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艺术审美视角的小学古诗教学之浅思

2020-10-26陈煜

教师·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

陈煜

摘 要: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国学之奇葩,传诵千年而历久弥新。随着国学热潮的掀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渐重视,古诗教学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艺术审美的视角来审视小学的古诗教学,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和品味中国古诗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同时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具有积极意义。文章从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与情感之美的角度来探讨小学古诗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古诗教学

一、引言

当前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古诗的编排,在数量占比上相较于原先的人教版教材有了极大的提升。古诗的学习从一年级开始,贯穿六个年级,一共收录了古诗文129篇,接近课文总篇数的30%,增加幅度达到80%!与之相对应的是,古诗的考查力度加大,范围扩大,因而古诗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统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极其重视古诗教学,并指出在古诗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开展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艺术审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诵读和鉴赏是古诗教学的两个主要方面,其中诵读是基础性要求,所学古诗都需要做到熟读成诵;而鉴赏是更高层次的要求,鉴赏的核心便是艺术审美。古诗的艺术审美主要集中于语言之美、情境之美和情感之美,抓住了这三根主线,便抓住了古诗审美的关键。以下笔者结合古诗教学实践探讨具体的实施方法。

二、诵读诗歌,品味古诗语言之美

古诗讲究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优美,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痴如醉、如泣如诉、如歌如画,美不胜收,集中体现了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古诗的学习全在读,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读的过程中、在反复的吟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入古诗意境,感受古诗语言之美。

(一)品味古诗的音韵之美

在六年级下册《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初步的朗读,根据“女”“杼”“雨”“许”“语”这几个句末文字找出“ü”的韵脚,感受古诗整体的整齐对仗,同时读出“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几个叠词的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的美感,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古诗语言的音韵美、音乐美。

(二)品味古诗的炼字之美

古诗讲究炼字,通过炼字艺术的运用,能够达到化腐朽为神奇、平字见奇之功效,在全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古诗的朗读和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品味炼字的艺术之美。

比如,《山居秋暝》中“莲动下渔舟”中的“动”字用得恰到好处,不仅将“莲”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的美态呈现得淋漓尽致,还与前文描绘的山林之静遥相呼应,营造出了动静结合的田园意境,同时也升华了整首诗的意境。

又如,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中的“挂”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且十分大胆,让人拍案称奇。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挂”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有学生回答:“瀑布,就是说水从高处流下来,看起来像一块白色的布一样,所以在看瀑布的时候就很像一块白布挂在杆上。”的确,一个“挂”将瀑布的形态传神地刻画了出来。学生再尝试着用其他词语,如“在”“悬”“落”“流”等,但都远远不及“挂”之韵味,不禁感叹诗人李白的用字之绝美!

三、发挥想象,体验古诗意境之美

关于古诗的意境,沈德潜认为“以意胜,而不以字胜”,可见一首诗的整体意境才是古诗美的灵魂所在。每一首古诗都有自身独特的意境,或清新自然,或慷慨激昂,或华美壮丽,或孤独凄凉,给予读者无限遐想。古诗的意境都是借助诗中的意象来承载的,只有反复玩味咀嚼诗歌意象,才能融入诗歌美的意境。

关于古诗意境的体味,需要学生在朗读中融入自身的联想和想象,通过所见之实与所想之虚的彼此融通,来感受古诗的唯美意境。比如,在五年级上册张继《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意境赏析中,笔者先让学生画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包括明月、白霜、江水、枫树、姑苏城、寒山寺、钟声、客船等,感受全诗的凄冷孤独的意境。为了进一步地加深学生的体验,笔者让学生围绕此诗画一幅画,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诗的意境呈现到纸上。学生结合诗中的意象,再融入自己的联想,想象一名孤独的游子在深秋的夜晚独自一人漂泊在客船之上,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想什么、做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生动的笔触来描绘诗的意境,实现了与古诗、与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共融共通,这样学生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深刻地理解古诗的意境之美。

