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CT教育法对肠造口术早期患者病耻感及造口适应水平的影响

2020-10-27陈秀珠唐佳菲

齐鲁护理杂志 2020年20期
关键词:造口术病耻肠造口

薛 颢,陈秀珠,唐佳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上海市200127)

肠造口术是指经手术干预创建肠造口,以实现对排泄物出口改道。统计数据显示,我国70%~75%的直肠癌患者为低位直肠癌,且肠造口术在早中期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1]。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需行肠造口术患者超过10万例,且造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5%~68.0%,加之排便方式改变不适、生活行动不便,患者术后负性情绪严重,极易导致造口不适应或高水平病耻感[2-3]。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教育法通过接纳事实、认知解离、关注现状、自我背景觉察、澄清价值观及承诺行动6环节,引导患者面对疾病与治疗,强化其心理改变能力,提升疾病治疗认知水平与心理灵活性[4]。本研究对肠造口术早期患者应用ACT教育法,探讨其对患者病耻感及造口适应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肠造口术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内窥镜、实验室检查等确定行肠造口术,且符合手术适应证;首次行肠造口术;认知、沟通能力正常;既往无精神疾病;知晓研究内容,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术后体征指标不稳定;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伴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男76例、女24例,年龄(52.31±3.75)岁;婚姻状况:已婚65例,未婚、离异或丧偶35例;病程:<6个月32例,≥6个月68例;造口类型:预防性肠造口术28例,永久性肠造口术72例。观察组男78例、女22例,年龄(53.02±3.78)岁;婚姻状况:已婚68例,未婚、离异或丧偶32例;病程:<6个月31例,≥6个月69例;造口类型:预防性肠造口术30例,永久性肠造口术7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术后第1天发放肠造口术健康手册,学习疾病、治疗及康复自护知识,并基于口头健康教育说明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防控护理对策,介绍术后注意事项及造口护理方法等。

1.2.2 观察组 采取ACT教育法。①接纳事实:术后第1天面向肠造口术患者开展同伴支持教育,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并接纳造口事实。a.选择支持同伴。研究以近3个月内出院的肠造口术患者为对象,通过微信群开展肠造口术患者远程随访,借助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自护能力量表(ESCA)以问答方式进行调查,选择高自我效能感(GSES≥30分)、高水平自护能力(ESCA≥126分)的肠造口术患者为支持教育同伴,根据其复查时间制定同伴支持教育计划。b.同伴支持教育。研究按照“1+1+3”原则组建同伴支持教育小组,即1名支持同伴、1名护理人员、3例肠造口术早期患者。术后第1天开展同伴支持教育;支持同伴介绍自身情况,如造口术时间、术后早期自感、并发症情况等,通过“对照反思”法逐步引导患者认识肠造口事实,如“我术后难以接受造口事实,抵触情绪严重,你呢?”“我术后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易醒,你呢?”“我术后造口周围皮肤瘙痒不适,你呢?”等,护理人员结合同伴支持者陈述问题介绍临床护理对策及效果,时间20~40 min[5-6]。②认知解离:术后第2天护理人员通过问题引导教育指导患者解离固有认知,客观审视术后生活。护理人员围绕肠造口术设计问题,共6问,包括“每年肠造口术患者数量”“肠造口术常见并发症”“造口周围皮肤护理”“造口袋排空体位、清洁、关闭”“造口袋更换时机、流程”“肠造口术沐浴方法及注意事项”,下发问题清单及肠造口术健康手册,向患者说明问题解答方法,包括健康手册阅读法、网络资源整合法、病友互助交流法,总结问题答案并填写于清单对应问题处。术后第4天护理人员检查问题清单,逐一解答各个问题,据此介绍肠造口术现状、并发症情况、术后自护知识与技能等,时间30 min[7]。③关注现状:术后第2天护理人员开展并发症预警教育,引导患者关注术后现状。护理人员介绍肠造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5%~68.0%)、常见并发症(粪水性皮炎、出血、造口脱垂、周围皮肤湿疹等),结合肠造口术典型案例(术后出现相关并发症)分析并发症发生机制,说明临床护理对策,如造口周围皮肤定期清洁、造口袋及时排空、造口术后合理运动等。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并发症预警及识别,包括红色预警、蓝色预警,其中红色预警识别信息有造口排泄量大、术后恶心呕吐、术后24 h无排便排气、造口周围皮肤苍白色或青紫色、造口旁疝且腹痛加剧,蓝色预警信息有造口周围皮肤瘙痒红肿或溃疡、造口黏膜轻度出血、术后恢复正常排便排气但伴有脱垂或旁疝,并说明预警报告机制,教育时间20~30 min[8]。④自我背景觉察:术后第4天护理人员结合临床数据,引导肠造口术患者回顾术后历程,包括自我效能感、肠造口知信行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等。与前一阶段肠造口患者数据比较,反思自身不足与优势,立足自身分析自我效能感、肠造口知信行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因素,并制定改进方法,时间30 min。⑤澄清价值观与承诺行动:术后第4天护理人员结合王霞等[9]研究,引导患者学习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心理因素,包括焦虑、抑郁、病耻感、伤残接受度与心理一致感、积极心理品质、社会心理适应等,结合研究说明积极态度对肠造口术后恢复及生活的影响,强调接受现实、适应术后生活的重要意义。指导患者根据肠造口术居家护理及注意事项制定自护行为规范,包括保持积极心态、定期清洁造口周围皮肤、定时排空造口袋等。

