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敞亮思维,促进学生文言能力生根

2020-10-26李星煜

教师·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链接小古文品读

李星煜

摘 要:小古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小古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读懂小古文,积累小古文并爱上小古文,需要从儿童视角出发,构建高效的“生本课堂”即“古风小课堂”,教师以此为抓手,扎实地通过一读、二补、三想、四评、五链接的策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并形成小古文阅读学习经验,真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古文;品读;补充;联想;评价;链接;支架

中圖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2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2-0037-02

随着统编版教材的使用,由于小古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小古文教学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能读懂小古文,积累小古文,爱上小古文,并形成自己独有的小古文阅读学习经验,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格外重要。从儿童视角出发的课堂是学习文言常识、了解文言特点、培养文言技能的主阵地。文言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拥有独特的构句、用词等方式,与学生平时接触的一读就懂的白话文有明显的区别。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文言文学习,教师可以以简短的小古文为抓手,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段特点,从学生的心理成长、认知发展角度出发,寻找文言文学习的关键节点,通过贴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方式让这一优秀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而“古风小课堂”立足于小古文教与学,拥有起点低、容量少、用时短、易接受等特点,便于教与学,在实践运用中也悄然激活了学生的元认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搭建好小古文学习、交流的平台,为此笔者立足于实际,从儿童视角出发,构建“古风小课堂”,通过小课堂的实施、运作、量化、评价,让学生近距离地与优秀传统文化接触,滋养人文情怀。

一、变着法子读,读中验真情

朗读是学好小古文的必备条件之一。学生手捧书本,大声诵读,读到激情处还它个激情。尤其是在初读环节,“古风小课堂”作为课文教学的有力补充,教师可借助课前三至五分钟精华时间,努力营造小古文学习氛围,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不可错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对文中生僻字,教师予以提示与帮助,让学生有信心读完整。仅此是不够的,学生并未入境,教师的范读也会起到激励作用,学生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从语气、语调、节奏、停顿等处进行积极模仿,教师将小古文的意境及韵味于无形中最大化传递,也为唤醒小古文的价值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多读是文言文学习的一条必经之路,形式上丰富多彩的齐读、个别读、引读、接龙读、抓关键词读等对学生朗读能力也是一种提升与检查。以五年级学生为例,三年级的《司马光》《守株待兔》、四年级的《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二则》等六则文言故事是需要补学的,在将小古文进行归类整理后,继而师生同读。比如,有侧面反映主人公精神、品质的《司马光》《精卫填海》《文言文二则》,有揭示道理、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王戎不取道旁李》,在学生渐渐地了解情节,熟读而有所感悟后,教师采用表演读、转换角色读、创设不同情境读等方式,融理解、想象于朗读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想象力。可以说,不同形式的读培养了学生与小古文的一种亲切感,将原本生涩难懂的文字变得更有人情味,也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课外资料补,补中知真意

基于儿童视角的“古风小课堂”教学,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成长点。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问号学习古文的,初次接触小古文带着好奇心、求知欲更是浓厚。此外短小精悍的小古文也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不仅是小古文的内容,就连情节背后的小故事、蕴含的哲理、人物所处的时代特点、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等也充满着浓浓的趣味。

(一)小古文间的互补

四年级《精卫填海》一课,择取了《山海经·北山经》一小部分,由于它是神话故事,因此它的教学是一次了解传统文化的契机,学生透过小古文可以感受到古人拥有神奇的智慧。这时想,教师在小课堂上依据文本适时补充关于“精卫”的外貌语句“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让学生进行品评,发现这是本篇小古文想象的一奇之处,而二奇之处则在于文中最后的语句,两处联系紧密,不仅是写法的照应,还是想象间的相互补充,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当然“古风小课堂”中小古文之间的相互补位还应用于对“一语双关”的互补,教师多次叠加的“举三反一”训练会使学生收获更多小古文阅读经验。

(二)知识要点处的填补

对于五年级下册的小古文《自相矛盾》,学生十分熟悉,将文言文与补充的现代文相互比较,文意立显,它是对读好文言文除运用注释学习外的一种有力补充,而且故事所折射的寓意也不言自明。于是本则小古文的教学要点可以有效内移,更多关注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并做相关的能力提升练习。同样,为突显《杨氏之子》中九岁小娃的机智聪明,教师适当地补充孔君平的资料,让学生理解文中小娃的聪慧,想象两人对话情景。

(三)情感间的助补

“情动而辞发。”文字之所以有着丰富的生命皆因有情,感受丰富的内在情感,是深入学习语言的关键,而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如此。到情感共鸣处,有情感的积累,学生的表达才会流畅,说真话,表真情,既增加了课堂的活力,又彰显了文化的韵味。以《伯牙绝弦》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知音已去”内容后,插入伯牙追悼钟子期的短歌、《警世通言》情景故事及他人对这一事情的评价等,学生对“钟期久已没,世人无知音”的理解会更深刻。