在意境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白话文写作的方式来对全诗进行转述、扩写,同时可以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更好地体会故事的意境之美。比如,在四年级下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一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诗人,将自己在农村生活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感用白话文的形式写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需要指出的是,诗歌的意象并非特定的,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感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詩的意境赏析之时,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于学生,而要让他们结合诗境进行领悟,这样学生的感受会更加真实。

四、深层挖掘,感受古诗情感之美

所谓“诗言志”,每一首古诗都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之所以能打动人、感染人,不仅仅因为它有美的“外衣”,更因为它有美的“灵魂”:或表达诗人纵情山水、热爱自然之情,或寄托诗人思乡之愁苦、羁旅之艰辛,或抒发诗人忧国忧民、忠君报国之志,或传达诗人对友人思念和惜别之惆怅……这些都是诗歌中寄托的美好思想情感,是古诗学习需要认真领悟和鉴赏的重点。在中高年级的古诗学习中,对古诗思想情感的分析和探讨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知人论世,结合古诗创作背景进行主题思想的感悟

古诗都寄寓了作者的情绪感情、道德情操和价值追求。有的古诗是在特定的环境与场合下创作的,对其理解也不能仅仅从诗歌的表面意思来理解,且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主张和价值追求也会存在差异。例如,李白,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满腔政治抱负,也有“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的消极避世之心,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徘徊,而决定其不同思想情感的便是官场的得意与失意。因此对古诗的思想情感的赏析需要结合诗人生平、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来进行深层次挖掘。

比如,六年级下册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是典型的咏物诗,但是其不仅仅是赞美石灰的清白自居,更是托物言志来表明诗人的价值追求,而具体是因何而起,则需要通过对于谦的人物生平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来挖掘。在教学中,笔者将于谦的人物生平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给学生进行介绍: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曾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将其诬杀。可见,于谦为官清廉,然而仕途却十分坎坷和不幸。了解于谦的人物生平和作品的创作背景之后,学生赏读这首诗时便可以发现,诗中的石灰就是诗人自身,石灰的“千凿万锤”就象征着自己的仕途坎坷;石灰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就是表示自己不向恶势力低头屈服,保持自身清白气节的情感。由此进行此诗主题思想的赏析,便能体味到古诗深层次的情感之美。

(二)结合古诗的抒情手法来进行主题思想的感受

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情”与“景(物)”,其中“景(物)”是明线,“情”是暗线,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情感的表达,或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或托物言志,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古诗的抒情手法来赏析古诗的情感之美。

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王维《山居秋暝》这首诗的情感赏读中,我们可以围绕诗中的意象来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空山、新雨、明月、松树、清泉、翠竹、浣女、莲叶、渔舟……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景象!一个“随意”点出田园生活的“惬意”,一个“自可留”更是表明了诗人归隐的愿望。全诗前三句都围绕景来写,勾勒出美好的田园画卷,最后一句则重在抒情。全诗借景抒情、情景结合,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田园生活的憧憬,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美好愿景。

五、结语

总之,艺术审美教育是小学古诗教学尤其是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倡导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当前,发展 “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也应成为古诗教学的题中之义。教师应通过艺术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感受古诗语言的音韵之美,同时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通过深层次挖掘古诗的内涵,来体味深藏的思想情感之美。这样,小学生在古诗学习中能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体验,发展审美能力,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芳芳.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30):34.

[3]刘云霞.从累积学习法看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2):54.

[4]秦 艷.小学古诗教学的模型建构与课外延展[J].教学与管理,2019(17):42-43.

[5]吕俐敏.小学古诗教学的审视与改进——以《泊船瓜洲》为例[J].语文建设,2018(34):39-43.

[6]肖  婷.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浅谈[J].读写算,2018(36):213.

[7]张海嵘.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学周刊,2018,36(36):93-94.

猜你喜欢

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
浅析敦煌飞天艺术形象的情感美
浅析诗词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初探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