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椎CT值压缩比对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椎间盘损伤的诊断价值
2020-10-27刘冬仲丹胡英良曹爱红
刘冬,仲丹,胡英良,曹爱红
(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6)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常见并发症,每年新发患者高达140万[1]。对于脊柱椎体骨折,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式时主要考虑脊柱稳定性及神经损伤情况,由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被认为是较为稳定的骨折,所以在不伴有神经损伤的情况下,临床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恢复椎体的力学强度、缓解疼痛等[2],而对于椎间盘的关注较少。在临床工作中,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在术后有一定的矫正角度丢失,主要是由伤椎相邻的椎间隙高度丢失所致[3]。许多研究[4-6]表明,椎间盘损伤与脊柱后凸畸形、平衡性变差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所以术前利用MRI评估椎间盘情况十分必要。
椎体高度丢失(loss of vertebral body height,LOVBH)是评估压缩性骨折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临床多用椎体前缘高度与后缘高度的比值代表LOVBH,然而,老年椎体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及脂肪浸润,导致椎体的硬度不同,所以在丢失高度相同的椎体压缩性骨折中,椎体承受的冲击力应是不同的。已有研究[7-8]认为椎体CT值可用于评估骨密度,所以我们假设伤椎的CT值压缩比(CT value compression ratio,CTCR),即伤椎的CT值与相邻完整椎体CT值的比值,可以代表椎体承受的冲击力,更好地反映椎体压缩程度。本研究将探讨伤椎CTCR对于椎间盘损伤的诊断价值,为具有MRI禁忌证或急诊状态下临床医师较快判断患者椎间盘情况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入选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因新发胸腰段(T11~L2)单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至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91例患者。入选标准(同时满足所有条件):(1)年龄40~80岁的骨质疏松患者。骨质疏松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ral energy X-ray adsorptiometry,DEXA)诊断,诊断标准:腰椎(L1~L4)任一节段或股骨近端T值≤-2.5 SD;(2)入院3d内完备受伤节段脊柱CT及MRI检查,MRI检查提示胸腰段(T11~L2)单椎体新发压缩性骨折;(3)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满足以下任意1条):(1)伴有脊髓损伤、神经系统症状需要椎管减压的患者;(2)因合并其他疾病造成脊柱椎体骨折者,如强直性脊柱炎、椎体转移瘤造成病理性骨折等;(3)椎体爆裂性骨折,骨折片分离导致椎体CT值测量不准确;(4)严重椎体脂肪退变导致椎体CT值为负值。记录入组患者压缩性骨折的CT、MRI征象及年龄、性别、受伤节段、受伤原因。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91例患者,男44例,女47例;年龄48~87岁,平均年龄(62.31±9.20)岁。椎间盘损伤及椎间盘完整组的患者数分别为46例及45例,两组间性别(χ2=0.271,P=0.602)、年龄(F=8.836,P=0.2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入患者中未发现后方结构骨折(posterior structures fracture,PSF)征象。患者受伤机制包括交通事故8例,挤压伤25例,高处跌落伤26例及其他伤32例。受伤节段:T1115例,T1227例,L132例,L217例。
1.2 方法
1.2.1 压缩性骨折的CT征象 椎体CT值的测量方法采用邹达等[9]的测量方法,原始图像采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进行图像二维重建,在矢状位MPR图像中,将水平定位线定于测量椎体的椎弓根水平,在横断位图像中避开皮质骨、骨质增生、椎内静脉丛,在松质骨内画出椭圆形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读取ROI内的平均CT值(见图1),记录伤椎与上、下邻椎的CT值,上、下邻椎的CT值取平均值,代表未发生压缩性骨折的邻椎CT值。
在CT矢状位图像上测量如下指标,(1)LOVBH。LOVBH定义为伤椎前缘高度与后缘高度的比值,即Ha/Hp(见图2)。(2)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LK)。LK定义为伤椎上下终板延长线的夹角。(3)棘突间距增宽(interspinouswidening,ISW)。ISW定义为伤椎上方的棘突中点间距较相邻棘突间距增宽。
椎体平移(vertebral translation,VBT)定义为伤椎在矢状位或冠状位图像上的相对移位。PSF定义为椎弓根、椎板或棘突的任一结构发生骨折。
图1 松质骨内椭圆形感兴趣区 图2 椎体丢失高度测量示意
