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的应对方式与正负性情绪的关系研究

2020-10-26杨轶冰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消极情绪积极情绪负性

黄 蕾, 杨轶冰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 淮北 235000)

情绪是个体对重要事件所做出的、基于生物学的反应,这些反应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具有延展性,包括生理反应、主观体验和表现力方面[1]。有研究者认为,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情绪从本质上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2]54。积极情绪(正性情绪)是指刺激满足生理需要、有助于相关目标的实现、或目标进展顺利时所产生的愉悦感[3]。积极情绪拓宽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范畴,鼓励他们发现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4]。积极情绪能够降低个体心理疾病的易感性,使个体更好地应对负性或压力事件[5]。消极情绪(负性情绪)是一种情绪低落和不适情况的基本主观体验,包括每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例如愤怒、羞耻、仇恨、负罪感、恐惧和紧张等。研究表明,抑制负性情绪刺激需要消耗注意资源,消耗的注意资源越多,对分心的影响也越大[6]。由此可见,积极情绪有利于个体身心发展,消极情绪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抑制作用。

应对方式是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又称应对策略和应对机制,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7]。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使用不恰当的应对方式使其对挫折或环境变化应对失败,继而导致物质滥用、自伤甚至自杀[8]。还有研究表明,无效应对会维持或者加剧抑郁[9]。然而,高中生面对繁重的学业,抑郁和焦虑是常见的情绪问题。研究发现,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压力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中介作用[10],积极情绪有助于心理健康[11]。由此可见,个体应对方式对维护心理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积极情绪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消极情绪的减少[12]404,所以不能简单通过增加积极情绪去减少消极情绪,要同时考虑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这两方面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哪种应对方式影响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进行进一步研究。高中生一直以来是研究重点人群,因为高中生即将进入人格稳定期,高中生的应对方式和情绪的关系尚有待补充。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高中生的应对方式对正负性情绪的影响,了解高中生应对方式的不同作用机制,从而为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种实证支持。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安徽省淮北市某高级中学抽取高一至高三共421名学生进行施测,被试按指导语匿名作答,回收有效问卷417份,有效回收率为99%。男女生之比为1∶1.37,高一、高二、高三之比为1.15∶1.04∶1(表1)。

(二)研究工具

1.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采用黄希庭等人[13]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包括问题解决、求助、发泄、退避、幻想和忍耐等维度。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没有采用这种方法”计1分,“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方法”计5分。整个问卷α系数为0.84,该量表各因子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表1 被试构成情况

2.正性负性情绪量表

采用黄丽等人[2]56编制的中文版的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共20个形容词,分为两个情绪维度: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量表采用1~5级评分,1为几乎没有,2为比较少,3为中等程度,4为比较多,5为极其多。整个量表的α系数为0.82,正、负性情绪的重测信度均是0.47,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与效标关联效度。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整理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一)应对方式和正负性情绪描述性统计结果

不同量表的得分情况如下:高中生解决问题这一应对方式得分最高,总分均值为26.49,标准差为4.84;正负情绪量表中,正性情绪总分最高,均值为30.16,标准差为6.52(表2)。

表2 应对方式和正负性情绪总分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二)生应对方式和正负性情绪在人口学变量中的差异

方差分析结果发现:(1)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在不同年级存在差异:高一显著低于高二和高三,高二与高三无显著差异;发泄、忍耐两种应对方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常使用发泄和忍耐的应对方式。(2)积极情绪在性别、独生子女方面有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多体验到积极情绪;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常体验到积极情绪(表3)。

表3 高中生应对方式与正负性情绪的差异性分析

(三)应对方式与正负性情绪相关分析结果

从应对方式与正负性情绪的相关分析结果看出:解决问题、求助和退避三种应对方式与积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其中解决问题和退避两种应对方式与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发泄和幻想两种应对方式与消极情绪显著正相关,其他相关不显著(表4)。

表4 高中生的应对方式与正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

三、讨论

(一)应对方式和正负性情绪体验的差异分析

在性别差异上,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常采用发泄和忍耐这两种应对方式,这与黄希庭[13]等人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女生比男生情感更易于外露而且较为敏感、脆弱和胆小怕事。研究结果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多地体验到积极情绪。高中阶段,男女生都表现出不同的学业情绪倾向,女生体验到的负面情绪要多于男生[14]。这也与女生脆弱、敏感的性格有关,遇到困难时容易悲观沮丧。因此老师应多给女生以鼓励和帮助,关注其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其自信心,缓解不良情绪。