三、充分启发想,想中悟内涵

小古文的语言凝练,拥有丰富深刻的内涵,这是学习的难点,但为学生提供了联想的空间。凭借文句“想开去”作为学习此类文体的一种必备能力,我们应深知这一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挖掘有价值的想象点,充分启发学生想象力,用大量的想象丰富课文的陈述,进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涵。以执教《精卫填海》一文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时,抓住“衔”“堙”两个动作,启发学生想象具体的情形,“这一路上精卫可能会飞过哪些地方?经历着什么?”,然后借助课件出示不同场景,让学生以“精卫”“大海”“高山”“峡谷”等不同角色来说说自己的所见所感,接着教师再补充“精卫”在树林中偶听到炎帝对话的小故事,形成具象化的见闻感受。这时,再让学生生动完整地讲述故事,体现了“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充分地“想开去”是阅读、理解小古文内容的好办法,当然这不是漫无边际的想,应想之有理,想之有味,想在关键词句处,想在文本留白处,这样的联想对理解小古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学《自相矛盾》,教师可让学生联想这个楚人被揭穿后的神情及周围人对他的议论,进一步丰富“弗能应也”的画面,这时再将所想与白话文对照,引导学生悟出文言文的语言精髓,体会语言的直观、生动,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对后续交流“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呢?”这个话题起到搭建支架的作用。学生在考虑语言表达不冲突的前提下,更多的是从顾客刚性需求方面找寻突破口,课堂上学生的想法异彩纷呈,有的向顾客道明利弊,有的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对方亲身体验,有的动之以情打“亲友牌”等。通过展开丰富的联想为语言文字最终落地生根做好铺垫。

四、交流善用评,评中见时机

在“古风小课堂”中,敞亮入心的评价让学生学习小古文更有目标性,在交流中适时采用师生互评、师评、生生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点燃學生的内驱力。小课堂教学评价更侧重于用点评语方式进行,点评语不在多,而在于有建设性;点评语不在面面俱到,而在于点睛;点评语不在华丽,而在于有启发性;点评语不在随意,而在于见“机”插“评”。用鼓励、幽默、建议的方式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再学,从而培养学生拥有不同的见解、多维的视角,将小古文课堂的主动权真实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文本个性”。同时,在“古风小课堂”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下注重评价时机支撑阅读行为,努力让学生通过评价点破要义,引发思考,读懂文义,丰富情感。这样教师的点评语必然自带光芒,学生从中获得了思维的启发,教师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关注内容转向关注言语,由理解性阅读转向审辩性阅读,生成自我的小古文阅读经验。

五、巧借支架链,链接留白处

让学生能“说”会“道”,能“说”会“用”,将已学到的小古文句子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一)链接小古文言语省略处,变身小短文

言语省略处,可做的文章很多。小古文是精练浓缩的语言,比文言文易懂、简短。如果要让它焕发生机,那么要用现代文的视角丰富小古文内容,这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训练方式。比如,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让学生完成“……(   )父不在,(   )乃呼儿出。(   )为(   )设果,果有杨梅。孔指

(   )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样的练习,梯度进行,适度变换。本次填补的是人物,那么下一回填补的是动作等,有目的的练习,让学生能不断触摸别具一格的文字。

(二)链接短小现代文段,变身小古文

将现代白话文改写成小古文是具有挑战性的,学生不仅要有对古文的敏感度,描述情节还要具备条理性、生动性。在课堂实施阶段教师不妨摆出这样一道“甜点”,让学生小试身手。初始阶段,可让学生对熟悉的文章进行“创作”,如教师出示“他儿子听说后急忙跑到地里去看,然而禾苗都枯萎了”,学生就此回忆所学小古文用词之法,进行思维“反向搜集”,“他儿子”可用“其子”,“听说后”可用“闻之”,“急忙跑”可用“急步”,“枯萎”可用“萎”字等。于是,新的带有浓浓古文味的句子在学生手中诞生,即“其子闻之后急步回田,然苗亦萎矣!”,虽与原小古文有区别,但在练习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文言虚词的运用和文言文独有的简洁之美。当然,教师还可出示学生未学过的文句,让学生再做回“小学究”。当学生徜徉于经典浓缩的文言句式中时,表达的精妙、语言的内涵、文化的传承则不再是挂在嘴边的说辞,而是真切的感受。

参考文献:

[1]耿志燕.小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策略[J].吉林教育, 2017(48):104.

[2]罗曼华.让古文教学凸显生命的灵动[J].教育导刊,2010(4):81-83.

猜你喜欢

链接小古文品读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古文,打亮学生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