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脱贫攻坚力量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2020-10-27马园园
马园园
摘 要:脱贫攻坚侧重于微观政策,根据不同的贫困原因,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实现脱贫。乡村振兴战略侧重于顶层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农村发展指明道路,使农村协调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脱贫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和动力。从农村改革、基层组织、人才培育、产业发展等方面为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提出相应对策,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发展。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7-000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6;F320 文献标志码:A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提出来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目标是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问题,使农民摆脱贫困。二者虽然在实施条件、实施对象、实施时间上存在差异,但是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很多地方为了实现农村振兴,以经济增长为主要评价标准,使得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不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与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民生。现如今,有的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利益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增长,例如为了短期经济增长,很多村庄大肆开发可耕土地建设娱乐场所等,没有带来长期可观的经济收益,农民可耕种的土地不断减少,农业增产速度相对缓慢,不能使农民稳定脱贫。乡村振兴以摆脱贫困为前提,只有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推进减贫工作稳定进行,才能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
1.1 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战略上的升级
国家为了解决农村、农民及农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脱贫攻坚战是在2015年11月29日提出的;2017年,中共十九大再次强调扶贫,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战略升级,是又一次国家性的战略部署,主要为了解决脱贫攻坚遗留下的问题,有利于完善脱贫工作,实现全面小康。同时,引起“三农”问题和贫困问题的因素很多,很多地区出现脱贫后又返贫的现象,这也是目前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1.2 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基础
农村振兴的前提是摆脱贫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农村人民生活得到了全面改善,消除贫困取得了决定性进展。2018年2月,习近平在四川视察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和前提还是要把脱贫攻坚战打赢打好[1]”。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不是相互独立的,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继承性,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在全面脱贫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同时让所有贫困地区的人民脱离贫困,所有贫困县摘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我国目前处于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乡村振兴中“三步走”的第一步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这是“三步走”中关键的一步,只有把第一步走好,才能为以后指明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走乡村振兴道路必须打好脱贫攻坚战”。让两者有效衔接,对我国农村、农民、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农村发展现状仍然不乐观,城乡差距较大。当前,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较多,这些地区交通不便,生态脆弱,发展基础薄弱。扶贫开发既面临着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重任,又面临着工业发展困难和扶贫代价高昂。此外,许多贫困人口是因病致贫,缺乏摆脱贫困的信念。因此要动员全党全社会进行有针对性的扶贫和精准扶贫,坚持大规模扶贫模式,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达到精准脱贫的效果。目前即将摆脱贫困和已经摆脱贫困的村庄,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工业发展的基础仍然不够牢固,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仍有待加强。因此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要巩固工业发展基础,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治理能力,巩固和扩大减贫成果。在扶贫工作中,应参考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从生产、生活、生态、社会、政治5个方面着手,使贫困人口的收入持续增长。
1.3 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保障和动力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是关键时期,目前我国贫困问题仍然没有全部得到解决,主要集中在偏远山区。导致贫困的原因有以下方面。①偏远山区受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限制,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因此这些地区的扶贫难度较大,效率低,成本也比较高。②贫困人口自身的内生动力不足。国家扶持和社会救济让他们有了“等、靠、要”的思想,有的人甚至不愿意脱贫。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的同时,要让贫困人口转变消极的思想,尽早脱贫。③扶贫产业难以长久维持。扶贫产业要想长久维持,就需要不断投入人力、物力。有些贫困地区虽然有很好的建设条件,但是由于当地政府和居民缺乏长远的目光,一味追求短期利益,不能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难以实现全面脱贫。乡村振兴战略是可持续的战略规划,为农村发展指明了道路,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保障,为贫困地区带来了政策及资金扶持。
2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
2.1 发挥思想政治作用,坚实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2]”。思想解放是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它决定着人们的行動方向。脱贫攻坚能否如期完成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能不能解放和思想解放的是否彻底。一个思想观念陈旧的人很难实现真正脱贫。在现实中,对于脱贫后返贫的家庭,边缘贫困家庭,因教育、大病、婚嫁等原因致贫的家庭如何脱贫;同时,面对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如何调整产业分布,发展地方经济。这些问题都需要有针对的解决措施及相应的扶贫政策。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用发展和革新的眼光看待问题。在实践中,找到扶贫的主要矛盾,解决出现的问题,为农民赢得更多红利。
脱贫攻坚要想取得胜利,首先要摆脱思想上的贫困。①面对贫困人口思想贫困状况,可以加大基层的宣传力度,进行实地走访,了解人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大思想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摆脱精神贫困。②发挥政治引导作用,不断优化国家政策。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不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2.2 加快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
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能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实现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视角贫困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及直观指标。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应将扶贫搬迁成果与生态宜居项目结合起来,才能从解决视觉贫困向实现生态宜居过渡,这种方式也称为生态复兴。解决视觉贫困其实就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例如脏、乱、差等问题,完善贫困地区的基础建设,创建良好的乡村风貌,实行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同时,也要关注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坚持在扶贫道路上对贫困人口持续扶志,摆脱精神与经济贫困,使他们能自给自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此外,要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的能力。不断总结扶贫和乡村振兴经验,防止脱贫人口再次陷入贫困,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