研究表明,高二和高三比高一更常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可能是因为高一新生对高中生活正在适应当中,还不太会运用有效的方式处理高中生活中的各种情境。研究还表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常体验到积极情绪。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获得父母和其他长辈的更多关爱,被寄予了更高的厚望,有着非独生子女难以比拟的资源,情感需要更能得到满足,更常能体验到积极情绪。

(二)应对方式与正负性情绪体验关系的探讨

1.应对方式与积极情绪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对于自身的积极情绪起了正向作用:高中生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越多,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越多。这与已有研究结果是相似的[15]。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是一种行为应对,是与促进有效的行动的方式相关的一种倾向。问题解决能力对于正处在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的中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16]。当高中生犯了错误,老师鼓励他们立即采取行动改正,迎难而上,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地去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另一方面,研究发现,高中生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对于维持积极情绪状态的保护作用,即高中生更多地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能更多地体验到积极情绪。求助是指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烦恼,寻求他人帮助,获取他人的支持(如情感方面的支持)。学生通过与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商量来降低受琐碎负性事件干扰的程度,同时把自己的烦恼告诉别人达到一定程度上的注意转移,降低消极情绪对自身的影响,以便更专心投入到当前任务中。高中生在寻求帮助时,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支持。社会联接和支持能增加个体的积极情绪,高度的社会支持有助于个体保持良好的情绪[17]。个体内在不同的需要达成是引发积极情绪的内在因素[18]。

此外研究还发现,高中生采用退避的应对方式对自身的积极情绪也起一定的作用,这与相关研究的结论相符[12]405。这也可以解释为,短暂的否认和退避能给人留有必要的心理调整和缓冲时间,从而有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19]。高中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尚未成熟的阶段,根据埃里克森心理社会阶段理论,青少年这一阶段面临着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情况[20],他们往往缺乏主见,尊重“权威”,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知道要做出什么抉择。因此,当高中生们对近期的某个事件或状况手足无措时,为了降低严重的挫折感,退避在短时间内也是一种较为恰当的应对方式。

2.应对方式与消极情绪的探讨

经过相关分析发现,发泄和幻想的应对方式和消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具体而言,随着高中生采用发泄和幻想这两种应对方式的增加,消极情绪体验也显著增加,说明采用发泄和幻想的应对方式对消极情绪的产生有一定助长作用。发泄是指把不愉快的经验宣泄出来。负向发泄实际上是一种囊括攻击行为在内的情绪发泄的消极方式[21],人们在愤怒发泄后并不能感到舒适,反而事实可能相反。实验研究表明,发泄所带来的情绪改善也仅仅是短暂的,它会导致个体攻击性的增多[22]。学校要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如打球、跳舞、唱歌之类的,教育学生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减少负向发泄的使用。

幻想是指违背客观规律的对于一些不切实际的事认为自己能够解决。研究表明,个体遭受到应激性事件或挫折情景时,会产生积极幻想[23]。某些虚幻的自我认知和扭曲现实可能具有更大的破坏性[24]。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能力水平欠缺或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幻想。老师多鼓励和激励学生,让学生有积极的自我肯定,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建立起清晰的理想目标,使其逐步减少不良幻想心理,从而减少消极情绪,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四、研究结论和不足

不同应对方式和情绪在性别、年级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中生越常使用解决问题、求助和退避这三种应对方式,能越多地体验到积极情绪。高中生减少使用发泄和幻想的应对方式,能越少地体验到消极情绪。

应对方式的不同既有生物学因素,又有社会文化因素,还有个人行为因素。本研究只是进行关系研究,缺乏其他各因素变量。本研究采用横向研究,不同应对方式在各阶段有变化,未来可与纵向研究相结合来进行探讨。人口学变量中,农村和城镇人口差距过大,比例不均衡。

猜你喜欢

消极情绪积极情绪负性
静心
幼儿消极情绪的表现及家长的应对策略
——以三门峡市H区幼儿为例
测试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希望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