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四课型”教学策略
2020-10-27张月英
张月英
教育部公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现统编版教材也把整本书阅读任务放进“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使“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课程的一个独立训练板块,可见整本书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占有重要的地位。
笔者对所在山区一所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26%的学生对阅读没兴趣,而课外书的数量仅20.4%的学生拥有40本以上;28%的老师表示不知道有整本书阅读教学这种方式,11%的老师不知道如何组织整本书阅读教学,故笔者课题组对此进行了具体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以整本书阅读的“四课型”,即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延伸课为切入口,探索整本书阅读策略,在实践中不仅得到了良好效果,也收获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益经验。现笔者对四种课型的教学策略作以下分享。
一、导读课型
导读课是在学生对作品陌生的状态下,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书籍阅读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具备相应的阅读行为。因此,我们构建了导读课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走进封面,激发兴趣
导读课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只有学生有兴趣才会把书读进去,才有阅读习惯、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而书的封面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如书名、主人公、插图、作者、评价、出版社等等。所以,上课伊始,就要围绕导读的书,利用封面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兴趣,如在导读《红奶羊》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狼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羊在你心目中又是怎样的呢?”学生习惯就会说“狼是凶恶、残暴、狡猾的……而羊是温顺、善良、可爱的……”教师接着发问:“这本书的狼和羊也是这样的吗?”当学生对封面人物比较陌生时,可把问题抛给学生。如李艳岚老师执教《夏洛的网》是这样导入的:夏洛是谁?夏洛的网可以干什么?跟封面的小女孩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认真观察封面,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封面、封底有关这本书的评价。当学生了解到这本书的影响力如此之大时,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也会大大增强。另外,目录包含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情节,在阅读之前让学生关注一下目录,看看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是哪个,也可以引发学生对书本的兴趣。
策略二:品读片段,走进人物
人物是故事的核心,也是故事的灵魂。除了科普类书籍,其他故事类、文学类书籍都是围绕人物展开故事情节的,因此探究人物形象是关键环节。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后,教师就要让学生进一步猜测故事内容,关注书中的人物。在导读课上,教师要链接书本刻画人物的相关片段,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品读,把自己融入故事人物中,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余雪梅老师执教《草房子》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秃鹤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重点引读了故事的三个片段:一是描写秃鹤外貌、名字由来的片段;二是秃鹤在学校体操比赛时故意扔掉帽子使学校丢掉连续两年第一名的片段;三是在文艺会演上秃鹤主动承担秃头的角色演出大获成功的片段。这三个片段让学生认识了秃鹤,他外表虽然不佳,但也有尊严,也渴望被尊重。
策略三:设置悬念,走进情节
故事曲折的情节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情节发生转折、人物矛盾冲突加剧处,抛出令学生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猜测情节的走向以及人物的最终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开始阅读,去书中寻找答案。如李艳岚老师执教《夏洛的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猜测情节的发展,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第一次让学生根据目录猜测:小猪逃走了吗,结果怎样?第二次情节发生转折时让学生猜测:当主人打算杀掉小猪时,谁会救它,怎么救?第三次让学生根据内容猜测:夏洛三次救了威尔伯,分别织了什么字?让学生充分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并留下悬念,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有了猜想自然就要印证,而要印证就必须进行阅读,整本书的导读目的就达到了。
策略四:总结梳理,归纳读法
在导读课结束之前,教师要将本节课所渗透的阅读方法为学生进行及时的总结与梳理:走进封面,预测故事——品读故事,走进人物——根据情节,推理发展,以便学生加深印象并在以后的阅读中灵活运用所学方法。同时还要布置简单阅读任务,把你在读书过程中感到最惊讶的、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上横线和感叹号,在你感到疑惑的地方画上横线和问号。这样便为下一节的推进课做好铺垫,也为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提供练习的机会。
二、推进课型
推进课是学生在阅读中期时,教师运用阅读单、设置悬念、提问等方式,渗透阅读策略、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继续阅读的课型。推进课主要有如下三个策略。
策略一:聊书
学生读完一本书之后,教师要及时去了解学生的阅读进程,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成效。教师可以通过聊书的方式去掌握情况,以便调整教学进程。如可以这样问:有多少同学读完了这本书?读完这本书你有什么收获?书中最让你惊讶或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还可以围绕作品的基本内容来聊,如故事中有哪些角色?谁是故事中的主角?主角的特点是怎样的?除了主角之外,你还喜欢哪个角色?通过聊读的方式不仅能亲近师生关系,还让书籍阅读中的收获与困惑在课堂上得到交流,促使学生对阅读深入思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了简单的了解,对学生的阅读效果有了评判,从而调整自己的下一步教学。
策略二:完成閱读单
聊完学生读书的基本情况,接着以阅读单的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掌握,督促学生持续阅读,发展思维。阅读单的形式可以是学生就书中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的概括、人物形象的分析等方面完成的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表格、情节曲线图,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使学生的阅读目的更明确。如执教《红奶羊》时,笔者设计了三个阅读单帮助学生进行阅读。
一是通过思维导图,理清大公狼黑宝、红崖羊红奶羊、头羊古莱尔、幼狼黑球、伦戛的人物关系。
二是运用图表横向对比,深入分析动物形象。
三是利用人物气泡图分析主角茜露儿的多种特点。
通过完成阅读单,不仅全面地帮助学生认识“人物”特点,也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策略三:小组讨论交流
在学生单独完成阅读单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交流讨论,分享收获,探讨疑难,在小组内找到阅读的成就感,然后选出代表汇报本小组同学共同的收获或疑问。这样不仅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还能激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好胜心,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持续阅读。
三、交流课型
