(学生小练笔)
个别读练笔,带着情感再读:“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在课堂中适当地拓展教学资源,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减少语言的阻隔。情到浓处,教师恰到好处的练笔设计,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表。
五、重积累,传承文化
熟读成诵是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能在丰富语言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最终提升其表达能力。
师:人们根据故事编写了一首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现在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伴着音乐,让我们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背下来。(出示填空练习背诵)
简单的文言文可以当堂完成背诵,在背诵时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架,可以借助填空、插图、板书等完成。教师在背诵时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使整堂课都浸润在浓浓的文化里。
小学高段的文言文教学走好“正字音、明节奏、懂大意、悟情感、重积累”这几步,带着学生品味语言,训练思维,体验审美,传承文化,这样的文言文课堂是有文化味的。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秦馀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