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急诊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2020-10-24广东省惠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516007刘媚英姚雪仪梁祺
广东省惠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516007)刘媚英 姚雪仪 梁祺
从工作性质来看,护理工作属于高危职业,特别是急诊科风险性高于其他科室。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质量急诊护理措施在护理工作中的实施至关重要。作为医院面向社会大众的第一窗口,急诊科为生命的抢救提供了绿色化通道,风险性大、病情紧急、任务繁重、不可预见等是其区别于其他科室的显著特点,急诊护士风险防范意识水平的高低与患者生命安全息息相关[1]。根据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出患者、护士、科室等都是急诊护理风险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此,我院围绕急诊护理风险制定了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起止时间段为2018年6月~2019年5月,参与试验的急诊科护士共20名,最高年龄40岁,最低年龄21岁,平均年龄(30.5±6.03)岁,实施分级管理。将护士按照6个护理小组进行划分,由组内护师职称以上,护理经验丰富且具有强烈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人员担任每组组长,组内其他护士3~4名。选取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急诊室患者身份识别、仪器设备、急救药品、仪器设备、护理文书各150例,并按照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进行随机分配,将我院所自行设计的120份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发放至患者,医生满意度调查问卷30份。
1.2 方法 系统总结并分析试验研究过程中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与矛盾,如,护理纠纷、不良事件以及护理检查等。并深入日常护理工作对其中潜藏性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深入挖掘,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开展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在确保急诊科室内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同时,提高患者生存几率。
1.3 观察指标 对相关风险防范措施实施前和实施后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的评估和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数据进行分析,以百分比(%)或均值±标准差(±s)表示统计数据,以t检验或者χ2检验为组间差距,以P<0.05记为统计结果具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风险管理前后部分护理指标合格率比较 急诊科室在全面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指标合格率明显提升,详见附表。
2.2 风险管理前后患者、医生满意度评分比较 风险管理前,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8.51±2.41)分,医生满意度评分为(85.32±3.26)分;在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6.34±1.06)分,医生满意度评分为(93.47±1.76)分,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均有所提升。
3 讨论
3.1 急诊护理风险原因
3.1.1 社会因素所致的风险 随着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健康问题逐渐成为民生话题,人们对疾病治疗技术、抢救措施以及治疗效果等的要求越来越高。
3.1.2 医院条件欠缺所致的风险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院平均每年所接收急诊类患者将近3万人次,平均每月人数达2500人次,现急诊部门所配备护士人员大约20人左右,护士除了要负责急诊患者的接诊、分诊、护送以及救治等工作之外,还要负责患者院前的一系列急救工作。由于长时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护士整体工作效率。此外,低水平的医疗条件,尚未配备相应的挂号、收费、取药以及检查科室,并且不具备系统完善的抢救仪器设备。
3.1.3 科室管理因素所致的风险 ①尚未建立起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无章可循。②未能对近期抢救案例进行规范化的记录。③部分护理抢救记录过于片面化,不符合医生实际抢救记录,在发生医疗纠纷事件时,所提供的护理记录不存在法律价值。
3.1.4 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 目前,我院急诊科护士整体趋于年轻化,但从综合素质方面来看,缺乏较强的专业性,特别是对于护理经验不足的年轻护士而言,不细致的病情观察、不熟练的操作技术以及非精准的判断力等,均容易对患者产生严重影响。此外,部分护士缺乏职业素养,未能对患者所提出问题耐心解答,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成为各类护患纠纷事件的主要导火索。
3.1.5 患者因素所致的风险 急诊患者大多患有突发性疾病,被恐惧和急躁心理所占据。不同患者在身体免疫力和健康水平等方面同样存在一定差异,且疾病在实际发生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患者与医务人员所接触时间相对较短,双方的了解程度较低,不同疾病的相同症状和相同疾病的不同症状均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存在影响。护理工作开展的正常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依从性,如果患者存在非规律性生活方式、冒险行为以及消极心态时,均可能增加护理风险[2]。
附表 风险管理前后部分护理指标合格率比较[n(%)]
