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中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探索

2020-10-26刘玉新

现代教育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教育模式主体性

刘玉新

[摘 要]高中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引入积极心理发展理念,建构了“三三四五”的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即坚持三个原则、确立三个目标、运用四种途径、完善五个系统。以 “积极”为核心,以“主体”为特色,以积极环境培养自主发展的意识,以积极思维开发自主发展的潜能,以积极方法培育自我完善的品质,以积极回馈强化自主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5-006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5.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这是一种强调正向、积极、向上的发展理念,也是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

高中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学校能否引导高中生具有积极正向的心理发展观念决定了整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质量高低。如何引导学生拥有幸福与乐观的心理状态?如何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显得至关重要。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强调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强调以乐观、向上、积极的观点来诠释心理现象并引导自我成长。20世纪末,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教授所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理念在整个心理学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对世界各地的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我国高校及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顺应这一潮流,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并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谢尔顿和劳拉提出,“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内在发展潜能和心灵美德等积极方面的综合性专业学科”[3]。北京师范大学刘翔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注人的弱点和错误,而是关注和建设人的优势与正面的力量”[4]。作为我国第一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倡导者,孟万金提出了创建积极心理教育模式的观点[5]。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能够表现出更明显的主动性与持久性,在学习及生活中体会到更强烈的满足感、幸福感及自我价值实现感。拥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具有三个特征:可以更主动、更自觉地提升自我主观幸福感的水平;在学习、工作中,经常获得更明显的效率或提升效果;对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具有更明晰的预防与保护意识。

积极心理学是与消极心理学相对应而提出的,由于传统主流心理学所体现出来的弊端而被积极心理学派称为消极心理学。传统心理学过分注重矫治,逐渐偏离了让每个有生命的个体过得更有意义的心理学初衷。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多关注问题、疾病、人格障碍、暴力等等,而忽略了心理学所具有的激发热情、挖掘潜能,让人变得更乐观的本质功能。消极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对于乐观与快乐的理解是不同的。消极心理学研究认为,只要解决、移除人们的痛苦、焦虑、忧郁和愤怒,就可以让人们变得更快乐;积极心理学认为,如何帮助摆脱问题与悲惨,跟如何帮助别人变得更快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即使帮助人们不再痛苦,其幸福指数也只是从负数回到零点。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更需要做到的是让人变得更快乐、生活更有意义,我们需要把幸福指数在一个正数值的基础上提高。

因此,积极心理学是对以心理问题导向及心理矫治为主的传统心理学的修正与补充。积极心理学从关注咨询与治疗转向关注预防与自我完善,从关注部分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转向关心全体学生如何获得积极情绪体验与积极社会行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的学生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美好的心灵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引导学生不仅仅关注人的不足与缺点,更应该关注人的正念与优点;培养高中生能够发现别人的优势与自身的潜能,能够在完善自我的同时关怀与帮助其他同学的成长与发展,使高中生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弗莱特等人的研究指出,一个积极的个性特性是能够通过后天学习来养成的,一个人积极的心理品质会随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三、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特色的体现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逐渐为国家所重视,为人们所关注。1999年,国家首次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表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重视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2 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细化的指导与部署,明确了各学段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要内容、推进的重要途径。

在国家大背景下,在学校实际工作中,高中生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的学业自我的形成与学业成绩的提高,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中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吉林省首批示范高中,其优质的办学特色和理念得到了教育界的推崇,是吉林省的重点学校,也是百姓关注的学校,所以学校尤其重视学生心理发展工作,重视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主体性特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观认为:人都具有潜能,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每个人都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创设各种心理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使之成为自觉的行动,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学校以心理协会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完善的主动性。自2007年开始,学校就面向全体学生招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浓厚兴趣、具备相關素质的学生骨干分子成立东北师大附中心理协会,至今已有10余年,每年都有一百人左右成为心理协会的成员。学校以心理协会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以点带面建立学生层面的心理互助机制。在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和聘请的大学心理学专家的指导下,协会开展广泛的心理互助活动,更具实效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的心理问题。

2.家长具有明确的主动协作意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仅具有启蒙性、情感性,更具有终身性、全面性的特点。但是,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普遍存在盲点。为消除盲点,我校通过开设家长学校,建立起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渠道,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向家长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以及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等问题,并且与家长密切联系,共同研究、商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学校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组织3~4次大型家长培训活动或亲子沟通活动,使家长和学校在具体的问题中共同寻找有助于孩子成长的途径。现在已经形成一种家长主动参与,积极与学校沟通,以理智、科学的操作方法与学校共同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局面。

3.教师具有明确的自主研究意识。教師在学生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楷模和启迪者,应具有主动研究的意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教师加强自主研究,通过研究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鼓励教师以科研带动管理,鼓励教师承担微型课题。教师主动研究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在理论指导下完成对学生的心理培养工作。

四、以积极心理为指导的高中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在中学,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三个层级的目标:第一个层级的目标是以预防为主,工作的对象是各年段全体学生,以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体心理潜能的开发为主要工作目标;第二个层级的目标是以引导与解决为主,主要是帮助学生应对出现的心理问题。其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心理现状,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心理和问题行为进行咨询与疏导;第三个层级的目标以诊评、治疗为主,通过科学的治疗方法和辅助技术,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个体进行心理学上或医学上的诊断,同时提出可行的治疗方案与辅助治疗方案。

