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的思维多飞一会儿

2020-10-27徐晓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米酒语文课堂文章

徐晓

反思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我们发现课堂的主动权、话语权仍然在教师。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而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是被牵着鼻子走的傀儡。本文围绕《湖心亭看雪》这一真实案例,着重阐述语文课堂应把解读文本的权利、说话的权利大胆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自主。

【课堂一隅】

师:通过预习,大家觉得张岱的这篇描写冬季西湖的文章美吗?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让我们一同分享。

(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交流)

…………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虽然角度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美”,文章语言美,景物美,情感美。

生:老师,我可以说我不喜欢的地方吗?

(打断老师的话,有点不自然)

师:可以呀,说说看。

生:刚才有些同学喜欢文章开头几句,说它简洁。我看“拥毳衣炉火”一句就属于多余。不用写“拥毳衣”,我们也知道大雪十日后的作者一定是穿着厚厚的棉衣去西湖赏景游玩的,要不然就太不正常了。

(众人笑)

师:很好,敢于大胆质疑。大家说他说的有道理吗?

(有的赞成,有的反对)

生:文章确实很美。但我也有不喜欢的地方,文中“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存在知识性的错误。我在一本书上看过,说“酒煮沸后就不能喝了”。

(全场哗然)

生:对,我也看过这方面的介绍,但这名同学说得不够准确,酒煮沸了不是不能喝,而是由于酒精的沸点低,一加热就挥发了,剩下的就没有酒味了。因此下文中说作者喝了三大杯也没事。

(全场鼓掌)

生: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谁愿意把醇香的酒加热成没有了一点酒味的水呢?太不符合常理了。我觉得是他们在文章理解上出了问题:不是酒沸腾,而是用来温酒的水沸腾。所以文中的那一句应断句为: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生:我和他们想的不一样。刚才争论的焦点是白酒煮沸了能不能喝的问题,其实大家忽略了以酒来招待作者的是南京金陵人。江南人喝的多是米酒。我爸在杭州开车,我听他说过,米酒煮沸了才香。它不像白酒那样烈。所以,作者虽然不胜酒力,但也能“强饮三大白”。

(全场惊讶,掌声经久不息)

(所有的听课老师都频频点头,同学也为他的精彩发言而叫好,我的一颗悬着的心也落了下来,因为备课时根本没考虑这些问题,担心很难收场。可就在这时,一名男生又站了起来)

生:刚才某某的这一说法很容易把问题解释得合情合理,但我觉得冬天喝白酒才够味,似乎更能体现朋友的盛情。

生:我反對。文中不是说了吗,他是金陵人。作为主人,用家乡特产——米酒来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不是更能体现他们的盛情吗?

(辩论仍在继续)

【教后感悟】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我已教过许多遍,把它当文言文教,当美文教,但对文中“酒”的问题还从来没关注过、思考过。学生在这堂课生成的个性化解读给了我更多的思考与启示。

一、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是什么

由于学生自身知识、阅历、性格、情感、意志等差异,从而形成文本解读的多种多样。教师决不应该用强制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既不遵循规律,也不尊重学生,会扼杀学生的个性与潜能。

本节课上,学生对“酒”问题的讨论,也许不科学,仅是他们稚嫩思想的表达,仅是他们的瞬间思维火花,但是意义非凡。因为这样的思维过程最终促成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必须为孩子潜能的发展提供宽松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之间多进行思维的交流与碰撞,真正实现学生自主。

二、课堂教学为何不敢放手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实际上,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仅仅将自主学习作为口号,并未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学出发,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仅仅为完成教学任务着眼于知识的传授,只让学生回答出其预设的答案,实际上学生的配合只是一种形式,学生只是教师驱使下的傀儡,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没有了知识的生成、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也就谈不上潜能的挖掘。久而久之,老师精疲力竭,学生也会倦怠,收效甚微。

三、如何把握学生个性化解读的边界

文本阅读因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有别。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采用放任型教学模式,放胆教学。面对孩子,我们的口头禅应是“你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你的体会是什么”“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之类。开放的问题一抛出,学生便积极思考,热烈讨论,踊跃回答。只要学生敢想,敢说,总能赢来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的认可。也正是因为采用这种教学策略,学生劲头足了,胆子大了,老师轻松了,师生快乐了。课堂上,教师仅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只是把一群无知的孩子带进一片知识的海滩,至于孩子们捡拾什么样的贝壳,老师不要过多干涉,也许是大的、小的、规则的、象形的、完整的、残缺的、五彩的、纯色的……只要孩子们喜欢,老师作为引领者,都要站在欣赏者的角度:没有我不喜欢的贝壳。这样才不会扼杀孩子的积极性,才能鼓励孩子以极大的热情乐此不疲地去捡。只要他们行动,只要他们用心,只要他们尽力,作为引领者就好办了。

当然,为了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注重实效,教师不可对学生的行为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放”与“收”都有个度的问题,既要放得开,又能收得起。执教《湖心亭看雪》时,让同学们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地方,学生小到标点字词,大到篇章结构,都可以谈感受,说体验,这便是“放”;讨论也好,辩论也罢,不能没有尽头,老师用一句“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虽然角度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点,那就是一个美,文章语言美,景物美,情感美”这便是收。当学生就文中“酒”的问题争论不休时,老师让他们思想飞扬,畅所欲言,这便是“放”;最后说“同学们,你们的发现真让人兴奋,也让人感受到了冬日西湖别样的美。弥散的蒸气,销魂的酒香,还有知音的情谊,让我们也陶醉其中了吧。至于文章里到底是白酒还是米酒,都不重要了,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一句总结性的话“收”住了学生的争辩。

开放的课堂,有些似乎真的游离了教学目标,“放”得远了些,但学生情绪高涨,争论激烈,他们的思维在飞。这种语言的交流、智慧的思辨、心灵的碰撞,才是“真语文”,才是语文之“真”。

作者简介: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米酒语文课堂文章
八宝米酒过三八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白露米酒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一壶米酒
当二锅头VS彝家米酒——王朔玩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