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校服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分析

2020-10-27陈璐

纺织检测与标准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生服绳带校服

陈璐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上海200040)

0 引言

校服是中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行头”,也是家长和社会一直关注的焦点。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曾经提出,校服有助于养成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减少攀比心理,家长与学校应形成合力,发挥其美育功能。然而,与校服市场和功能不相符的是,校服采购、质量不符合等问题时有出现,甚至出现了“毒校服”。为了确保我国中小学生校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5 年3 月18 日以国标委综合[2015]25 号文件专门批准下达了制定《校服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计划,并于2015年6月30日批准发布了国家标准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且该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正式实施。作为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校服产品的国家标准,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要求高、指标严,将不同品类的学生校服产品的质量要求统一到一个标准中,应用方便,且其在检测项目上更加侧重校服产品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本文通过对中国纤维检验局2017 年的校服质量抽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校服的质量和安全性。

1 国内监管情况分析

1.1 国家专项联动抽检结果分析

中国纤维检验局于2017 年4—11 月在全国部分省市开展了学生校服质量评估专项行动,并于2019 年2 月份公布了各省市此次专项联动抽查结果。其中,产品批次数和产品合格情况详见图1,企业对于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标准的执行情况详见图2。

图1 2017年专项行动抽查样品批次数和合格率情况

图2 2017年中国纤维检验局专项行动抽查情况

由图1 可以看出联动抽查各省市的样品抽查批次数和合格率情况:山东省、四川省、吉林省、湖北省、云南省以及河北省的学生校服抽查不合格率很高,均超过20.0%,其中以湖北省、云南省和河北省的学生校服抽查不合格率更为严重,不合格率超过了50.0%。为了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安全,建议对学生校服抽查不合率较高的省市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切实提高学生校服的质量。

由图2 可以看出参与此次专项行动的地区对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学生服》标准的执行情况不同(0~100%):有16个省市对该标准的执行率低于100%,尤其新疆、内蒙等内陆地区的采标率却不足50%。由于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学生服》是完全针对学生校服产品质量的标准,所设的检测指标比较严格,也代表着现阶段最严的学生校服标准,依据该标准的要求,可以生产出质量安全、可靠的学生校服,因此建议各省(市、自治区)大力推广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学生服》标准,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逐步提高学生服质量和公众对学生校服的满意度。

1.2 各地区监督抽查结果分析

近两年,全国各地对中小学生校服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详见表1。本次分析主要针对2019年1月—2020 年8 月20 日监测到各个省市地方发布的学生校服监督抽查情况,其中安徽省2020 年学生校服监抽35批次,合格率为91.43%,但其不合格项目未见报道,故不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本次共对34次抽查的1 985 批次产品抽检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不合格的次数有21 次,共计616 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1.03%;其中山西等地11 次地方抽查结果合格率达到100%;另外23 次抽查中均存在不合格项,其中辽源市的不合格率竟达到100%。由各地抽查数据可见,学生校服的质量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各地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仍需进一步提高,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要加强监督抽查力度,尽可能避免因校服安全问题给学生带来的风险。

2 不合格项目分析

由上述学生校服产品质量抽查结果分析可知,校服质量不合格集中在纤维含量、色牢度、绳带、pH值、使用说明、起球、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接缝强力、水洗尺寸变化率、水洗后扭曲率以及纱线线密度偏差率等指标上。图3 列出了近两年学生校服质量监督抽查发现的不合格项目发生的次数及其出现的频次。校服产品质量一旦不合格,对学生的健身安全会带来较大的风险,因此应加强对校服质量的监督力度。

2.1 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

研究显示,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最终可能损坏肝脏,导致致敏、致癌等问题[1-2]。学生校服产品中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不合格,会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校服产品中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不合格与企业对校服产品的质量监控不严、使用劣质原材料、对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标准的重视程度不足等因素密切相关。

