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三针联合头针治疗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及对VILIP-1、IGF-1水平影响*
2020-10-26王琼芬王风波王娇娇
王琼芬,王 科,王风波,李 让,王娇娇,李 钰
(成都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四川 成都 610500)
血管性认知障碍是脑卒中后一种常见并发症,常见临床表现包括计算力、执行力和记忆力等认知功能发生减退[1]。相关研究表明卒中后3个月至1年左右发生认知障碍风险较高,所以早发现、早管理和早干预是临床上延缓卒中后发生痴呆的常用措施[2]。近几年在临床上电针、体针、眼针和头针等针刺方法常用于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其总有效率70%~90%,针刺能够通过调节机体血管性因子,影响血小板聚集、血管通透性,从而建立侧支循环,改善患者脑部缺氧和缺血,改善认知[3-4]。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100例,研究智三针联合头针治疗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及对VILIP-1、IGF-1水平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卒中后气滞血瘀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3.75±5.69)岁,病程1~6月,平均病程(3.45±0.45)月,文化程度:文盲17例,小学28例,初中及以上5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53.68±5.63)岁,病程1~6月,平均病程(3.49±0.48)月,文化程度:文盲9例,小学14例,初中及以上27例。治疗组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3.82±5.75)岁,病程1~6月,平均病程(3.41±0.42)月,文化程度:文盲8例,小学14例,初中及以上2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具备以下3个要素:①认知损害知情者报告或主诉有执行功能、注意力障碍为主的认知损害,并且客观检查确认认知损害;或(和)客观检查结果证实较之前认知功能减退。②血管因素包括卒中病史、血管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显示脑血管病证据,以上各项不一定都具备。③血管因素与认知障碍因果关系通过体格检查、询问病史、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确定血管因素与认知障碍有因果关系。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伴有远事遗忘、近事遗忘、头晕耳鸣、头晕、发脱、耳鸣如蝉、齿动、腰酸骨软、舌瘦、舌淡、脉沉细弱、苔薄白等症候者。
1.3 纳排标准
1.3.1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5],经头颅MRI或CT检查确诊,中医证型为气滞血瘀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患者目前发病3周以后,并且病情处于恢复期阶段;患者目前病情稳定,神志清楚,能够配合完成相关测评;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 排除标准 患者目前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楚;患有精神疾病、失语及严重意识障碍等疾病影响患者认知功能测评;患者在发病前有痴呆史、长期嗜酒和明显智力减退史;既往有脑炎、颅内疾病和颅脑外伤等病史。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患者给予头针疗法,取穴:百会、四神聪、风池(双)、神庭,保持患者取侧卧位,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采用5 cm毫针进行针刺,进针时头皮与针体呈15°,百会、前神聪、神庭穴位进针时针尖向前,左、右神聪及后神聪进针时针尖向百会穴,进针时快速刺入皮下帽状腱膜下层,使头皮与针体平行然后继续捻转进针,当进针深度约为1.67~3.33 cm时再运针,捻转速度为200 r/min,得气之后持续运针保持1 min,留针时间为3~4 h,每天1次,每周治疗5 d,共持续治疗8周。
1.4.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智三针疗法。取穴:本神(双)、神庭穴(双),配穴:气滞血瘀加血海、合谷;心肝火盛加行间、太冲、少府;髓海不足加大椎、绝骨、太溪;痰浊阻窍加人中、丰隆、足三里;脾肾两虚加足三里、肾俞、脾俞;肝肾不足加命门、肾俞、肝俞。操作:采用5 cm不锈钢毫针进行针刺,平刺约为1.67 cm,平补平泻,得气之后留针时间为40 min,1次/d,每周治疗5 d,1个疗程4周,共持续治疗8周。
1.5 观察指标
1.5.1 疗效标准 根据患者MMSE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痊愈:治疗后MMSE评分增加在75%以上;显效:治疗后MMSE评分增加在50%以上;有效:治疗后MMSE评分增加在25%以上;无效:治疗后MMSE评分增加小于25%[5]。
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2 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 于治疗前后采用MMSE量表评价患者认知功能缺损程度及智力状态,该量表包括即刻记忆、地点定向力、时间定向力等7个方面,共30项,每项1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智力越高[6]。
1.5.3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于治疗前后采用MoCA量表评价患者认知功能,该量表总分为30分,认知正常:评分≥26分,当患者受教育年限<12,在测定时评分加1分以校正偏差[7]。
1.5.4 ADL评分 于治疗前后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价ADL,该量表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自理能力越好[8]。
1.5.5 血清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 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5 mL空腹肘静脉血,取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VILIP-1、IGF-1水平。
1.6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 [例(%)]
2.2 两组患者MMSE评分、MoCA评分和ADL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评分、MoCA评分和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评分、MoCA评分和ADL评分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MMSE评分、MoCA评分和ADL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血清VILIP-1、IGF-1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VILIP-1、IGF-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VILIP-1水平显著降低,IGF-1水平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VILIP-1、IGF-1水平比较
3 讨论
据统计大约30%左右脑卒中后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9]。在中医上脑卒中属于“中风”的范畴,血管性认知障碍在中医上无明确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属于“遗忘”“呆痴”“郁证”“呆病”等范畴,其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脏器功能发生失调,神机失养,脑髓受损[10]。针灸用于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取头针治疗该病,选取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侧)、神庭等穴位,针刺四神聪具有补脑宁神、使阳气壮、调节阴阳的功效;百会穴是督脉要穴,为督脉、足厥阴、足三阳等经脉的交会穴,具有填髓充脑、益气升阳、安神益智、熄风开窍的功效;针刺风池穴具有宣畅少阳经气、明目益聪和醒脑开窍的功效;神庭穴是督脉与阳明、足太阳的交会穴,针刺神庭穴具有安神宁志、清利头目的功效[11-12]。智三针是一种取穴法,“靳三针”之一,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侧本神穴为第2、第3针,主治精神障碍、智力低下。靳三针是指每次取穴3处的针刺疗法,发明人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智三针针刺双侧的本神穴和神庭穴等位于头部的3个穴位,与胆经和督脉联系密切。神庭穴是督脉的上行之气聚集的地方;本神穴是诸神之本,为足少阳胆经脉气所发。三穴所在位置与大脑额叶正对,与患者智力联系密切,所以针刺三穴能够调节胆和督脉,改善脏腑虚实状态,可调整五脏六腑经气,有助于快速恢复患者受损大脑功能,从而提高患者认知功能[13-15]。VILIP-1是1个分子量较小的胞质蛋白,在脑部神经细胞中进行表达,VILIP-1能够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相关研究表明VILIP-1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脑部损伤的潜在标志物[15]。IGF-1主要在肝脏中合成,一种多功能细胞增殖调控因子,相关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胶质细胞和神经元能够产生IGF-1,当脑组织受到损伤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巨噬细胞能够分泌IGF-1[16]。
本研究采用智三针联合头针治疗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84.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评分、MoCA评分和ADL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VILIP-1水平显著降低,IGF-1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本研究采用头针治疗具有补脑宁神、壮阳气、调节阴阳的功效,在头针基础上联合智三针,3穴位于大脑额叶表面的头皮层,是情感智力所在,联用智三针和头针能够增强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智三针联合头针治疗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认知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