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引下的高中生涯教育路径探索

2020-10-26朱婷婷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生涯教育

朱婷婷

摘要: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成为当前高中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小先生”等教育思想的指引下,高中生涯教育可以从开发体验式生涯课堂、开展生涯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寻找拓展生涯认知的社会资源、开展个别生涯辅导、创造学生展示平台、帮助学生提升生涯规划能力等路径着手。

关键词:行知思想;生涯教育;路径

随着各省高考改革方案出台,高中生涯教育被推到了教育改革的前台。对普通高中而言,生涯教育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知、了解社会职业活动,进而思考学习、生活与工作的意义的教育活动。那么,普通高中应如何开展生涯教育实践呢?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社会即学校,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他还主张教学做合一,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启发下,我校积极探索生涯教育路径,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

一、开发以活动为载体的体验式生涯课堂

陶行知先生倡导教育应该是“活教育”。活的教育就是要改造传统社会中缺少创造性的教育,有生命的教育一定是使生命处于自由、自然的状态之中。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积极探索科学育人的方式方法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追求。以活动为载体的体验式生涯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悟、认知、成长。我们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创造性地將表达性艺术的内容融入课堂,激发个人的内在价值和潜力,培养个人兴趣,通过不同的自我体验,去“做中学、玩中学、错中学”。

例如,在上“克服拖延症”一课时,教师用心理剧的方式将问题外化,让部分学生表演出导致拖延的因素——懒惰、诱惑、自负、烦躁等,在表演中其他学生直观地看到拖延症是如何发生的。当个体与问题分离,个体才能更客观地看待问题、更有力量地解决问题。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扰搬到教室舞台,用角色扮演、绘画、舞蹈等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理解他人、解决问题。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在普及教育实践过程中依据“即知即传”的原则,采取“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在生涯课程的打磨中,我们创造了很多合作学习的机会,不断向学生请教。在课程主题内容设计时,学校除了参考校外的生涯经验之外,还向学生发放问卷,征求意见,在学期末请学生对本学期的内容或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高一、高二年级开设的生涯课程,内容涵盖生涯觉醒、生涯认知、生涯能力、生涯体验四个方面。具体来说,生涯觉醒即了解生涯规划意义,唤醒其生涯规划意识;生涯认知即增加对自我概念的认知,包括对自身性格、兴趣、能力、特长、价值偏向等的认识,以及增强对外在环境的认识,包括学科、专业、高校、社会环境、家庭资源等的认知;生涯能力即重点掌握搜集、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涯选择与决策能力、生涯设计与规划的能力、生涯管理、批判、反思与重建能力,以及生涯行动自我监督能力;生涯体验即在校内外的生涯体验报告中体现生涯规划的意识、能力、方法,从而自觉自主地规划未来的人生。

二、开展生涯体验式社会实践

针对高中生的生涯现状调查发现,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很模糊,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选科、高考志愿填报、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对高校、专业、职业了解甚少,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即便是目标院校,学生对此也是知之甚少,一般根据家长、亲友或教师的推荐而确定。

对于学业紧张的高中生来说,怎样才能填补自身的认知空白?又以何种方式进行呢?陶行知认为在“做”中学,在“做”中悟,“生活即教育”,“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学生对在“做”中感悟的东西会很深刻。所以,在生涯教育中,我们开展以生涯体验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如到高校参观、到企业实习、到火车站当志愿者等,在生活体验中实现“教、学、做”三者合一的目标。以学农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可以结合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对动手操作、户外活动、动植物领域的兴趣和擅长;还可以在强调艰苦朴素的生活氛围中,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物质、精神的价值追求。

对人影响最大的往往是家庭。在生涯体验课程中,学校鼓励学生“陪父母上一天班”,了解父母的职业领域、职业内容、工作环境等;采访父母,了解父母的职业经历、职业观、未来发展方向等;与父母讨论对自己的生涯期望,盘活家庭资源,较为理性地做出生涯选择。当然,家庭的范围还可以扩大,如学生在家庭聚会时与就读大学的亲友谈谈大学生活,丰富对大学的认知,明晰前行方向,面对未来更有动力和信心。

