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三姐》中“三俗”色彩

2020-10-27胡玉梅

海风 2020年1期
关键词:刘三姐唱词山歌

胡玉梅

山歌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大众在生产生活对所见、所闻、所感的一种创造和改编,以能够适应本土风俗,反映大众劳动生产生活,融叙事、寄寓、抒情、说理为一体,口头传唱为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唱词通俗易懂。本文以实地走访为主,深入云南永善县务基镇进行探究,得出歌剧《刘三姐》作为当前在务基镇流传最为广泛的山歌,与贯穿于唱词中的人俗、事俗、语俗有着密切联系。

一、《刘三姐》在务基镇认同发展

务基镇位于昭通市下辖县城永善西部,与四川省雷波县隔金沙江相望,民间山歌在很久前就在当地有存在的迹象,但鲜有人在生活中传唱,之前人们所最为接受的是民间故事,如当地高山地区广为流传的关于“雾婆”的传说,是对自然现象赋予的一层生活色彩,即把惩恶扬善的行为寄托于上帝,并通过此种方法达到教化人从善的目的。传说为雾婆是方向的掌管者,起雾日则为雾婆出门视察民间的日子,经常做坏事的人一旦被雾婆碰到,雾婆就会施法让他在出行的途中迷路。

真正将民间山歌推广在当地民众生活中的是歌剧《刘三姐》的上映,当地老人介绍,首次看《刘三姐》是在镇上露天集中放映处看的,由于电影在当时来说很罕见,也让人觉得很神奇,所以每次放映的时候去的人都很多,但除了镇上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外,大部分民众都只是挤在人群中听影音,所以听唱词时就分外的用心,部分知识分子还会带着笔纸去记录,以方便讲述给其他村民听,而放映结束后,也通常是几个村的人相约一起回家,因此,根据观影者的回忆和感兴趣者的综合,《刘三姐》的内容概括起来便成为了“地主被小女子骂落水了”的故事,这一最原始的阐释至今还是当地中老年人对《刘三姐》的认识,由于影视歌剧的影响,该作品迅速被务基镇人熟知和广泛传开来,一些村民初步尝试着对综合的唱词进行演唱,经过不断的翻唱和尝试,渐渐地它成为了当地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山歌,在那里,只有提到刘三姐,每个人都多少能唱出几句,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刘三姐》并没有湮没在人们的生活中,被清晰度和分辨率更高的影视所取代,反而被不断传承下来,成为一代人心中永远珍藏的回忆和抹不去的精神寄托,同时,由于对《刘三姐》的高认同和喜爱,人们还仿照《刘三姐》中的唱词以家庭伦理为主题进行自主改编和创作。可以说,正是《刘三姐》的进入激活和建构了当地的民间山歌。

二、《刘三姐》文化认同

民歌能够反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宏大的历史事件到隐秘性生活,人们对不同内容民歌的偏好,能够折射他们生活态度的某种取向。任何东西的传播和继承都不是毫无理由的,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广泛接受和认同,如果不是有其相似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追求是很难实现的,《刘三姐》以采茶、打渔等劳动画面为主要图景,在一幅幅生动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图景中,插入进爱情、亲情两条情感线,再通过平白通俗的唱词,展的不仅是广西壮族地区民众的生活面貌,更代表着广现大农村地区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民风,所刻画的劳动人民热情善良,与自私自利的老财主形成鲜明对比,在不畏强权的反抗中,蕴含镇着广大劳动人民对自由的向往和生活的热爱。这样的劳动生活和精神追求所体现出来的三俗色彩,正从实际生活与精神上与务基镇人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契合。

(一)《刘三姐》中三俗色彩的具体分析

1.人俗:个性鲜明的人物对比

刘三姐和阿牛等人作为底层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朴实、勤劳、善良正直和热爱生活是他们共有的精神品质,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刘三姐的身上还拥有一种突出的反叛精神,她爱憎分明、敢怒感言,面对热情接待自己的乡亲,她勇敢坦诚自己的不幸遭遇,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和他们一起上山劳作并教大家唱山歌,把舟妹当作亲妹妹一般对待和保护,譬如舟妹在与两位秀才对山歌受辱时,她毫不留情地对其进行了回击;对于强权恶势,她始终不曾低头屈服,无论是对歌挑衅,还是劫杀,她都坚守自己的初心,毫不畏惧的对剥削者进行了赤裸裸的揭露,将嫉恶如仇的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与此相反的是,莫怀仁等人作为地主阶级典型代表,所讲之语、所做之事无不透露浓厚的阴险、歹毒的一面,如禁止乡亲们去自己开荒种植的山上采茶叶和加害刘三姐等,一善一恶,一贫一富,既构成了故事的主要矛盾,也在精神和物质上形成了强有力的对比。

