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为中心,建构语文“润泽的课堂”

2020-10-27黄丹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润泽圆明园桂花

黄丹

“润泽”这一术语是对课堂的一种质性描述,是指课堂的一种“和谐”“圆融”状态。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在其教育学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润泽的课堂”的称谓,旨在改善师生关系,改善课堂教学样态。“润泽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尊重、关怀学生的生命,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创造条件。小学语文“润泽的课堂”的营建,以学生的语文素养生成、发展为根本旨归。通过建构语文“润泽的课堂”,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儿童视角:“润泽课堂”的建构基点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一方面是因为语文教学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的“繁难偏旧”的教学误区;另一方面是因为语文教学还没有完全站到“儿童立场”上去。儿童视角,应当是建构语文“润泽的课堂”的基点。秉持儿童视角,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了解儿童的具体学情,包括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只有基于“儿童视角”,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切入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让语文教学富有针对性、实效性。

比如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前,笔者首先运用“访谈”的形式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学前交流,结果发现,很少有学生知道“圆明园的毁灭”这一历史事件。显然,“圆明园的毁灭”这一历史事件距离当今的学生较远,无论是时空距离还是心理距离。因此,教师有必要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还原历史的现场。只有这样,才能丰厚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体验到“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运用新媒体、新技术,通过播放大型纪录片《光阴——圆明园》,让学生观看圆明园毁灭前、毁灭中、毁灭后的视频,强烈的对比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力、心灵震撼力。当学生走近了历史,就能更好地解读文本。“为什么这一座皇家园林被命名为‘圆明园?”“为什么圆明园会被侵略者烧毁?”“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乃至于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流失在外的各种无价之宝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吗?”“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是怎样评价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等学生在初读文本时所产生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基于“儿童视角”,教师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条件,助推学生解决认知冲突。通过引导学生彼此之间的深度研讨交流,建构语文学习“共同体”。置身于语文“学习共同体”之中,教师应仅仅以一个“协助者”身份出现,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澄清建构,从而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阅读体验:“润泽课堂”的建构核心

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感受、体验的过程。体验性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特性。如果说,数学教学主要是“以知怡情”的话,那么,语文教学则主要是“以情促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与语文课文中的内容、形式形成情感共鸣、心灵共振,有助于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

比如教学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乡明》(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对于课文中季老的“明月”情结,尤其是“家乡”情结,孩子们是缺乏深切的感受与体验的,因此,引导学生抓住“月亮”感受、体验季羡林先生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教学的重点。课文的线索脉络是十分清晰的,从“月”过渡到“山”再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山水”,过渡到“童年生活”,并且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突出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教学中,笔者引入了李白的《静夜思》、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诗歌,唤醒学生古诗词学习中的“思乡”认知;通过背景音乐——久石让的《故乡》的播放,渲染一种氛围,唤醒学生的思乡之情;通过2007年关于季羡林先生的“感动中国”颁奖词,引入季羡林先生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感性认识到季羡林先生的思乡之情等。原来,课文中所写的“数星星”“抓知了”“看月亮”“夢月亮”“摸鸭蛋”等事情不是多余的,而是作者寄寓思乡之情的载体。多种媒介、多种方式展开的语文教学,增润了语文课堂。

“润泽的课堂”是一种深度感受、体验的课堂。作为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补充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在“润泽的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经验、生活,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经验、生活连通起来。如此,就更能让学生将知识与情感贯通起来,形成一种“情智共生”的语文学习样态。

三、生命舒展:“润泽课堂”的建构旨归

建构“润泽的课堂”,其根本目的和旨归是促进学生生命的舒展、充盈。在“润泽的课堂”中,不仅要体现“主体性”,而且要体现“主体间性”。也就说,不仅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而且要引导学生合作、互动、交流、展示,从而积极分享语文学习经验、体验等。在“润泽的课堂”中,教师不是要控制学生,主宰学生,而是要成就学生,为学生服务。在“润泽的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更要熏染学生的情感,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

著名散文大家琦君的《桂花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是一篇意境优美、真情满溢的散文。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披文入情,展开想象,体味“花雨”的独特情味。在读到“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时,让学生展开想象:一朵朵、一片片、一瓣瓣、一串串、一丛丛……的桂花从满树上飘下来,是什么景象?于是,有学生歪着脑袋,有学生闭上眼睛,驰骋思维,放飞想象。有学生说,像毛毛细雨;有学生说,我希望桂花落到我的身上,让我变成花仙子;还有学生说,下桂花雨时,我一定张大嘴巴,好好吮咂桂花,品尝、享受桂花的香甜;有学生说,桂花细细的,桂花雨下在脸上,一定很痒痒……在想象中,学生仿佛来到了桂花树下,分享着作者描绘的摇桂花树的欢畅。学生获得了一种通感体验,这种通感体验,能让学生的生命尽情地舒展。在生命的舒展中,学生不仅感受到语文学习之真,更感受到语文学习之美。他们感受到了摇桂花的童年快乐,触摸到了思想的情怀。

“润泽的课堂”是充满着教育智慧的课堂,是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温暖的课堂。创建“润泽的课堂”,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情怀。在“润泽的课堂”上,学生自主地、尽情地对话,用心地、专注地倾听,其生命获得自由发展。“润泽的课堂”孕育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作为教师,要呵护学生的童心,善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引领着语文课堂教学走向新未来!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长江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润泽圆明园桂花
梦回圆明园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An Interesting Class:贾润泽
做桂花糕
RF magnetron sputtering induced the perpendicular magnetic anisotropy modification in Pt/Co based multilayers∗
游圆明园有感
郑润泽作品
桂花蒸
打桂花
圆明园里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