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意识的重要性

2020-10-26张婧扬

知识文库 2020年19期
关键词:古桥案例美术

张婧扬

引言:本文以小学五年级美术《桥》一课为例,通过在教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意识,从而来提升学生感受欣赏,体验创造美的能力。为此,教师进行了多次的教学实践,并将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反思,最终达到引导学生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和生活的目的。

1 背景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尤为重要,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成为了当前教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能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需要教师耐心研究培养,在潜移默化中达成目标。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桥》,应属于课标四大领域中的“造型·表现”领域。本课力求让学生对既熟悉又陌生的桥外形、结构和造型有所认知和了解。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出发,引导学生了解认识桥梁的种类、外形特征等,引导他们细致入微地观察,增强他们对古今优秀建筑的热爱之情,保护意识,和对桥梁建设者的崇敬之情。

2 激趣导入,激发审美兴趣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课堂是孩子们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利用好把握好课堂,并灵活运用多种媒材进行教育教学,让学生们能慢慢养成审美习惯,逐步加强创作时的审美意识,最后树立基本的审美素养,掌握审美标准。以下分享三则案例:

2.1 案例简介

案例一: 欣赏导入,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虹桥部分图片,提问学生这座桥属于哪个朝代?从而引出知识点:虹桥是我国独有的木质拱桥,跨度达20米,其载重量相当于2-3吨的汽车,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第二介绍赵州桥,并提出问题:和刚刚的木质拱桥相比,赵州桥在材质上有什么区别?引出知识点: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桥的主拱上有四个小拱,是为了减轻水流的冲力,分散桥的载重量,同时又减轻了自重。第三介绍常州的古桥文亨桥和新坊桥。介绍完拱桥,教师向学生依次介绍梁桥,浮桥,锁桥等桥梁,并让学生掌握不同桥梁的特点。

案例二:游戏导入。教师展示三幅拱桥图片:宋代虹桥、赵州桥、文亨桥和相对应的名称,让学生通过连连看的游戏方式掌握拱桥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案例三:谜语导入。教师展示两道谜底分别是桥和拱桥的谜语。提问学生并说出判断依据。

2.2 案例评析

相较于案例一,案例二和案例三的导入设计更为活泼有趣。案例一中教师参与环节过多,学生参与度不高,整堂课就像是教师的独秀,课堂氛围沉闷无趣。艺术教育终极目标下的学校美术课程,所要达成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艺术家所具有的独特的知觉、特殊的看见、个人意向性的目光。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点,因此在案例二和三加以改进,案例二用小游戏连连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五年级的孩子相较于中低年级来说,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案例二中的问题设置没有任何难度,解决不了教学难点。案例三中的谜语导入相较于连连看,不仅难度升级,目标明确,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桥的思考和理解,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解决问题。因此设计更为合理。

3 课堂教学,注重知识教授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是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美术这门学科是一门通过视觉传达来表现的审美艺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对后续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好奇的天性和在校期间培养的能力会驱使他去观察思考身边东西和大自然。教师就是要抓住这一特点,有效地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孩子们熟悉的事物,来引导他们通过视觉观察研究并发现。将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的联系,还能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而在生活中捕捉艺术,其实并非难事,只需要通过教师寻找普通资源,从学生的角度来传授,就能让学生逐渐发现生活中的美,自然中的美,进而培养审美兴趣,增强审美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非与生活脱轨,所以生活中随处都可以发现艺术美。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实际教学中,呈现美术作品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来向学生进行展示。这样学生们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才能够产生更直观更深切的感受。在体验课堂情境的氛围下,同学们以视觉上的观察、感知等方式来品味、增强审美能力。同时在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通過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还能培育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的积极性。以下为两则案例分析:

3.1 案例简介

案例四: 教师设计升级版连连看和贴贴乐环节,先出示四种不同种类的桥,让学生给不同的桥找到相对应的图片,并说出桥的种类和特点。以此解决桥的种类、材质和造型三大重点。随后板书出示不同桥相对应的简笔画,请五位同学上台在简笔画上分别贴出桥的组成部分。以此解决桥的结构问题。

案例五:首先让学生说说身边的桥,比如最刺激最好玩的桥,最简单的桥,最古老的桥等等。等学生交流完毕,教师展示六座古桥,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小组讨论,研究它们的种类、材质、结构和造型。随后,根据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分别在板书上展示不同种类的古桥特点。

3.2 案例评析

学校美术尤其是小学美术的教学质量的提升,一方面,有助于培育、奠定我国受教育群体尤其是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另一反面,还有助于小学生打牢结实的学习基础,提高小学生乃至全社会的综合文化素养水平,为小学生在未来的初高中学习生涯中起到不可忽视的正面影响。

枯燥的灵感常常无法感知生活的美妙而使得作品失去共情,而灵动的美术创作灵感往往发端于我们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所以必须要把美术教学与实际生活融会贯通,才能避免美术作品缺乏真情实感。唯有将美术教学融入生活气息,从而在课堂中培育小学生审美意识的基础上,使其审美能力得到长足提升。

桥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经常走,陌生是因为很少会有人关注它的外形、结构、特点等,并去思考为何要将桥梁设计成这个样子,桥里面蕴含了怎样的科学道理与人文关怀。本课设定为对中国古桥的重点学习,学生对现代桥梁太过熟悉,相反对很多古桥甚至是家乡的古桥,路过走过的著名古桥却很少关注。如何让学生用探索的眼光区追寻古桥背后的文化和生活,唤起学生对古桥的尊重和欣赏,是教师值得重点研究的部分。

案例四的整体设计让课堂轻松活跃,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但相较于案例四,案例五的设计在难度上更上一级。先由学生讲讲身边的古桥,唤醒他们对桥的记忆,从生活中出发更能让学生走进课堂。其次,让小组讨论研究桥的种类、材质、造型和结构,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探索的机会。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不同的观点的碰撞汇聚、点燃了思维的神奇火花,在对话和交流中,生生间释疑有之,争议有之,沟通有之,包容和认同亦会随之产生。这个对话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释疑的过程,是质疑者和被质疑者相互交流、共同思考、相互学习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鉴赏的能力,更难得可贵的是还培养了他们的质疑和表达的能力。五年级的学生也正需要这样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掌握理解桥的各种知识,高效地解决本节课的重点。

4 结语

美术教学中培育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不仅是一项众所周知的长期且复杂的教育工程,短期内还很难见到学生的完美效果。笔者认为,美术教师的授课须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性格能力特点,因材施教,根据课堂及学生实际情况循循善诱,逐步引导孩子们产生学习兴趣,养成审美意识。

教师在以美术课堂为基础,组织教学实践,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兴趣,提升艺术品质,增强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最终达成学生以审美意识融入生活创作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古桥案例美术
大班班本课程“古桥”的实践探索
样板案例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美术篇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相知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探访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