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舞美艺术的历史沿革与教育创新
2020-10-26姚干勤
姚 干 勤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扬剧是一种地方传统戏剧,深受江苏省扬州、泰州、镇江地区以及上海与安徽等地群众的欢迎。传统扬剧最初起源于扬州市江都区一带的花鼓戏和苏北的香火戏,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后来又借鉴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等艺术元素,发展至今约有两百多年的历史[1]。《香罗带》《玉晴蜓》《秦香莲》《海公大红袍》《皮九辣子》等都是轰动一时的经典扬剧曲目。传统扬剧唱腔旋律丰富,刚柔并济,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剧。
舞台是剧本、演员和观众的载体,对于扬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不仅通过造型、道具、布景、灯光等要素的有机综合去赋予舞台不同的时空感,还可以结合曲目内容创造出合适的艺术氛围,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舞台美术的总功能应当是为戏剧表演服务的,其各方面要素如布景、灯光、服装、化妆等可视为舞台美术的子系统,各子系统在共同承担塑造戏剧环境与人物形象任务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通常情况下灯光和布景负责戏剧环境的表现,化妆和服装负责人物形象的表现。舞台美术设计工作的核心就是根据曲目内容和导演构思创造剧中人物特有的各种情境,运用各种手段营造实际布景为虚拟的曲目表演服务。舞台美术具有形态美、色彩美和材质肌理美,但它不能脱离戏剧表演甚至喧宾夺主而自我展示,应起到服务戏剧表演和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
一、扬剧舞美发展历程
扬州地区民间婚丧寿诞等活动一直有表演娱乐的习俗,早期以传统花鼓戏和香火戏为主。用锣鼓伴奏的香火戏唱腔偏向于粗犷,用丝弦伴奏花鼓戏唱腔偏向于细腻。早期花鼓戏曲目情节简单,舞台人物偏少,有时仅有小面(小丑)和包头(小旦)两个角色,如《探亲家》《借妻》《王樵楼磨豆腐》等曲目。民间演出的传统舞台设置也比较简单,它继承了宋元时期戏曲表演场所——“勾栏”三面观看的形式,舞台地面通常铺有木板,以带有喜庆色彩的主题图案放置于舞台正中作为背景,左右两侧有布帘供演员出入舞台。由于剧情简单,场景相对较少,舞台上的道具通常也只有桌椅等日常物品。在这种情况下舞台布景往往是由曲目班主或者演员完成的,基本无需专业设计师参与。布景也无规范可言,有时为了节约成本甚至会出现不同曲目共用同一布景的情形(图1)。
图1 传统“一桌两椅”舞台场景
上世纪1919年起,花鼓戏和香火戏班组陆续进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演出,因受到当地观众的好评而得以立足,以闸北新民戏院为代表的专业扬剧戏园相继在上海开张。演出形式除以说唱为主外还加入了武戏的成分,曲目情节和演员角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孟姜女》《柳荫记》等曲目剧情和角色都较为丰富。为了在激烈的戏曲表演艺术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花鼓戏和香火戏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也慢慢融合,使得粗犷的锣鼓和文弱的丝弦相得益彰。上世纪30年代后,代表花鼓戏的“维扬文戏”和代表香火戏的“维扬大班”开始相互融合发展,并于1931年共同推出了曲目《十美图》。自此,花鼓戏和香火戏在上海正式合并,统称为“维扬戏”。1950年,新中国政府部门正式将“维扬戏”命名为扬剧,标志着现代扬剧的诞生。为了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存储运输的便利,维扬戏班根据剧情绘制了写实版的背景软画幕。画幕绘制的内容由单纯的装饰性图案转化为对剧情发生场景的描绘。同时,为了增加舞台布景的层次,在背景画幕的基础上使用了硬片布景。硬片布景是在竹制或者木制框架造型的基础上用浆糊裱纸,并在纸上绘制山水、亭台楼阁、室内用品等图案,以此营造真实场景的效果。但是,演员周围的这些绘画场景虽然具有赏心悦目的展示效果,却并没有真正地与曲目情节紧密结合,对演员的表演也没有直接的帮助。可喜的是舞美设计师们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并纠正了狭隘的舞美设计理念,使舞台布景既实现了外在的立体化和逼真性,也实现了内在的暗示和象征意义。
到上世纪40年代,扬剧艺术在扬泰和上海等地区日臻发展并走向成熟。为了争取更多的观众,艺术家们借鉴了京剧、越剧、淮剧和话剧等表演艺术形式,舞台造型、道具布景、服装头饰、人物化装等技艺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扬剧曲目《白蛇传》中有水漫金山寺的场景,早期舞美艺术家们利用竹条制品设计了滚动式的水幕,当滚动机关运作时,在舞台下就能够看到大浪滔天的效果,自此开创了扬剧动态机关舞美设计的先河。随后,金属镁粉、酚酞、荧光粉等化学材料配合灯光和机械结构在舞台上营造特技场景的技术相继出现。为了吸引眼球,机关布景在戏曲表演中被更广泛地使用,一度甚至出现竞相模仿、卖弄嘘头、泛滥成灾的状况。
