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览诗文好风景,不妨多些“自由行”
2020-10-27孙和平
孙和平
如今进入了重视核心素养的新教学时代,部编语文新教材“守正創新”,呈现出诸多新意。其中最重要的是“让语文课回到读书”,阅读也就有了新要求,经典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时间紧,任务重,师生的阅读多陷于“苦不堪言,疲于奔命”的境况。阅读到底该学什么,练什么,怎样练,根本问题一直没能解决。从教学操作层面看,还有教师依然没能抓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观察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让人很自然联想起了跟团旅游。教师就像导游,学生如同游客,导游带着游客团来到景区,先照例对景区的整体做个介绍,规定好游览路线和集合时间,再急急忙忙地带着走完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点,导游背上几段滚瓜烂熟的解说词,让游客匆匆留下“到此一游”的照片,于是乎游客向往已久的旅游在还没有多少感受的情况下到此结束。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何尝不是这样?先介绍背景,象征性地“感知”一遍课文,提示或讨论分几段,挑出重点的语段做些提问、讲析和拓展,总结主旨和写法特色——一篇篇课文就这样在“导”中“游”过,学生也就如同那些意犹未尽的游客,也许能记得“解说词”中的那些精彩的只言片语,但阅读的乐趣、读者情感体验和诗文中美的意蕴,可不是一次“跟团游”的经历就能收获和体会到的。
如今追求“诗与远方”的旅行者,大都选择“自由行”。自由行者事先做好攻略,为旅途中饱览美景、体验游乐、放飞诗情、感受成功做出一系列的精细安排;游览中不断考验自我解困和应变策划能力,自由汲取广阔天地下的琼浆玉露,积累和丰富独特的人生感悟;游览后的回味也会充满畅快的参与感和幸福的成就感。
我们说要改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窘态,是不是可以从“自由行”中得到一些启示?语文课学生阅读的诗文犹如美好的风景,教师不要再当那喋喋不休的风景解说者和拉着学生匆匆赶场“打卡”的带队人,应按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说的,“给孩子一些自由阅读的时光”,让他们“自由行”。在这样的教学状态下,学生就有了多看看多想想的时间,就有了尝试解决问题的可能。这个过程有利于积累宝贵的个性化阅读经验。
阅读教学课上倡导“自由行”,是力图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得以回归。虽说语文课程改革推行已十多年了,但上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描述的学生“只当听众”“翻开课本或选文之后又只须坐在那里听讲,不用做别的工作”的状况还时有所见。不少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依然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讲,学生循规蹈矩地听。课文结构的分析、内容的理解、写法的赏析,全由教师代劳用课件展现或象征性地提问后由教师加以“明确”。那些“认真负责”的教师还会让学生抄下课件上的内容,学生阅读的任务就是记下有关课文的解析结论。须知,阅读的能力是需要历练的。学生是阅读主体,他们不真真切切地经历阅读的过程,没有阅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那就谈不上具备了相应的阅读能力。叶圣陶老先生曾批评教师包办代劳的现象:“从形式上看,他们(学生)太舒服了,一切阅读事项都由教师代劳;但是从实际上说,他们太吃亏了,几种有价值的心理过程都没有经历。”更加糟糕的是,“这办法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那个目标根本矛盾”。叶老反复告诫学生:“阅读要多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就务必办几分,不可专等老师给讲解。”人们常把读书和旅行联系在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们为什么要旅行?为了美丽的从未见过的风景,为了感受短暂的悠闲生活,为了满足心中对美好世界的好奇……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到了多少地方或到了多远的地方,目的不是意义,旅途才是。旅行的意义需要在行走中领悟,阅读的意义也应在“旅途”,阅读者的收获显然应是“行走中”阅读者自己的领悟。教学要最大限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力”,就该多些学生的“自由行”。