表1 全国近两年学生校服抽查情况汇总表

图3 校服抽查常见不合格项目及频次

2.2 纤维含量

家长或学校在选购学生校服时一般以纤维成分及其含量为依据。若纤维含量不合格,也就代表着其标识的纤维成分与学生校服实际成分及含量不相符,将直接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纤维含量不合格一般表现在纤维成分含量允差范围超过标准规定、标注的纤维名称与实际不符及纤维名称书写错误等。近两年发布的学生校服监督抽查结果中,纤维含量不合格出现了14次,占抽查次数的41.18%。不合格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企业对于校服原材料的采购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如对面料纤维含量项目的缺失检测,直接使用面料商提供的纤维含量标注;虽有检测但无企业内控标准,对学生校服原材料的纤维含量检测能力不足;对面料纤维含量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都是导致面料与成衣的纤维含量存在差异的原因。

2.3 色牢度

色牢度不合格,可能导致染料分子通过人体皮肤被人体吸收,或吸附在皮肤表面使皮肤染色,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同时,色牢度不佳,也会导致校服褪色、发黄、发旧等,严重影响校服的美观。近两年发布公告的学生校服监督抽查结果中,色牢度不合格出现了8次,占抽查次数的23.53%。色牢度不合格与校服面料染色时使用劣质染料,或在染色加工过程中对染助剂的选择、上染时间、温度确认等工艺参数设计的不合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4 绳带

学生校服绳带要求不合格,绳带设计不合适或不合理容易因上下车或被其他物体钩挂而造成损伤,是危害学生人身安全的一个潜在因子,其可能会导致勒住、缠住学生,严重时可能会使其受伤甚至因勒紧、食管反流、缺氧导致窒息死亡。在近两年发布公告的学生校服监督抽查结果中,绳带不合格次数为7次,占抽查次数的20.59%。同时也说明企业对于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学生服》标准的重视不够,或对标准的要求理解不足,导致学生校服的设计、使用的绳带不符合有关相关标准技术要求。

2.5 pH值

pH 值不合格,可导致使用者皮肤过敏。pH 值过高或过低,都会破坏皮肤表面的酸碱平衡,破坏人体免疫力。近两年发布公告的学生校服监督抽查结果中,pH 值不合格出现了6 次,占抽查次数的17.65%。pH 值不合格,与企业在面料生产过程中工艺不够完善(如整理剂加入过多、面料水洗不充分)或企业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上不够严格等因素有关。

3 提升校服品质的建议

校服产品品质的优劣关系到广大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我国也针对学生校服产品质量问题发布了一系列强制性标准,如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GB/T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GB/T 23328—2009《机织学生服》、GB/T 22854—2009《针织学生服》等。相关部门虽然一直依据上述标准对学生校服的质量进行监管,但是学生校服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事情仍在不断发生,常会出现纤维成分含量、pH 值、绳带、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因此,为了保证中小学生的健康和安全,应尽可能建立监管、生产、消费全面监督的健康体系,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积极发挥市场监管部门的作用。鉴于原料品质对学生校服成品的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学生校服原料的监管,从源头上对质量进行把控,减少不合格面料等原材料流向学生校服生产企业,并且提高监管的效率。

(2)针对学生校服的重点安全性指标(如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绳带、甲醛、pH值等)以及易出现质量问题的指标(如纤维成分含量、色牢度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质量评估专项行动,及时掌握市场上学生校服质量情况,增强专项行动的有效性,建立监测学生校服质量的长效机制。

(3)通过组织质量分析会、标准宣贯会等措施,帮助生产企业了解学生校服产品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具体改进措施;鼓励生产企业熟练掌握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标准,并按其对生产进行指导、控制,从而提高产品质量,用标准引领学生校服质量提升。

(4)引导企业加强对原料和工艺的控制,确保校服产品的质量。例如,针对监督抽查结果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纤维成分含量、色牢度、绳带和pH 值不合格等问题,积极引导企业从产品原料、生产工艺等环节来控制质量,完善企业质量控制制度。

(5)根据监督抽查和检验检测数据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并与教育局、学校等招标机构信息共享,帮助招标机构在招标时对企业的资质、企业生产的学生校服质量进行把关。

猜你喜欢

学生服绳带校服
我的校服我做主
内蒙古学生服质量安全问题调研报告
锐角
校服绳带安全要求及控制措施
婴童服装使用说明和绳带安全市场调研及建议
专家解读婴童服装绳带设计的安全性要求及检测
记忆深处的校服
菏泽纤检所积极开展学生服监督抽查工作
上海市学生服监督抽查工作践行实录
中纤局开展2016年学生服质量监督检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