1.2.2 MRI对椎间盘状态的评估 以Sander等[4]提出的方法为参考,将椎间盘的状态定义为0~3级。0级表示椎间盘未发生形态或信号改变。1级表示椎间盘内可见分布较为均匀的T2WI或T2STIR高信号,代表椎间盘水肿。2级表示椎间盘周围分布不连续的低信号的T2WI或T2STIR高信号,或在T1WI观察到椎间盘内高信号,代表椎间盘撕裂伴出血。3级基于2级的附加特征是椎间盘侵入椎体,环状撕裂或疝入终板。0级和1级的椎间盘是完整的,而2级和3级的椎间盘被认为发生损伤(见图3)。位于伤椎上方或下方的任一椎间盘发生损伤,则认为是椎间盘损伤阳性。
所有的测量和计算都是由2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在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上独立进行的,事先患者的病历和影像的初始诊断未知,如果图像解释有差异,他们通过讨论达成共识。CT扫描在64层螺旋扫描仪上进行,层厚1.4 mm,电压120 kV,电流200 mA。磁共振成像在3.0T设备上进行。
2 结 果
椎间盘损伤组的CTCR显著高于椎间盘完整组(F=7.361,P<0.001),但两组间的Ha/H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3,P=0.085)。其他CT征象中,两组间的VB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3,P=0.043),两组间的ISW(χ2=0.252,P=0.615)及LK(F=0.018,P=0.9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图3 MRI上椎间盘损伤状态分级评估
表1 两组间CT征象比较
单变量的逻辑回归显示,CTCR(OR:4.388,95%CI:1.753~10.984,P=0.002)与椎间盘损伤相关,纳入VBT之后的多变量逻辑回归中,相关性仍然显著(OR:4.686,95%CI:1.810~12.133,P=0.001),ROC曲线显示CTCR诊断椎间盘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50(95%CI:0.650~0.851,P<0.001),截断值为1.775(敏感度:67.42%,特异度:77.81%),见图4。
图4 CTCR诊断椎间盘损伤的ROC曲线图
3 讨 论
本研究探讨了伤椎的CTCR相较于Ha/Hp对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椎间盘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发现,伤椎CTCR与椎间盘损伤显著相关,当CTCR大于1.775时,可以67.42%的敏感度和77.81%的特异度诊断椎间盘损伤。
椎间盘位于相邻椎体之间,由上下软骨终板、中心髓核及周围纤维环构成,缺乏直接的血液供应,一旦发生损伤难以愈合,代之以瘢痕组织形成,最终造成椎间盘承重能力下降,引起晚期后凸畸形复发或加重。魏晓东等[10]研究认为,损伤椎间盘的角度变化是导致患者术后后凸畸形进展的主要原因,而椎间盘角度变化可能是椎间盘退变引起的。椎间盘损伤分型和分级主要包括Oner等[11]基于MRI信号的形态和强度提出的6种类型的椎间盘和Sander等[4]基于MRI形态和信号改变提出的4级椎间盘。其中Oner等[11]椎间盘分型未提及椎间盘损伤的严重程度,分型较不利于临床推广,目前已经较少使用,而Sander等[4]椎间盘分级通用且可靠,目前被广泛使用。椎间盘损伤不仅会引起脊柱平衡性变差、预后不良,同时会影响外科医师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严重的椎间盘损伤可能会选择椎间盘切除或融合术,所以目前椎体骨折中椎间盘损伤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
压缩性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评估方式很多,一些评估方法过于繁杂[12-13]不适合临床使用,目前直接测量椎体高度的方法较为常见。其中,Hong等[14]研究认为Ha/Hp应作为一线测量方式,因其较为可靠。不过在上缘凹陷型压缩性骨折中,Ha/Hp评估椎体丢失高度不准确。事实上,不同患者的椎体,尤其是老年椎体,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及脂肪浸润,导致椎体的硬度不同,所以在丢失高度相同的椎体压缩性骨折中,椎体承受的冲击力是不同的。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CTCR与椎间盘损伤相关,而Ha/Hp则不是一个预测指标,与Mi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已有研究[7-8]认为椎体的CT值是评估骨密度及诊断骨质疏松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认为,压缩椎体的CTCR是一个评估椎体压缩程度及诊断椎间盘损伤的较好指标。
在其他CT征象中,仅VBT与椎间盘损伤相关,可能机制是椎间盘的作用主要是承受并分散负荷,起抗压作用,对张力及扭转力量对抗较差。如果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椎体的旋转、平移或侧方剪切暴力,则极易造成椎间盘损伤[1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1)伤椎丢失高度的评估方式较多,本研究仅比较了CTCR和Ha/Hp,CTCR与其他评估方式的比较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本研究群体中未发现PSF,未来需要大样本研究揭示PSF与椎间盘损伤的关系。(3)目前椎间盘损伤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治疗的价值不统一,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研究得到统一的标准。
总之,在胸腰段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患者中,利用伤椎CTCR诊断椎间盘损伤较为可靠,鉴于CT检查在临床应用的普遍性,测量椎体CT值,计算伤椎CTCR可较为便捷地为临床医师提供椎间盘损伤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