2.3 努力巩固基层组织的综合扶贫和农村振兴工作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因素是人,核心要素是基层组织的振兴。因为基层组织与人民群众接触最多,也是直接实施相应政策的组织,所以应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加强综合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的责任感,把扶贫和乡村振兴建设作为基层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建设基层组织、基层队伍和基本制度,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日常教育和监督,引导基层组织始终坚持为农村和农民服务。
除了加强对基层组织人才的考核,还要不断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构建一个统筹到位、有组织力的组织体系是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应该不断整合优化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实施体系,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的全面领导,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包括基层政权、自治、团体和社会。坚持以自治、法治和美德为基础的农村法制建设,完善现代农村治理机制,推进乡村振兴进程。
2.4 建立和完善长效扶贫机制
全面脱贫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快速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到农村的各个方面,包括农村的生活环境是否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否提高、农业收入是否增长等各个方面。在进行全面脱贫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是否脱贫,还应关注脱贫后是否存在返贫现象。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解决这些问题,贯彻“脱贫不脱政策”,建立长效机制保证脱贫的质量,只有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蓝图。①在全面脱贫方面,上级领导应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相应政策。基层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紧抓农村贫困人口存在的好逸恶劳、思想观念落后等各种问题并及时解决,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只有思想观念改变,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建立一支优秀的领导队伍。根据在乡村振兴中取得的成果进行考核,总结成功经验,改正不足之处,制定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农民是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应建立一定的奖惩措施,针对在农村振兴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民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对危害农村建设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惩罚。③在扶贫力度方面,应该加大扶贫力度,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不但要对贫困人群进行扶助,还要对脱贫的人群进行政策扶助,防止脱贫后返贫现象的发生,确保脱贫人口和贫困人口收入稳定,使他们彻底脱贫。建立长效的扶贫政策,可以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5 出台由特惠向普惠逐步转型的惠农支农政策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3]”。①在脱贫攻坚阶段,根据农户的贫困原因制定不同的脱贫方案,解决贫困人口在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困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扶贫政策不应只关注贫困人口,也应该对非贫困户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激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动力。只有把特惠政策不断向普惠转型,提高全面扶贫的科学性,不断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才能在全面脱贫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②巩固扶贫救治机制,转化协调力量的相应联系机制,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不断完善社会参与平台,调动市场的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局面。③优化队伍结构也是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优化农村的人才队伍,打造坚实的基础力量,实现人才振兴。加强教育的扶持力度,培养一批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在脱贫攻坚中,实施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是“两委一队三个人”,应该在目前的基础上优化人才结构,根据本村的实际需求进行人员调整。联动各方力量,大力培养有志青年,建立相应的优惠措施,让青年人才队伍留得下、稳得住、做得好。实施乡村振兴的人才振兴战略,鼓励人才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建设中。
2.6 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
全面脱贫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具体方向和工作重点。在精准扶贫地区,可以利用本地特有的乡村资源和当地特色,建立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增加本地的收入来源,使贫困人口脱贫。打造带动力强的农业、工业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的深度融合。例如井冈山环境优美,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可以依托井冈山的特有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带动经济增长。推动贫困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更好发挥贫困人口的主觀能动性。
脱贫攻坚的一个有效策略是产业扶贫,产业扶贫可以使贫困人口脱离贫困。“五个一批”工程主要解决怎么扶贫的问题,其中发展生产脱贫是第一位。在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中,第一句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在扶贫期间,产业发展对扶贫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产业支撑作用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农村产业扶贫有助于产业兴旺,巩固及提升产业扶贫的成果,将优秀的经验、措施制定成长效机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例如“龙头企业+合作社+農户”的组织方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不同的管理方式,不断强化农民群众的利益关联,覆盖全产业和农民群众。做大做强产业,使农村产业实现市场化、数字化、规模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使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 结论与对策
实行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进而加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结合。脱贫攻坚目前已经到了紧要关头,必须坚定信心,团结一致,确保在规定时间完成乡村振兴任务。积极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让农村发展得越来越好,让更多农民获得安全感、幸福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针对性的扶贫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在重点防控流行病的同时,贯彻落实准确精准扶贫政策,优化服务,进一步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同时应该坚持短期和长期目标相结合,从现实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薄弱环节,使全面脱贫与农村振兴有效结合。
从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来看,乡村振兴战略为贫困村落和家庭提供了长期保障。推进乡村振兴与全面脱贫的有效衔接,是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过渡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政策上的有效衔接。在全面落实各级脱贫攻坚政策的同时,合并贫困低保线和贫困线,扩大福利范围。在产业扶持政策方面,扩大到生产、销售、贸易、工农业的全产业链,以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应长期保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不断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寻找有效的农民抵押方式,保障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来源。②人才联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政策”的“四不摘”要求,加大后续的帮扶工作,防止贫困人口再次返贫。继续完善有关机制,确保组织不懒惰,实力不降低,重心不变。注重对一线人员的扶贫培训和干部选拔,特别是重点培养一批“留得下、肯干、有能力”的干部队伍。加大扶贫力度,不断健全“三农”人才机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人才加入农村,促进农村振兴。③加强相关规划的联系。对于在扶贫方面表现良好的村庄,应将重要的工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发展规划及时纳入国家土地空间规划,注重农村的布局,确保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庄天慧,孙锦杨,杨浩.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及有机衔接路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12):113-117.
[2]章文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衔接[J].人民论坛,2019(4):106-107.
[3]范嘉欣.让解放思想在脱贫攻坚中成为常态[N].江西日报,2020-04-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