依据教育研究学者孟万金的观点,在中学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意义是强化第一层级的目标,通过各种教育策略引导学生具有积极品质,形成积极心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预防,而不是应对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

东北师大附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传承的基础上,在积极心理思想的引领下,形成了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三个基本原则。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念先行,关注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原则。在心理体系的构建中,注重正面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发展潜能,关注自己固有的积极力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高面对挫折的能力,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2)兼顾全体,提高全体高中生心理素质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的是高中生的全体,而不是部分有问题的学生,是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及家长这三个群体的力量,是为所有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指数,并能够在学校及未来的社会中传播正能量。(3)突破重点,促进特殊群体人格完善的原则。高中生中的特殊群体是指生理上有缺陷、心理上有问题以及学习成绩特殊、家庭结构特殊等方面的学生。这些群体由于成长与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有着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心理特征与人格特点。关注这些群体,给予适度的心理支持,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和内心和谐发展。

2.明确三级工作目标。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应定位为以预防为主。预防的目标也可以细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适应性目标;第二个层级是发展性目标;第三个层级是提升性目标。

适应性目标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目标,引导学生具有关注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识,及时进行自我健康评估,并具有持续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意识,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适应性,能够很快融入复杂的生活情境中,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发展性目标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间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心理健康的同时,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积极面对学习的动力和面对生活的热情,加强面对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性目标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级目标,是让学生在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最优发展,拥有健康的人格,自信自立,激发内在潜能,并学会利用自身潜能体验幸福。

3.明确四个实现途径。积极心理学构建的中学健康教育体系的运行与实现需要多种力量的配合,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使中学生个体潜能得到挖掘,才能及个性得到体现与张扬,积极心理品质逐步形成。东北师大附中的积极心理教育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学校规划、专家引领、个体努力、家庭配合。(1)学校规划——和谐校园助力学生心理发展。在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学校的设计与学校文化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校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和谐的心理文化环境。心理文化环境主要包括课程体系的建构、专业教师的配备、心理活动的开展、文化氛围的营造。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从高一到高三均开设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了四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师的本科、硕士及博士学习均为心理学专业,保证了指导的科学性。每年学校利用心理健康活动周及活动月为学生心理的完善提供了尊重、真诚、共情以及接纳的文化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下,主动审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积极完善自我,努力调整自我,其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2)专家引领——科学规范保障学生心理指导工作质量。学生的心理发展遵循客观规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运行的质量与科学性密切相关。如果失去了科学理论的支撑,一切工作都将失去意义,甚至起到负面的作用。因此学校在强化教师队伍专业性的同时,积极引进大学的专家力量,保障每一项工作科学、高效开展。东北师大附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东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家共同设计3年的常规课程;与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大学的专家共同规划主题团体辅导与咨询类课程;邀请发展心理学专家对学校开展的心理活动进行科学论证与指导;邀请吉林省内及省外专家培训班的主任队伍辅导全校学科教师;邀请吉林省内及省外心理学专家及教育专家培训家长群体,等等。这些活动使得东北师大附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在先进的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在科学的心理学方法的引领下开展,保证了工作质量。(3)自主调节——主观意愿引领学生挖掘自身潜能。积极心理健康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学生个体的努力与心理成长,因此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校的工作重点。学校在积极心理文化氛围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自我调节课程,包括建立积极自我意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学生意志力、掌握自我调适技术。课程分别在高一至高三阶段开设,使学生能够从容地、自主地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压力,进行合理地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挖掘学生个体自身的心理潜能,调节个体自身的情绪与情感,形成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向上阳光的生活态度。同时,学校成立了学生“绘心”社团,通过一部分具备积极心理的学生引领整体学生的心理成长,在校内发出共同成长的声音,营造了全体学生心理成长的环境。(4)家校合作——温馨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作用至关重要,家庭对青少年的个性成长与社会成长更是起到决定性作用。家长固有的理念以及言行都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持有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关注的重点。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变家长过于功利化的倾向,改正只重分数不重成长的错误观念,引导家长注重孩子心理品质及人格特征的培养。让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拥有积极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多元智能得到培养,人际交往、语言沟通等能力得到提高。孩子通过活动形成耐挫折的意志品质和面对困难时的韧性。学校成立家长学校,并定期开展家长培训系统课程,分别于高一到高三开设针对性的辅导课程。