交流课是师生共同读完一本书之后,教师设置相关的话题、活动,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学生读完一本书后,都会产生自己的阅读感悟,期待与他人分享,来自同伴的认同会让学生更有阅读成就感。因此教师要搭建一个读后交流平台,既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又获得读书的成就感。
我们构建交流课的教学策略如下。
策略一:交流内容(人物)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作品,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其次引导学生谈谈对主要人物的评价,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最后还要与学生探讨作品的主题,以把握学生对整部作品的认识。如曾梅娣老师执教《星星女孩》交流课时,首先出示问题:“星星女孩出现后,引发了很多事情,各小组成员用最简短的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接着展示学生的思维导图“你认为星星女孩是怎样的人”,交流学生对人物的了解。最后抛出话题让学生讨论“星星女孩从最初的特立独行到后来的迎合大众,再到最后回归特立独行,你喜欢她的坚持自我吗?”通过讨论,认识星星女孩的成长,从而明确文章的主题。
要引导学生交流对作品的阅读情况,还有许多有趣味的做法。如有的老师会设计“你说我猜”的游戏,一个小组的同学读书中的一个片段,让其他组的同学来猜猜描述的是书中的哪个人物,以此加强对文本的梳理与理解。再如故事表演,根据书中某个情节或有趣的对话情景,让学生演一演,还原书中的故事以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还有知识竞赛,利用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考查学生对书中基本信息的了解,巩固与强化阅读内容。
策略二:联结生活,反思自我
阅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文本,而要联结生活,因为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在整本书阅读课教学中,将生活引进文本,学生的视野就会更加开阔,会在阅读中对照自我,反思自我。因此,在读完一本书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联结个人生活,思考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通常我们这样引导学生:“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人或事吗?如果有,你是怎么做的?如果没有,读了这本书有什么感悟?”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主题,同时也让自己获得成长。
策略三:交流写法,创意写作
利用整本书阅读教学,以读促写,以悟促写,读写结合,实现语言的建构与发展,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师首先寻找读写结合点。读写结合点可以是故事的留白、故事本身的叙述方式、引起学生发散思维的情节、打动学生的兴趣点,还可以是基于年级教学目标要求的读写结合点等。利用这些读写结合点可续写,可仿写,可改写,还可以写读后感,结合自己的经历创编故事。如中山市名师梁雪菊老师执教二年级的《青蛙与蟾蜍》这本书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第一次及第二次青蛙帮蟾蜍找到扣子以后,蟾蜍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第三次、第四次你猜猜蟾蜍会怎么说,怎么做,请你想象一下,模仿蟾蜍的说法说一说,训练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再让学生读读原文,书上是这么说的吗?在阅读中印证自己的猜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明白了这个故事采用了反复的写法,但反复结构也要有详有略,不能每次完全相同。由此引出:“你能运用反复这种结构创编一个属于你的《一颗遗失的扣子》故事给同学们听吗?”从而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自己的创作。又如曾梅娣老师执教《星星女孩》时,让学生模仿书中“火热宝座”这个节目,写一期采访类节目的剧本。这样的创意写作,加深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增加了写作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样以读促写,读说结合,读写结合,学生有感而发,有例可仿,写作对他们来说就不是望而生畏的事了。
四、延伸课型
在师生共同读完一本书之后,老师在此基础上为了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延伸开展相关的活动,将阅读和生活、阅读和艺术、阅读和文学等联系起来。
延伸课主要采用活动化策略。通过阅读整本书,学生已有了各种各样的收获,那么教师就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分享交流活动,引导孩子以各自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阅读的收获。
策略一:阅读分享会
组织阅读分享活动,展示阅读成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成功的乐趣,树立自信,从而乐于阅读,善于阅读,自主阅读。形式上可以是分享阅读感受,也可以分享人物形象的理解,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对某一主题的理解、见解,深化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如教学《红奶羊》时,笔者让学生讨论:“你怎样看待狼父黑宝、头羊古莱尔的行为?又怎样看待狼儿子黑球、羊儿子伦戛的行为?”通过讨论有的学生会认为黑狼很好,为了儿子宁可牺牲自己,羊儿子伦戛很坏,为了逃命不顾自己妈妈的生死。但教师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这个故事的作者僅仅想告诉我们这一点吗?请同学们再读故事,从而引发了班级的读书热潮。
策略二:好书推荐活动
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教师可以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如曾梅娣老师让学生试着为《星星女孩》这本书写序言,对这本书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小组讨论出点子,不仅让更多的人爱上《星星女孩》这本书,而且向学生推荐同系列的其他书《长袜子皮皮》《秘密花园》《不老泉》等,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将自己读过的比较有趣的书籍介绍给其他同学,并向同学说出书中吸引自己的地方,以便唤起其他同学阅读这本书的兴趣。
策略三:成果展示活动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手抄报、读书报等绘画表意,将自己理解的书中人物、故事情节、读后感悟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出来,既加深对书中内容的印象,也让阅读后的所得所悟变得生动有趣。如在《星星女孩》这节延伸课上,曾梅娣老师展示学生的思维导图:先投影作品,让全班同学猜一猜这是谁的作品,再请画图者上台讲述构图内容和构图思路。学生在这个汇报与交流的过程中又进行了一次知识的内化,也更新了阅读知识的建构与延伸。
以上四种课型的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学情有所增或减,顺序也可以进行调换。总之,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需要,使其为整本书教学服务。
温儒敏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说:“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读。”导读课也好,交流课也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面对目前山区小学的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面窄、阅读量远达不到新课标要求的现状,教师只有静下心、沉下心去探究与实践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明确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才能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路上提升孩子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丰富孩子们的阅读生活,滋润孩子们的生命成长。
[本文系广东省河源市第一小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山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9YQJK25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广东省河源市第一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