文革期间,扬剧和其它剧种一样遭受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剧团解散、曲目被禁、艺术家被批斗,一系列的破坏行为使得扬剧艺术发展停滞不前。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扬剧表演艺术重新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围绕扬剧的各项活动逐步得以恢复。然而随着经济的初步发展和各种思潮的涌入,许多新曲目片面追求场景的大制作和大投入,众多舞台装置的制作、运输、安装、拆卸和保管成为剧团的沉重负担。一些华而不实、喧宾夺主的机关布景不仅加大了整个曲目的财务成本,而且损害了戏曲表演艺术本身的精华。
二、扬剧舞美的创新
随着科技和表演形式的发展,扬剧舞美经历了从单一到综合的发展变化,扬剧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舞台美术设计的重要性也日趋凸显,传统平面化的幕布布景方式已经满足不了观众的审美需要,立体化、实物化成为了舞台布景的发展新方向。另外,一批经过专业训练的舞台美术工作者充实到扬剧团,参与布景的设计与制作,在继承扬剧传统舞台设计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由于舞美设计观念的更新、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戏剧品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一时间舞美设计风格出现了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现象。
首先,新时代下扬剧舞美的设计创新体现在设计理念的创新方面,高技术风格、绿色设计等理念逐步融入于扬剧舞台美术设计。华丽的装置、宏大的场景、闪耀的灯光、色彩绚丽的服饰都代表着现代舞美的高技术风格,它使观看扬剧不再仅是听觉的享受,逐渐变为视觉的“盛宴”。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舞台设计和表现能力的提升,促进了舞台创作向思维模式和艺术表现想象力进行极限挑战的可能性,诸如冷焰火、水幕造型、LED彩色显示屏等现代科技成果大大丰富了舞台美术的表现力。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短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便于安装、拆卸、回收、运输的绿色设计理念不仅降低了扬剧运营的成本而且提高了道具和布景使用的效率。
图2 扬剧《红船》舞美设计场景
其次,扬剧舞美的设计创新体现于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现代扬剧舞美是扬剧表演综合艺术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不仅继承了民族戏剧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更富有当今时代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历时五千年,期间伴随朝代更迭、民族变迁与融合、人文精神发展,舞美设计也逐步形成了虚实结合的装饰性外观、民俗化形式的道具与服装、传统中国水墨画大写意的精神特质。现代扬剧舞美设计的样式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受到电影、其它传统剧种与流派,以及审美需求、戏曲内容、舞台加工工艺的影响。因此,现代扬剧舞美设计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这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然结果。如现代原创写实扬剧《红船》将古渡救生事迹戏剧化(图2),讲述救生世家将个人恩怨情仇升华至大爱大善的故事。该剧中为深入刻画人物形象,设置了较多的内心独白和与江风江雨搏斗救生的场景[2]。为配合戏剧内容,该剧的舞美设计在传统扬剧舞美设计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创新,运用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化色彩,色彩鲜明且对比强烈。在舞台造型方面借鉴了传统国画写意性的艺术手法,采用夸张的线条配以简单墨色创造性地呈现出该剧的舞台造型空间。戏剧舞台设计主要是为演员提供合乎表演氛围的依托,如门、窗、阳台、桌椅、山坡、树墩等。这就需要舞美设计师能够深入生活,提炼加工生活元素并运用于实际创作。《红船》的舞美设计师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虚与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处理上达到了形神皆备的艺术效果,再现了中国古典艺术手法在传统戏剧中的应用。而夸张的线条又使整个舞台产生内在的律动,使时空合一,传承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连贯而又流畅的戏剧节奏。舞台布景既有线条化的亭台楼阁等传统元素,又运用了中国画的绘画手法,近景和远景的设计也尽显出了中国绘画的韵律。舞台色彩以黑灰色为主调,刻意精简色彩,以强烈的明暗对比来表现剧情所反映的时代感,以色调的冷暖和光线的结构来表现剧中人物的内在精神、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对人性的理解。该剧舞美设计虚实结合、隐喻象征、对比强烈的艺术表现手法给观众提供了更有深度的审美空间和更广泛角度的情感共鸣。戏剧舞美设计是一门多学科知识相互融合、渗透的艺术,它的发展受到剧种、经济、文化、地域流派、审美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之所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景象,亦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