4.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五个维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应从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咨询干预、团体辅导、协同育人等五个维度入手,建立五个子系统,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积极品质和健康心理的目标。(1)课程教学系统。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强调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成为高中心理学知识传播、交流与分享的主渠道。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课程教学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必修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施。必修课程的开设贯穿学生高中3年的学习生活,每个学段课程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以學生的问题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主观幸福感和心理满足感。高中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与其他课堂不同,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以体验式教学和感悟式教学为主要方式。从2003年开始,在开设常规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还开设了“经典心理案例分析”“心理剧”“心理学各流派对生活的影响”“实用心理咨询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社会心理学中的经典现象”等校本课程,每年选课人数有二百多人,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心理学进行深入地学习与实践。2009年,出版了具有东北师大附中特色的校本教材《成长导航》。(2)学生活动系统。学生活动系统主要是以朋辈辅导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学生心理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成为常态。学生活动系统主要以“绘心”社团为载体,以班级心理委员(心理科代表)和学生心理志愿者为主力军,建立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辅导的活动系统。学生活动分两个层级。从学校层面出发,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周),学生在这个固定的时间段普及心理学知识,开展心理活动、转变心理观念、提高完善意识。组织的活动相对灵活,主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特征进行设计与实施。心理社团层面,活动主要包括调查、实验、培训、演讲四种。调查方面,例如东北师大附中每年11月11号都会有学生共唱《单身情歌》,已经持续10年,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社团的学生会针对此现象展开心理学调查;实验上,例如每年新生入学,社团的学生都会对新生从众心理现象进行实验研究,从而发现新生适应学习生活的最好途径;还有社团对“双十一”购物现象的心理分析、学生消费心理的分析等等;培训活动是学生之间互相进行,每位同学都是一个主题的主讲者,以此交换拥有的心理学知识和深刻的心理感悟。演讲是学生就某方向心理学的知识或某种现象进行深度研究,并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以社团为主体开展的学生活动是朋辈互助的有效手段。(3)咨询干预系统。咨询干预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由学校专职心理老师完成,主要面向主动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的学生群体,心理教师以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学生正在面临的心理困扰。学校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能够时时检视自己,并且发现自己的内心需求。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心理发展需求时,咨询辅导就成了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指导下,学校的心理咨询与干预主要依据积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技术与理论,建立咨询教师与来访学生的心理工作同盟。在咨询的过程中,以建立真诚、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调节、发挥自身优势,开发个体潜能为主要方法,最终使学生形成积极品质和完善人格。对于不适合在学校中进行咨询与干预的案例,我们会及时向家长推荐最佳的治疗途径,不延误学生外出就诊的最佳时机,学校每年的咨询总量保持在1 000人次以上。同时,学校建立心理危机转介机制。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对特殊学生进行备案,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与专业的心理教师与专科的心理医生共同完成孩子的心理成长工作。对于一些学校力量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或疾病,学校会及时与专业医院沟通,保证学生全程得到及时的帮助与有效干预。(4)团体辅导系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例如,高一出现的学习适应不良的问题、人际交往问题;高二出现的早恋问题的高峰、未来规划的迷茫,逐渐增加的考试焦虑等问题;高三出现的高原现象的焦虑、由升学目标不当而引发的焦虑与强迫等问题。针对学生共同出现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东北师大附中设立了团体辅导系统,这个系统以团体工作同盟为主体形式,以焦虑问题解决取向为手段,不过度挖掘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是强调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审视,注重小改变,注意未来积极导向。这个系统操作为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全员的团体辅导。例如我校在每年的5月份组织的应对学习焦虑的团体辅导,已经运行多年,方案反复修改,逐渐成熟,对于缓解高三学生的考前焦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东北师大附中操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另一种模式是对具有共性问题的学生组成的临时团队进行辅导与帮助。例如考前由于父母干涉不当而产生的亲子矛盾问题,由于初高中知识与思维的变化而带来的厌学问题等,一般经过3~5次的辅导课程解决问题。我校开展的团体辅导系统比较灵活多样,不仅有心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有时也会邀请其他学科的教师,甚至是家长共同完成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5)协同育人系统。协同育人系统的工作是由学校心理教师和全体学科教师组成,是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预期假设,并制定相应的积极指导方案,尽可能地将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减小到最低。这个系统是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一个系统。由心理教师、学校班主任及全体任课教师共同承担协同育人工作。这个系统的建立主要依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全面的原则,调动一切力量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危机排查,并依据心理学的规律在不同的时间段重点做好一个方面的指导工作。对于出现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第一时间给予温暖、帮助、指导,避免一些学生因长时间的心理无助导致症状加剧。这个系统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年级管理、班级管理、学生干部培养、学科教学进行融合与渗透,学校会定期组织班主任,甚至是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培训。学校实行以年级为单位的班主任每周例会制。在例会中,全体教师对年级中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研讨,并提出科学的处理方法,共同决策解决学生问题,提高了实效,并增加了科学性的指导和理智的思考。

參考文献:

[1]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Martin E.P. Seligman,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1).

[3]代俭英.积极心理学的积极色彩及应用[J].科技资讯,2010(8).

[4]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1).

[5]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庞博)

Abstract: High school is the key period of talent cultivation. High School Attached to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has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subjec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eaturing “threethreefourfive”, it means adhering to three principles, establishing three goals, employing four approaches and improving five systems. With "positive" as the core, and “subjectivity” as the feature, cultivate the consciousness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with positive environment, develop the potential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with positive thinking, cultivate the quality of selfimprovement with positive approaches, and strengthen the effects of independent education with positive feedback.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subjectivit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教育模式主体性
积极心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弱化权势,和谐共生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促进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