3.2 急诊护理风险防范对策 综合本次急诊护理风险的研究结果,对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护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健全急诊风险管理机制。①落实组织,明确职责。以护理部门相关领导为核心,进行急诊护理管理风险管理小组的建立,确定护士长为主要责任人,对护理质量进行全过程监督控制,对当前阶段护理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在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对护理安全隐患进行精确定位,并提出一系列防范及应对措施。而对于已发生的护理风险,应当及时的进行申报、规避以及控制,并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确保避免医院在风险成本方面的过多投入。②风险识别和监控制度。对每一个急诊护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思想道德等情况进行随时了解和掌握,并把握患者及其亲属的心理变化规律。③掌握护理人员基本情况。随时了解急诊护理人员的思想道德、业务技术等状况,及时把握患者及其亲属的心理状态。④风险分析申报制度。当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时,当事人需严格遵循相关要求开展申报工作,在护士长的组织下,组内成员顺利开展相应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评价等工作。
(2)加强护士的法制教育,强化法制观念。组织急诊内部护理人员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开展相关法律相关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与护理人员自身相关的法律内容,如《护理管理方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保证护理人员知法、懂法、守法,自觉遵守法律,减少医疗纠纷或者医疗事故的发生几率,避免重大安全医疗事故的发生。此外,向护理人员普及最新的医疗法律法规,对医务人员以及患者自身权利进行有效明确,对自身工作中可能存在的违反法律法规等相关行为,要学会对其进行有效识别,提前预见可能发生的风险,在为相关防范制定提供便利的同时,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抵御。
(3)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加强急救护士技能的培训。一方面,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急救业务水平。组织护士人员对护理相关知识、技术以及理念等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和学习,将“三基”培训方式引入医护部门,通过各种培养性质活动的开展,如,护理查房、晨会提问、定期考试等,从根本上提升护理综合素质水平。除理论知识外,还应进一步增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使其熟练掌握不同疾病类型的护理技术以及操作规范,如吸痰、洗胃、吸氧、人工呼吸以及胸外按压等,并且仔细阅读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以便规范、正确使用心电图机、呼吸机、呼吸球囊及除颤仪等,若要从根本上杜绝医疗活动中各类风险的产生,需确保整体医疗技术和护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严格执行医生下达的医嘱,对于口头医嘱的执行应复述两遍。通常情况下,急诊患者往往伴随十分危急的情况和严重病情,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等是其显著特点,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各项操作规程执行各项技术[3]。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不断扩展知识范围,对各种常见病的抢救流程以及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等进行熟练掌握,并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将患者病情变化情况汇报于医生。
(4)加强护士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一种服务性的工作项目,急救护理在日常工作中面临极高风险,护理人员应时刻保持强烈的责任心,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武装自己,对心理或生理健康进行自我调整,保持高度警觉性,为患者提供专业化、质量化的护理服务,避免发生严重的护理风险。与此同时,在院内积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对护理人员工作作风、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慎独精神等进行培养,树立正确的服务思想——“患者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对护理人员时间观念进行不断强化,要求在5min内对危重患者完成有效接诊,开放绿色通道,使他们在就诊、检查、抢救等环节上前后衔接,转变服务观念,减少因服务欠缺引发的护理纠纷[4]。
(5)增强护患沟通能力,落实告知措施。护士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做好与不同性格、不同层次患者的交流沟通工作,在运用语言进行情感交流的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配合度。尤其是对于患者病情不断变化时,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实际文化层次相结合,以患者易懂的语言,将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意外、处理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说明,使患者提前做好思想方面的准备工作,预见可能发生风险或意外,避免护患之间矛盾和问题的增多。护理人员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经常换位思考,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总之,急救护理工作风险性极高,具有不可避免性特点,急诊患者往往病情较为复杂、病死率高,此外,由于患者及其家属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此类突发性事件,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疾病性质,也是各种医患纠纷事件发生的导火索。因此,为避免各类风险的发生,需对护士风险防范意识进行强化,促使自身能力和责任心的全面提升,在熟练掌握护理技术的基础上结合适宜的心理护理,促使护理安全工作区域规范化和标准化,以从根本上对护理差错、护理风险事件进行有效规避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