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实施探讨
2020-10-26陈海霖
陈海霖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朗读又是阅读的重中之重,朗读不仅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还关系到其语文综合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要达到朗读教学的实效,前提是让学生乐读,关键是让学生会读。文章基于朗读教学实践,围绕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探讨朗读教学的有效实施途径,以期促进小学生朗读能力和综合阅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朗读教学;阅读教学;情绪情感;语速语调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围绕三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正确、流利和有感情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朗读需要达到的目标。虽然以上要求只用寥寥数语概括,但是在具体的朗读教学过程中却发现需要克服的障碍和注意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小学阶段是学生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培养的黄金期,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我们要将朗读教学抓到实处、抓出实效。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朗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不爱读,口难开
一切有效的学习都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语文阅读同样如此。但是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不愿开口读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主动朗读的意愿,在教师布置朗读任务时情绪低落、唉声叹气,能积极进行示范朗读的学生很少;朗读过程中声音微弱,缺乏情感的投入;挑剔素材,只对情节性、趣味性较强的内容有兴趣,而对一般的阅读材料提不起朗读兴趣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朗读情感缺乏的表现。小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被动应对,不利于其阅读情感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不会读,读不准
小学生没有得到科学的指导,很多人认为读得通顺、读得流利就是好的朗读。学生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没有做好,存在不会读、读不准的问题:
一是语速、语调和停顿把握不准。不少学生对语速控制不当,在语气急切、活泼欢快的语境下没有适当加快语速,在语气沉重、情绪悲伤的语境下也没有放缓语速。而且,不少学生对语调的运用不正确,尤其没有将感叹、疑问等语气与一般的陈述性语气中区别开,没有抑扬顿挫。不少学生对标点的敏感度不高,不会正确地进行停顿,在朗读过程中无法恰当地进行词语串联,同时对气息的吞吐把握不当,无法读出语句的优美韵律。
二是情绪、情感、思想把握不准。所谓文以载道,语句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之下蕴藏着一定的思想情感和情绪色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强调阅读要融入情感、读出情感。但是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注重语言的情绪和思想,只是一味求快。比如,在古诗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习惯于唱读,尽管读通了诗句,但是没有读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途径
针对当前小学生朗读教学存在的不足,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进行优化,让有效朗读带动小学生的整体阅读?笔者在朗读教学中总结出如下几条途径:
(一)创新朗读形式,培养朗读乐趣
小学生对新颖的事物能够保持更高的积极性,相比于传统的个人阅读、齐声朗读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更能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新朗读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一是分角色朗读。部分课文具有鲜明的角色性,其中有不少的对话属于情节性强的内容,此类课文的朗读比较适宜进行分角色的朗读。比如,在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请几名学生来进行分角色朗读,其中一名学生读旁白,其他学生分别读老马、小马、老牛、松鼠的话。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将阅读与角色扮演结合起来,朗读的过程如同小小话剧表演,充满了乐趣。
二是竞赛读。小学生的好胜心强、乐于表现。在朗读的过程中加入个人或者小组之间的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其以最佳的朗读表现来赢得教师和同学的欣赏。比如,在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设置小小比赛,分别请5个学生站起来读一读“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这句话,看谁能读出铁罐骄横、傲慢的感觉。学生仔细酝酿情绪,抓住“懦弱”一词重读,还融入自己的理解,拖长“不敢”的发音,将铁罐的不恭表现得恰到好处,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的齐读,看哪组读得最整齐、感情最充沛;也可以通过男女生比赛阅读的方式,激发男女学生的好胜心。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对朗读活动由排斥和不樂意参与变成充满期待,很好地培养了阅读兴趣。所以,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点,想方设法地让朗读充满趣味性,提高学生朗读的自主性。
(二)有效开展范读,感受朗读技巧
范读就是示范朗读。朱自清在其著作《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中提道:“如果从小学到初高中一直注重诵读,教师时常范读,学生时常练习,习惯自然,就会觉得白话文并不难上口。”实际上,范读的重点在“范”。在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中,根据朗读主体和载体的不同又可以分别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教师范读。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要教好学生必须确保自己有“一桶子水”,并注重朗读技巧的掌握和水平的提升。教师的范读被认为是朗读训练的最佳方式,范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示范,更在于读后的指导,如教师指出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需要把握的技巧,让学生进行学习模仿,不断感受和内化。比如,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围绕魏校长与少年周恩来的对话部分(课文第5—9自然段)进行朗读示范,读出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清晰和坚定;读出魏校长“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的惊喜和期待;读出魏校长“有志者当效此生”的高兴和赞叹。而后教师重点围绕自己示范过程中把握的重点——人物情绪来进行讲解:人物的语言和情绪是紧密相关的,读不出情绪,不渗透情感,就读不出感觉。而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点进行自我阅读,从而实现了以教师示范促进学生理解感受的教学效果。
二是多媒体范读。“互联网+教育”的不断融合为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数字化朗读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标准规范的朗读示范。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实现了由纸质文本向数字化音频阅读资源的转化,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课文的范读,让多媒体范读成为朗读教学的得力助手。在实际运用中,数字化朗读的优势体现为:发音更标准、吐字更清晰,语速控制更到位,至于情绪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更是做到了极致。尤其是在语句的停顿方面,多媒体范读更是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普通话基础良好的语文教师也难以做到如此之规范。通过多媒体范读,学生能够获得最规范和标准的朗读示范,在模仿中不断掌握朗读技巧。
三是学生范读。通过在学生之中树立正确朗读的典范,能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标杆并不断向其靠拢。班级中有不少学生热爱阅读,朗读水平较高,笔者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密切观察他们的表现并为其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比如,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区分前鼻音和后鼻音,笔者就让在这方面发音发得很标准的李同学和林同学分别进行示范;部分学生在朗读中情感不够充沛,笔者就让能很好地控制情绪的刘同学和郑同学给大家现场读一段。学生的范读能让学生认识到原来经过朗读训练,也能读得这么好、这么标准,从而树立朗读的自信心,同时这也为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提供了平台。
(三)开展閱读活动,加强朗读实践
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技巧的提升并没有捷径,最终还是得靠朗读练习和朗读实践。平时的朗读大多是基于课文的阅读教学开展的,学生真正进行朗读练习实践的机会还远远不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朗读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获得朗读练习的机会。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如下两个途径来开展有效的朗读实践活动:一是开展“小小播音员”的亲子朗读活动,给学生布置朗诵任务,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录制课文音频并上传分享。家长为孩子下载荔枝FM、喜马拉雅FM等音频录制软件,并帮助孩子进行音频的录制,最后上传到共享群进行作品的分享。学生和家长为了呈现好的作品,在朗读的过程中精心打磨,不断纠正,直至朗读的作品趋于完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另外,我们每学期都会举行一次班级朗诵比赛,题材不限,可以是古诗朗读,也可以是课文片段的朗读,还可以是课文材料的朗读等。在丰富的朗读活动中,学生获得了充分的朗读练习机会,在朗读实践中逐渐提升了朗读水平,培养了朗读习惯。
四、结语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朗读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但是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和朗读技巧的传授为中心。教师也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朗读水平,在课堂上以自己的亲身范读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和示范。同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朗读活动以及有价值的朗读载体,尤其是要善于将信息化教学手段灵活地运用于朗读教学中,多措并举,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雪梅.爱读 会读 趣读——浅谈一年级语文朗读能力的训练[J].考试周刊,2016(87):32.
[3]赵 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9(11):55-57.
[4]高冰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10):88.
[5]徐瑰瑰.从学生学习的视角看小学低段语文的朗读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4(3):32-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