三、利用社会资源拓展生涯认知

在生涯教育中,存在师资短缺的困境。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思想倡导,“打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结,校内与校外相沟通”,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在生涯教育中,学校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其中,引进来”即打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将社会中的一切力量运用到教育中去,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学校将毕业生、家长、社区、高校、科研机构等作为资源,邀请他们参与到学校的生涯教育中来。例如,邀请毕业生返校畅谈大学生活;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在主题班会上介绍职业相关信息;在高考前的高校宣传活动上,请高校代表展示学校风采、强项专业等。“引进来”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师资的问题,又以一种新鲜的方式帮助学生搜集环境资讯。

四、开展个别化生涯辅导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提倡恢复人之本性,培养人之“真”性,体现鲜活生命个体之特性。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学会探究、发现方向、成就自己。在生涯教育实践方面,学校开设生涯规划课程、组织社团活动、开展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课、举办讲座和参观访问、建立生涯测评系统等,但是由于个性和能力等各种因素的差异,不同学生在生涯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矛盾冲突与迷茫困惑。为了弥补学校层面开展生涯教育的疏漏和不足,满足学生生涯发展个性化需要,探索人之“真”性,学校开展了个别生涯辅导实践。招募有资质的教师担任生涯成长指导老师,每位导师带领3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生涯辅导。

个体生涯辅导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也要求其具备爱生、奉献的精神。教师利用休息时间跟学生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在沟通中认真倾听孩子诉说,在讨论中发现学生的困难点。经过多次辅导,充分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就学状况、学科能力、生涯态度与价值观、个人生涯需求。一起讨论测评过程、客观解释测评结果,对于结果中学生认同与不认同的地方进行细致讨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倾向。提供给学生搜索信息的途径,帮助其了解相关专业或职业的信息,分析现状能力与需求资源。在学生同意的情况下,教师还会邀请班主任、家长参与,共同探索学生满意的选科方向。此外,在辅导中,如果发现学生的困惑属于心理辅导范畴,导师则及时转介。正是这些专业、用心、关爱、奉献的精神,让教师走近学生、帮助学生。

五、创造丰富的活动平台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的基本涵义是: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完成教与学的任务。生涯教育的内容也应在“做”上完成。我校拥有涵盖人文、科技、艺体、公益等领域的18个学生社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既可以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自我发现、自我培养、自我整合、自我发展的平台,也是学校开展生涯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通过各类社团活动,可以进一步探索自己的兴趣方向、个性特点,在活动中进行自我反思,与同伴互相交流、影响,向教师请教,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涯选择,逐渐明晰未来的人生方向。例如,有位想当律师的学生参加了辩论队,经历两次辩论赛后,他发现自己临场反应慢,经常紧张到不知道要说什么;且相比一群人的团队工作,他更喜欢一个人做事情,喜歡节奏慢、条理清楚、规则细致的活动,这让他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职业方向。

六、帮助学生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陶行知认为,学生要有健康的身体,将强身健体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主动地加以落实;要有独立的思想,不人云亦云,具备依据事实作出判断的素养;要有独立的职业意识:在多样化的实践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之间的关联,而不是依据自己的考分来决定学习什么。本来事业并无大小;大事小做,大事变成小事;小事大做,则小事变成大事。对于未来规划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这值得鼓励。

学生是决策的主体,学校、家长应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在高中阶段,学生会面临选科、艺考、专业选择、高校报考等重要的人生选择,还会有当不当班干部、跟谁做朋友、换不换座位等冲突。作为生涯教育者,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意味着不强迫、不嘲笑、不批评。学生的职业愿景有变动性的特点,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探寻这些选项的共性、选项背后的需求,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帮助学生获得“是什么”的认识之外,还要让他们理解“如何做”以及“与我的内在联系”,透过职业知识加强自我生涯知识的循环增长,避免“重了解、轻指导”的倾向。例如,在职业探索后继续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做一步反思,澄清发展方向的再认识和再规划。生涯教育是知己知彼、做决策的过程,帮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做出理智的决策,因而怎么帮助学生获得内在的平衡是重要的。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他们选择未来人生发展方向的关键期。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启发下,学校开展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条件,发现自我兴趣特长,明确自我发展方向,从而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为下一阶段学习、生活与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理想和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王平,朱小蔓.生活中的生命: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J].中国德育,2019(24).

[2]侯怀银,李艳莉.“教学做合一”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13(8).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生涯教育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生涯教育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韩国《第二次生涯教育五年基本计划》述评
海岛初中生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中学生生涯教育初探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高一学生生涯成熟现状调查及其对生涯教育的启发
学生情绪智力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生涯中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