再次,扬剧舞台美术设计的创新体现于整体的布局设计方面。传统扬剧舞台由于受到相关条件的限制,通常采用镜框式的布景形式,呈现给观众的效果显得平面、呆滞。现代扬剧借鉴了演唱会等表演舞台的结构形式,逐步呈现出立体化、人性化的舞台。这种舞台能够实现观众区与表演区的有效互动,使得表演的融入性变得越来越强,现场观剧的效果正得到逐步的改善。现代社会审美意识的扩展使人们对戏剧美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视觉方面,而且扩展到了声觉和触觉方面,观众希望能够获得全方位的身心享受。这就对舞台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舞台外在表现形式上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而且在声、光、电、影、色、质等方面也要有综合的考虑。相信随着舞台技术的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舞台表现的手法会更加多样,舞台也会变得越来越绚丽多彩。
最后,扬剧舞美的创新还体现于加工成型方面。舞美道具的加工普遍是多品种单件或者小批量生产的模式,传统的加工工艺不仅难以满足观众审美的需要,而且加工周期也比较长。老一辈舞美设计师们通常是依靠制作小比例模型的方式完成设计工作的,由于灯光、材质、视角等因素与实际舞台有着天壤之别,因此这种方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现代数控加工和3D成型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使得小批量复杂工件快速加工成为可能[3]。设计师利用三维数字软件(如3D MAX)的Nurbs曲线和曲面功能可以生成形态各异的数字模型,再接入数控加工或者快速成型设备,即使复杂的道具形态也能实现快速的加工成型。
扬剧舞美设计的传承与创新一直是设计师关于设计中“变与不变”讨论的热点话题,在不同领域具体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有的团队在创新中侧重于纵向传承,力求保留扬剧传统表演风格与神韵,有的团队在创新中侧重于横向借鉴,力求在表现形式上创新。无论是何种创新形式,对于扬剧的发展都是有裨益的。
三、传统戏剧舞美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
国内青少年对于传统戏剧及其舞美的启蒙认知基本在中学阶段,专业教育和训练通常在大学学习阶段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与社会传承方式相比高校传承在人才、资源、创新力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集中不同学科的专家以跨学科多元化的方式帮助传统戏剧建立其理论体系、传承方式、传承基地[4]。教室、实训室和工作室是传统戏剧在高校传承教育的重要战场,也是各类人才传承教育分层教学的基础。校园传承的形式可以是理论讲授、实践指导、视频赏析、大师讲座、论坛研讨等等[5]。2012年以来,扬州大学创设了扬剧传承计划,开设了多期扬剧讲座,向大学生群体传播扬剧知识;扬州职业大学也为在校大学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程《传统戏曲欣赏》。在扬州市社科联的资助下,高校教师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自身优势转向数字化传承方向,建立了一批微课、慕课、开放课程,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电子资源库。在校大学生也纷纷利用微信朋友圈、抖音等自媒体传播手段快捷地把传统戏剧传承教育的过程、成果展示到更广阔的范围。校园中的现代化传承方式与传统传承方式相比突破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对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推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经过数十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舞台艺术设计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高等教育专业。其中,扬剧舞美的发展日臻完善,正成为扬剧表演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剧舞美设计也由剧情场景再现向综合艺术表现方向拓展与深化,这也是现代戏剧舞美发展的总趋势。现代扬剧舞美的发展是在传统继承与现代创新之间, 在感性创意与理性设计之间, 着重服务与表现戏剧内涵和人物形象,使之呈现出和谐之美、韵律之美。现代扬剧舞美对传统的继承并非局限于“一桌二椅”的形式,而是“戏以人重、不贵物也”的内在精神与本质的体现。现代扬剧舞美的创新也并非是脱离剧作的“大制作”,而是创造符合现代审美取向的“时尚空间”。随着观众审美价值取向的提升和多元化,有理由相信未来扬剧舞台的设计将会更加绚丽和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