2.事俗:充满生活气息的劳动图景

俗人的存在,必然伴随着俗事的产生和发展,基于现实生活而创造或进行改编并再现,从生活取材后又借以反映现实,歌剧《刘三姐》故事情节与品尝生活琐事完美契合,两者相互配合成就,男打渔捕猎,女性采茶和管理家务恰恰是过去广大农村地区“男主外、女主内”的一种展现,“采茶”、“打渔”、“春种”、“砍柴”等与农村劳动密切相连的劳务活动,处于农村生活中的人从小就耳熟能详,在日复一日的劳动模式下,对其便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同时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对于压迫阶级历来都持憎恨、厌恶的态度,以“赛歌反抗”和“劫杀仍不屈”两大俗事为代表的事件便被视为大无畏的反抗精神的体现,从大众的喜厌情感上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共鸣。

3.语俗:多用农村日常之谈组成唱词

关于《刘三姐》中的语言,主要以山歌吟唱为主,少许口述性话语的插入,不但没有影响整个故事的协调,反而使生活气息和人物新鲜更加饱满生动。值得一提的是,其用的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组成的唱词,也是它作为山歌文化被高度接受和成为经典的一个重要因素,囊括自然、生产生活、精神追求等方方面面,浅显直白,褒贬之情了然可见,类似于“采花采茶茶花开,满山接岭一片白”饱含着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赞美,也把人们劳动时欢愉的心情刻画了出来,是对劳动美的歌颂;而充满批判色彩的如“不中芝麻他吃油,不种桑田他穿绸。穷人血汗他喝尽,他是人间强盗头”部分,借用山歌与地主作斗争,一针见血地将老财主的奢侈、贪婪与劳动人民的辛酸形鲜明的对比,用最直白的语言对黑暗势力进行有力批判,并对底层人民含之以同情,寄托着广大劳动人民对自由民主平等的向往,为作品增添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 “俗”世中反映现实情和文化影响

走访了解到,因地势位置的影响,和当时“蛮子”横行,务基镇人在21世纪以前的交流也多局限在村与村之间,于当地人而言,土地就如同自己的衣食父母,彼此之间互做农活,聚在一起唠嗑饭后家常,和他们说喜爱的歌剧《刘三姐》中的乡民一般善良热情,他们热爱自然也依赖于自然,而通过两种鲜明人物折射出的不畏强权和对善良与祥和的追求,正是当他们对生活长期的理想诉求,加之山歌中的唱词多用乡村日常碎语组成,亲切可感、通俗易懂,符合大多数乡民的审美趣味。

另外,鉴于唱词中包含对善恶的扬惩,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教化人的作用,它的歌词和故事情节常常被当地长辈当作教育子孙的语言手段,以让后代从小在《刘三姐》山歌文化的熏陶中,热爱生活和劳动,传承刘三姐那种勤劳勇敢、不畏强权的精神品格,久之,这种极具三俗色彩和跨越民族、地域和时代的文化认同便从祖辈一直延续至今,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吟唱至今,经久不衰,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教育领域,推动着务基镇文化的发展,三姐勤劳善良、真善美的品格也渐渐成为了当地民间山歌文化建构的一部分。

三、结束语

民歌能够被流传下来,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山歌作为民间文化中对特定时代背景下相关人和事的记录和再现,无论是自主创造或是接收其他文化,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大众的生产生活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其选择性的取舍,也并不是毫无根据和缘由的,当它成为自己一种情感的寄托和背社会化时,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有意记忆下变成一种无意识的客观存在,就像务基镇人对于《刘三姐》文化经典的传承和高度的文化认同,是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追求的刻画,文化中蕴含的人俗、事俗、语俗,与广大劳动人民现实生活和审美趣味自然贴切,而对生活的热爱、惩恶扬善观念和不畏强权精神作为经久不变的核心要义,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穿越过历史的长河,依然可以把其从三俗中体现出的真善美精神融入到文化和教育中,让三姐精神在時代洪流中再焕光彩。

(作者供职于云南民族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刘三姐唱词山歌
唱词(外一首)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苗山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国画:唱支山歌
刘三姐对歌
注目“刘三姐”的命运
“新”“老”刘三姐之争:歌仙哪能不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