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写作兴趣

2020-10-26赵光华赵成灵

教师·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积累写作兴趣

赵光华 赵成灵

摘 要: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面临学生生活素材单调枯燥、厌学情绪严重等诸多问题,培养、保护并发展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文章从素材积累、课堂改革、学生激励、教师成长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培养初中生写作兴趣的几条相关路径,并且特别强调了教师在这场突围战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破解当前作文教学困局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素养;写作;积累;兴趣

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动力。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形式多样乐积累

积累,永远是写作的头等大事。“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启示我们,写作的内涵和外延与生活等同,凡是人类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都可以积累写作素材。笔者主要用以下三种方式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一)“课前三件宝”

“课前三件宝”包括每天一新闻、每周一美文、每周一古诗(文)。“每天一新闻”要求学生写出事件梗概,主要培养学生选材的能力;“每周一美文”要求学生摘抄名著中的美段美句并作简要点评,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每周一古诗(文)”要求学生摘记并背诵课外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丰厚其传统文化积淀。写作离不开积累,“课前三件宝”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综合性学习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以来,综合性学习中“做”的特征非常明显,强调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统编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包括传统文化、语文生活、综合实践等方面,以其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成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板块。

例如,统编教材七年级综合性学习板块《有朋自远方来》,教师可设置“自我介绍”“传话听力测评”“才艺展示”“猜猜他(她)是谁”“好朋友标准”等活动环节,活动既有“我”眼中的自己,又有“我”眼中的他人,还有他人眼中的“我”,互动性强,便于学生之间相互认识与了解。活动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妙趣横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如果能够相机引导学生展開写作,学生的文章就会有细节、有亮点、有情感、接地气。

(三)组织小活动

笔者经常在课内外组织学生开展小活动,如“水果拼盘”比赛、“放风筝”比赛、顶本子比赛、“鸡蛋浮起来了”比赛、情景剧比赛、古诗文背诵比赛等。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融洽了师生的感情,同时为学生写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通过多渠道的积累,学生的写作态度发生了改变,如学生在一次题为“遇见”的作文中写道:“在遇见您之前,我觉得作文是枯燥乏味的,但是遇见您之后,作文好像活了,让人觉得亲近了。我就像游戏中的角色被升级了一般,变得强大了……”

二、灵活设计巧点拨

(一)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统编教材对作文教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实现了作文教学序列化,通过分解训练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综合提升。

笔者注意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如课前五分钟,笔者让初一学生“说新闻”“说名著”,到了初二、初三,则要求学生“说提纲”,即不仅要说出事件及其意义(记叙文)、论点及其论据(议论文),而且要说出如何开头、过渡、结尾等。通过先说后写训练,学生慢慢地学会了布局谋篇。

(二)创新课堂,巧妙点拨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我们要相信儿童具有无限创造力,并且要通过解放儿童的双眼、大脑、双手、嘴、空间、时间,来培养儿童的主动性,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思考权和讨论权还给学生。

比如,在一次作文训练中,平时纪律意识淡薄的赵同学写了《一件难忘的事》,讲述了自己深夜和同学爬围墙外出上网的事。作文材料新颖,但因表达粗糙而难以引发同学的共鸣。于是,学生各抒己见,对文章标题、结构、细节描写、语言运用等许多方面进行了讨论(甚至激烈地辩论),不但将文题改为更富表现力的《“梦游”》,而且还补充了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感染力大大增强。后来,《“梦游”》作文升格,发表在全国写作协会主办的《作文指导报》上。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注意用“巧”劲,主要表现在:

巧在寓教于乐。兴趣引领,寓教于乐,有利于促使学生将写作知识内化,形成写作素养。例如,笔者编创的“写作小窍门”系列:“选材料,最重要,避生就熟要记牢。轰轰烈烈不靠谱,小中见大最可靠。”“写人物,重描写,综合运用效果好。细节描写显个性,四两能够拨千斤。”“开头不要捉迷藏,开门见山最直观。设悬引用人人爱,环境烘托个个夸。”引导学生学会选材、捕捉细节等。

巧在机智幽默。教师的幽默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能拉近师生关系。一次,笔者让学生互评作文后,发现有些学生的评语满纸都是“语言通顺”“书写工整”“主题明确”等八股式的评语。这时,恰巧一只蜜蜂围着笔者“嗡嗡”地飞,笔者一边挥舞书本驱赶,一边不忘幽默:“我拍的不是蜜蜂,而是前面空洞刻板的评语!”学生会心一笑,兴趣大增,课堂气氛十分融洽。

三、多措并举常激励

(一)评语、等级激励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将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自评、学生互评、师评结合。笔者将评语分为“激励型”“共鸣型”“抵触型”三类,提倡写前两类评语。“同学没有美篇,也许有美段;没有美段,也许有美词美句。一句话,有激励作用的评语才合格。”评定作文等级时,只要学生尽力了,都可评为“优”,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写作的信心。

(二)发表激励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这种精神需求。首先,学校文学社创办了社刊《春泥周报》,给学生提供发表作品的平台。其次,学校将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可发表学生的优秀作品。再次,笔者还将学生的优秀作文推荐到各级刊物发表。这些激励措施,使学生找到了成就感,激发了写作兴趣,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

四、磨好金針再度人

(一)坚定理想信念

习主席提出“四有好老师”的概念: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育者,我们应该要有成为教育家的理想信念,对教育事业要有赤诚之心,要以身作则,勤奋好学,而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忙忙碌碌的教书匠。因此,理想信念是基石。从这一点上来讲,其实作文教学还没有开始,我们便知道了结局。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陶行知也认为教师“唯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统编教材第一单元的写作专题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显然,这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

(二)树立课标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包括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内容,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和考试评估的依据。研读课程标准,有利于我们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灵活机动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如果对照课程标准初中学段的作文教学目标与统编教材作文教学专题,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基本可以建立对应关系。所以,我们要树立课标意识,并且“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样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

(三)潜心教学教研

参加工作的前几年,笔者立足农村中学,扎扎实实地开展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2010年,双峰县教育局的《双峰教育》杂志刊发了笔者的“激励式作文教学”研究成果。同年,笔者被评为娄底市优秀班主任,这给了笔者很大的激励与鼓舞。两种激励同频共振,让笔者收获了苏氏“幸福”。2014年,笔者加入了双峰县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遇见了一群优秀的同行。我们一起走,一路歌,在省、市、县各级竞赛中摘金夺银,这不仅让笔者变得更优秀,也大大激发了笔者投身作文教学研究的热情。2016年,笔者被评为娄底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2017年,笔者被评为双峰县名师。同年,笔者作为中考命题库教师参加娄底市教科所组织的说题比赛,获一等奖。2018年,笔者参加了双峰县名师工作室组织的“湖南省教师集体在线备课大赛”,我们团队获得省一等奖。2019年,我们名师工作室申报的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作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被批准立项,笔者是评审书的起草者之一。同年,笔者进入国培计划初中语文工作坊(A542)“三人行”主持人团队,担任辅导员。笔者还被双峰县教育局聘为国培计划的授课专家,给国培班的学员们上示范课并开展“核心素养视域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反思与突围”的专题讲座,双峰县电视台和相关网络媒体均有报道。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应用自己的敬业精神、人格魅力、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去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国韬,杨雪梅,王淑娟.现代教育理论研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积累写作兴趣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