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三维度”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0-10-26潘锦全谈永祥杨剑钧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素质产教命运

袁 刚, 潘锦全, 谈永祥, 杨剑钧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价值。共同体理论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思想。西方学者对“共同体”也有论述:鲍曼认为“共同体是一个温馨的‘家’”,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近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深入人心,在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一、产教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意蕴包含“理性选择”“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方面,这些也是高职院校进行产教合作的根本遵循。扬州职业大学较早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运用于高职院校产教合作工作之中,2017年,学校提出构建“产教命运共同体”的命题;2018年7月,学校将“产教命运共同体”概念在全国职业大学联盟年会上进行公开交流,同年11月,在海峡两岸高职校长学术年会上进行了系统化阐述,得到同行认可。

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明确提出“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使学校“产教命运共同体”理念探索有了更加明确的依据。

“产教命运共同体”可具体表述为学校与产业(含行业、企业)通过理性选择、紧密合作,构建起互利共赢、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命运相连的共同体,并形成了“愿景共同、政策共向、队伍共组、平台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

二、以“三维度”农民培育模式践行产教命运共同体理念

扬州职业大学坚持在多领域推进“产教命运共体”的实践探索,本文仅以高素质农民培育(以下简称“农民培育”)为例进行探讨。我国农民培育的提法经历了“职业农民”“新型农民”“现代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等演化,2019年,农业农村部将提法统一为“高素质农民”。有专家将高素质农民的特点概括为“爱农业爱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强体魄树新风、敢创新能担当”[1]。笔者将“高素质农民”界定为:以农业为职业,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素质,收入主要来自现代农业的从业者。

扬州职业大学举办涉农专业可追溯至1956年,2014年起,学校每年均承担农业部(现为农业农村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累计完成培育任务8269人次,他们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2019年,按照“高职扩招100万人”和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的任务要求,面向社会人员招收涉农专业学生。

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是高职院校的法定职责。在多年实践探索中,学校已逐步融通了全日制教育和非全日制培训教育工作,围绕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目标和特点,将“产教命运共同体”理念和高职教育“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要求贯穿其中,突出“素质、能力、情感”三要素,探索形成了“三维度”(精度、深度、温度)相结合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见图1)。

图1 产教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三维度”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

(一)坚持素质为先,做好“精度”培育

学校与农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通过“政策共向、队伍共组”,制订培育标准,共组培育队伍,共解培育难题,共树培育品牌,通过“精度”培育提升农民学员素质。

1.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精细制订培育标准

构建“产教命运共同体”必须引入产业标准,学校与农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农业企业(家庭农场)深度合作,围绕农业特点,从“生产技术线、经营管理线、政策服务线”三个方面设计培育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现场考察相结合,达到能力提升、开阔眼界、拓宽思维,全方位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针对粮食、花木、果蔬、养殖等不同门类生产的需求,设计不同的农民培育标准,明确应知应会内容,对照标准培育。建立优秀农民学员评价体系,引进“学分银行”概念,将学员实践成绩纳入评价体系,激发了学员学习热情。

2.以保障培育质量为基准,精心配备师资队伍

学校与农业主管部门共同在学校教师和省内外行业专家中遴选培育师资,从老学员中推选经验丰富、成绩突出的“土专家、田秀才”参与教学指导,首创农民培育首席专家制度,建立学术班主任和专业导师制度,采取“新老学员沟通、跨越产业融通、专家团队联通”,建立一支“土洋结合、门类齐全、学员欢迎”的教师队伍,同时建立授课教师随时为农民提供指导的服务机制,积极为学员提供从开始种植养殖到最终受益的一条龙服务。做到短期培训与长期指导服务相结合,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切实提高高素质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带动能力。

3.以帮助解难纾困为前提,精准设计跟踪指导

学校实施“技术专家全程跟踪助发展、新老学员结对帮扶带升级、牵线政府部门联动服务促转型”,建立学员产业档案,充分发挥学术班主任作用,组织成立专家小组,在生产季、收获季到田间地头实地察看,精准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服务方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员解决实际问题,并送技术、送信息上门,受到学员广泛欢迎。

4.以树立农培品牌为核心,精致运作服务管理

学校针对不同班次的农民学员特点,从课程设计、生活起居、交通安排、考察路线、基地确立等方面,建立个性化、精致化的运作图。学校考察认证设计的苏浙美丽乡村学习考察路线图、农民学员赴台湾学习精致农业运作路线图等[2],均已成为省内外兄弟院校农民培训所共享的经验。近几年,学校已接待了全国30余所农培机构参访,他们重点考察学习农民培育精致化服务管理方式。

(二)坚持能力为本,做好“深度”培育

学校与农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用”,共建扬州市行业培训中心等平台,共享优秀学员家庭农场等资源,将之用于农民培育,通过“深度”培育提升农民学员能力。

1.实现由生手向熟手的能力递进

农民学员入学时虽已积累了一定的种养经验,但很多人在专业基础知识、产业认知方面还是“生手”。在这个阶段,以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为主,学校利用自有平台,让学员通过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平台课程的学习,实现基础技能与现有产业认知的相互融通。