阅读教学课上倡导“自由行”,不是学生读与不读都随便,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的放任自流。有教师也许会说学生自己读效果难测,读出的结果可能五花八门,完成教材既定的任务没法保障。这样的担心和顾虑大可不必。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篇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供学生历练阅读能力的“例子”,阅读就是要“能够了解语文课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一个终点”。没有哪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记住课文中的具体内容的。犹如到了某个风光旖旎的景点,景点最突出的特征不必担心游客看不到,游客大多从景点介绍中事先了解。旅游最值得珍藏的价值在于各人独特的领略过程和身临其境的感受。况且“自由行”前都会做“攻略”,在阅读一篇课文之前,通常都应提醒学生关注单元提示和这一课的阅读要求。新的部编教材每一篇教读课文前都有“预习”,自读课文后都有“阅读提示”,其实就是学生“自由行”阅读的“攻略”。当然,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历练阅读的本领,教师有时帮助学生做细、做好“自由行”的“攻略”也是必要的。
阅读教学课上倡导“自由行”丝毫没有轻视和弱化教师作用的意思。相反,阅读教学中的“自由行”更强化了按“攻略”完成既定目标的意识。教师作为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过来人”,有时可在学生“行”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必要的鼓励、指点和帮助,有时需为学生开展读的活动、交流阅读体会和收获搭建好平台。阅读课文学生“自由行”,也许能让教师在“点拨”上多去寻找自己可以作为的点。阅读教学的“跟团游”,教师考虑的往往是文章的内容、主题、写作风格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有没有带学生“游”到,其实那些显现的东西是不需花太多的气力就可以知晓的,至少教参也会一一强调。阅读教学“自由行”,教师就有可能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和问题的解决。在设计阅读“自由行”时,教师就会思考“这一篇”深层次的意义是什么,不单是这一篇的核心价值,更应是“这一篇”的阅读经验对学生会阅读“这一类”有何帮助;学生自身独立阅读这一篇会有什么疑问和困惑,教师在哪些地方需适时点拨或给予必要的帮助……这些疑问和思考可都是以往阅读教学中的盲区。
笔者作为基层的教研员多年潜心研究课堂教学,退休以后依然初心不改。在抗新冠疫情的超长寒假中,整理着近年来的听课笔记,对语文课堂教师的照例讲解和学生的匆忙阅读有着深深的忧虑。新课标、新教材并没有给面广量大的基层学校的语文课堂带来多大变化。教读课当然是教,是“精读”的教;自读课还普遍沿袭着“略读”的上法,在“自”上还缩手缩脚。因而在此要提倡阅读教学多些“自由行”。笔者十多年前就曾做过调研,有过“课本已教完而文章没有读完”的学生竟高达近80%,后发表过多篇文章呼吁“摒弃教学中的虚假阅读”“回归阅读的原生态”“多让学生积累阅读的经历”。遗憾的是经历了“课改”和“新教材”的变化,“虚假阅读”的状况还常常能见到。好在新一轮中、高考考试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语文阅读的考试正在悄然显现“生活阅读”的状态,“情境化、任务型、个性化的深度理解和答题的去模式化”试题已然出现。但愿考试的指挥棒能倒逼语文课堂学生阅读状态的改变。
阅读的“自由行”就是让学生真读、多读。这里说真读,是希望教师多为学生创设原生态的阅读氛围和条件。尽量减少教师的“有所为”而让学生“有所不为”的情况,少一些华而不实的讨论,多一些平心静气的读书。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应当是激励、引导学生乐读,启发、点拨学生会读。语文教育是借助一篇篇课文进行的,它不同于工具书上的“词目”可以简单记忆,它要依托有情感有灵魂的诗词歌赋、小说散文、剧本评论等文学样式进入学生的视野和思想,这些五彩纷呈的内容最终才会成为他们终生拥有的财富。要多读,是说阅读能力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历练过程,不在阅读中积累一篇篇作品的有关篇、段、句的语言表达样式及描摹、叙述、抒情的具体范式,就不可能形成最终的财富。在语文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自由阅读的时光”,让他们徜徉在优秀的作品中,尽情地领略文章里的美好风景。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原中学语文教研员,现为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常务理事、南京市考试学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