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古诗词韵味提升鉴赏能力
2020-10-26姜珍珠
姜珍珠
摘 要:古诗词承载着中国古人的情感、智慧和魅力,古诗词鉴赏也是中考必考内容,但很多初中生没有掌握古诗词鉴赏考点的答题技巧。文章浅谈几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从鉴赏形象、鉴赏语言、分析表达技巧和点评思想内容等方面展开论述和案例解读,以让学生品鉴古诗词之韵味,提高鉴赏能力。
关键词:标题;鉴赏能力;鉴赏方法;诗眼;方法
一、引言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承载着中国古人的情感、智慧和魅力。古诗词教学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育部明确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学生应该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古诗词在校园里发扬光大,闪烁出其耀眼的光芒。近几年来,中考对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要求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提高。纵观近几年来学生的试题解答情况,初中生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思路有偏差。因此,笔者结合古诗词鉴赏命题的特点,指导学生从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态度观点等方面进行鉴赏,以让学生品鉴古诗词之韵味和魅力,从而在鉴赏中提高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赏标题
标题就是题眼。很多古诗词的题目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如李白的《行路难》,题目就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还有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乍闻好友被贬噩耗,内心激愤,写就此诗,题目的“左迁”就写明了写作背景及感情基调;曹操的《观沧海》,一个“观”字,总领全诗内容,是全诗的行文线索。古诗词的标题,有的是行文线索,有的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有的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因此,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应该先看标题及标题中的重要字词。
三、看作者
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理解诗歌内容须得先了解诗人本身。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及他所处的年代,都深深影响着他的作品。
比如,读杜甫的诗时,我们了解了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年代,诗人身陷国破家散的痛苦境地,目睹了百姓身处水深火热的惨状,因此才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愤慨和不满,而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是睹物思情。读李清照的诗时,了解了她前期曾配宰相之子赵明诚,二人志趣相投,伉俪情深,又兼之生活条件优越,因此,她前期的词风清丽明快、温婉多情,词的内容主要反映闺中生活及自然风光或别离愁绪,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词创作于北宋王朝国泰民安时,表现出了女主人公的开朗、活泼、天真、率性的一面。受其感染,读者也情不自禁地温情一笑!而后期,亡国加之丧夫,个人又颠沛流离,因此,李清照的词风突变,转为缠绵哀婉、沉郁悲伤,如《声声慢》,开篇就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道尽了词人无限的愁苦、绝望。这种突变的词风正是词人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知人论世”也作为品析古诗词的切入点,从而引导学生准确感悟和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主旨内涵。
四、读注释
笔者认为,注释虽小,作用却大。为什么呢?因为有的注释包含着很多的信息,有的注明生僻字的读音、意义,有的介绍了诗人的写作背景知识,有的直接或间接透露作者的感情……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些注释,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主旨。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的注释1为: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处仍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的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这就告诉我们作者当时遭逢安史之乱,国家危急,兄弟分散。有了这个注释,我们就理解了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的深沉感慨了。
曾经有这样的一道高考题,考的是王维的《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释1是对薄暮进行解释,为:黄昏之意。注释2是对毒龙进行解释,为:佛家比喻平民百姓的邪念妄想。其中一个考题考查学生对诗内容的解读,那么,我们结合“无人”“冷”“空”等字眼,就不难理解本诗所要表达的是孤独冷寂之情。
五、扣意象
古诗词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言在此,意在彼,作者写景则借助景抒发自身的情感,而咏物则通过物寄托自己的志向。古诗词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实为客观之“象”,也叫“物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意”。若“意”与“象”融合在一处,即为“意象”。它是客观现实与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也是诗人寄托感情、直抒胸臆的载体。所以,读诗,就要在体味意象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情感和藝术性,领会诗歌的主旨,从而达到鉴赏诗歌的目的。
作者在创作古诗词时经常会运用大自然的一些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杨柳寓意离别之情,冰雪喻圣洁高雅,落花喻年华易逝,流水喻缠绵之意,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团圆思情等。《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杨柳就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人生体验。
又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诗人在这首诗中,抓住富有表现力的意象,如“征铎”“鸡声”“板桥霜”“凫雁”等,用精练的语言、绘画一般的技巧,抒发了远途跋涉的辛苦、思念故乡的情感和仕途不得意的失落无助情怀。全诗那生动而又清寂的意象,既照应了诗题“商山早行”,也映衬出诗人当时心情的凄清落寞。全诗情景浑然一体,感人至深。因此,在品鉴古诗词时,我们得抓住意象最为突出的特点,结合意象的特殊含义,理解作品中作者用何物抒情、何物咏志。
六、品诗眼
古诗词很讲究炼字。苦吟派诗人贾岛的“推敲说”广为流传,它反映了诗歌创作过程中对字词凝练性的要求相当高。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一首诗歌时,可以让学生对诗歌的关键词进行适当的感知,尤其要关注特殊的字词。
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诗中起画龙点睛之作用;张先的“沙地并禽池上眠,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把景物写得栩栩如生。
又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其中的“悠悠”二字,极言时间之远及空间之大,诗人把渺小的自己置于浩渺无边的宇宙之下,自然而然,“悠悠”二字就能表现出作者的苍茫孤独之感。
所以,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我们该抓住关键词语去品味诗歌的情趣、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
七、明手法
中考考点之一就是鉴赏表达技巧。因此,理顺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别,掌握品鉴方法,也是鉴赏诗歌内容的重要手段。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分为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设问、对偶、反问、拟人、互文、反复等。表达方式有五种:议论、记叙、说明、描写及抒情。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抒情和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抒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怀,而间接抒情包括寓情于景和托物言志。表现手法则有衬托、联想、想象、抑扬、比兴、对比、白描等。
2018广州卷第12题,阅读李白《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的“顾”“济”表达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学生若熟知两个典故:姜尚(姜子牙)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相传伊尹受商汤重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那么,就一定能理解李白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了。
又如杜甫的《春望》之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教师设问:花、鸟非人,乃无情之物,何以流泪?怎会心惊?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典范写法。其实流泪心惊的并非花鸟,而是诗人,诗人借景物来抒发热爱国家、思念亲人的绵绵之情。杜甫利用这种艺术手法,赋予诗歌更深厚的情感,达到了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
八、结语
不管古诗词鉴赏的题型如何变化,但考查的内容都指向古诗词教学最核心的内容,如重点字词的把握、重要诗句的理解、艺术手法的运用、全诗主旨。因此,教师应大胆探索古诗词教法,让学生根植于古诗词肥沃的土壤,品味古诗词浓厚的韵味,这样定能让鉴赏能力之花芬芳鲜艳、美丽动人。
参考文献:
[1]王 毅.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6):40-41.
[2]蓝锋华.诗歌鉴赏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6):29-30
[3]孙明模.提高中學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13):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