2.实现由熟手向能手的能力递进

这个阶段以专业能力平台课程的学习与锻炼为主,分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培养、新技术新技能培养、产品销售管理能力培养四个方面。学校充分利用与行业共建的各类平台,实现学员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融通。

3.实现由能手向高手的能力递进

学员通过境内外考察学习交流,结合生产实际,应用培训所学,并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做好产业规划,提升产业质态,实现职业能力与产业规划融通。学校遴选学员中的“高手”特聘为项目讲师,在其家庭农场现场教学,给学员们手把手地讲授种养经验。

“深度”培育突出“因材施教、一跟到底”的做法,从农民学员进校到结业离校,连续跟踪指导服务到困纾解难题、产业上规模、带动一方富、示范带好头。学校“推”着农民走上职业化之路[3],让农民学员找到自己出彩的舞台。

(三)坚持情感为要,做好“温度”培育

学校与农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构建“产教命运共同体”的基石是“愿景共同”,产教合作方均坚守初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通过“温度”培育彰显产教合作方最质朴的情感。

1.真情培育

产教合作方坚持党管教育,牢记育人方向,以培养千千万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己任,带着初心、带着真情做农民培育,这也是“产教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在农民培训班成立临时党支部,实现农民学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通过开展党日活动组织专家解读十九大报告、中央一号文件等,编印宣讲手册,让学员通过组织生活紧扣时代脉搏,找准事业发展方向。定期举办“厅长会客厅”,邀请江苏省农业农村厅领导给农民学员答疑解惑,互动交流,既让学员了解政策,又让厅长了解学员。

2.温情培育

学校关注并分析农民学员信息,通过举办学员生日会,及时送上师生祝福,给过生日的学员带来惊喜。学校农民培训班大都开班于农闲时段,往往临近春节,学校就组织校书法协会会员给学员们现场书写春联,送“福“上门;开班典礼时,学员们往往起早贪黑赶来,班级管理人员则及时送上一杯热茶、一块烧饼;集中学习时,学校认真审核学员菜单、注重营养搭配和不同地区口味要求;外出考察时,则提供好天气预报和随队药箱,以备不时之需。学员评价这是“最有温度的培训”,班集体成为“真正共同体”“最温馨的家”。

3.激情培育

培育中突出创业创新教育。组织“学员沙龙”,邀请嘉宾介绍农业产业新特点,由国内农业到国外农业,由农业产业到乡村旅游,由新技术应用到发展前景展望。学员们可提问,可演讲,可与嘉宾对接交流。通过培育,激发学员创业创新的激情。学校还与扬州沿湖村开展校村合作,定期送教上门,进行渔民创业指导和渔村转型发展专项培训,初步实现了富民强村目标,该村先后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最美渔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4.亲情培育

学校把学员当作亲人,学员把学校当成“母亲”。2018年1月,江苏连下两场暴雪,从东北到江苏创业的一位女学员,经营五六年的家庭农场几乎被暴雪全部压垮,学校得知情况后,请来省厅领导带队,带着规划专家、钢结构专家到她的家庭农场,现场分析大棚倒塌原因并指导重建,让她重新燃起创业发展的信心。学校在全省最早遴选出农民学员作为学校成人大专班的学生,通过“学分银行”认可农民培训班的学分,让学员能获得大专文凭,这也为2019年面向社会人员招生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结业典礼上,学员们亲切地称扬州职大为“母校”,省厅领导评价说:“农民培训班学员能认同扬州职大为母校,证明学校农民培育成效很突出、润物细无声。”

三、在产教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农民培育的初步成效

“三维度”农民培育,使“产教命运共同体”合作方均从中受益,达到了“成果共享”的目标。已初步形成学校与农业领域产教命运与共、合作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一)从产业方看,培育有利于农民高素质成长

农民学员通过“三维度”培育,素质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增强,在推进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并涌现出一批有想法、有拼劲的高素质农民。自2016年以来,在学校参加培训的农民学员创办家庭农场、成立农业公司、牵头组建农业合作社576家,获评省市级示范基地173家。学员中,获得省级劳模表彰的1名,县(市、区)级十佳农民5名,参加农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奖励的有11人次;3人次获得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专家、能手);1人获省青年五四奖章提名,1人获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其他各级各类表彰168人次。可见,培育助力了学员成长、成才、成功。

(二)从教育方看,培育有利于学校高质量发展

通过“三维度”培育,学校进一步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助力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2016年以来,扬州市行业培训中心、江苏省首个乡土人才研修学院、江苏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等先后设在学校。2015-2019年,学校已连续五年荣获江苏省农民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多次荣获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集体。2019年,学校高素质农民培育案例入选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十大宣介”典型案例。其溢出效应不断显现,陕西榆林、浙江湖州、江苏昆山等地农业主管部门先后来学校订制适合当地要求的农民培训班。学校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已成为江苏省农民培育工作的一个品牌。

猜你喜欢

高素质产教命运
命运的更迭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命运秀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