1.3 评价指标 ①选择中文版社会影响量表(SIS)评价术后早期病耻感,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5~0.90,包括社会排斥、社会隔离、经济无保障、内在耻感4个维度,共24个条目,均采取4级评分法,分值范围1~4分,总分96分,根据评分分级。24~47分为轻度病耻感,48~71分为中度病耻感,≥72分为重度病耻感[10-12]。②选择中文版造口患者社会心理适应量表(OAI-20)评价造口适应水平,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共3个维度,即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社会生活适应,共20个条目,采取5级评分法,包括完全不同意、小部分不同意、小部分同意、大部分同意、完全同意,分值范围0~4分,总分0~80分,根据评分划分造口适应水平,≥60分为高水平,40~59分为中等水平,<40分为低水平[13]。

2 结果

两组病耻感及造口适应水平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耻感及造口适应水平比较(例)

3 讨论

因排便方式改变、并发症多发,肠造口术患者术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数据显示[14],术后早期约有58.1%的肠造口术患者处于低度社会心理适应水平。而于雅枫等[15]研究显示,肠造口术患者术后早期伴有系列心理问题,且超过44%的肠造口患者术后存在高水平病耻感,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张宽新等[16]研究显示,永久性肠造口术患者出院前1 d病耻感为中等水平,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健康教育。ACT教育强调逐步引导、层层递进,说明现实、肯定并引导患者接纳现实,并介绍术后自护知识与技能,明确不良预后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督促患者承诺并践行诺言,促使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以增强其社会心理适应能力、消除病耻感。

同伴支持教育以同疾病患者为健康教育主导者,消除患者差异化心理,而“对照反思教育法”通过介绍自身、发起提问的方式,引导患者认识肠造口术现实及术后不便,说明自身心理困惑或焦虑,有助于消除其社会排斥与隔离心理,疏解内在耻感。问题引导教育围绕核心设计问题,通过自学总结、纠正指导2个步骤学习肠造口术相关知识,解答问题,可提升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及自护能力,加强客观支持,有助于认知解离,增强造口适应能力,消除病耻感。研究通过并发症预警教育,向患者介绍肠造口术后生活现状,强化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自护要求及注意事项的认知,使其掌握并发症预警信息,以实现并发症早预防、早干预,提升其造口适应水平。本研究对肠造口术患者应用ACT教育法,结果显示,观察组病耻感水平低于对照组,造口适应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ACT教育法在肠造口术早期患者中的应用,能降低患者病耻感,提升其造口适应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造口术病耻肠造口
乳腺癌患者病耻感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普外科护士肠造口护理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病患者应摆脱病耻感
对膀胱癌腹壁造口术患者行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方法及效果观察
孤独症儿童父母连带病耻感研究现状
多功能肠造口栓的设计及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
27例前庭大腺囊肿、脓肿的临床治疗分析
老年病患者应摆脱病耻感
做了直肠癌肠造口术的患者术后该如何护理
腹腔镜下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