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在肝硬化患者临床检验中的价值
2020-10-23卓奕春陈雪丽周子杰
卓奕春,陈雪丽,周子杰
(1.汕头市潮阳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 汕头 515100;2.汕头市中心血站质控科, 广东 汕头 515021;3.汕头市潮阳区人民医院内三科,广东 汕头 515100)
肝硬化属于常见肝脏疾病,呈慢性发展,其发病原因有病毒性肝炎、长期酗酒、营养障碍、代谢障碍等多种原因,在病因的持续作用下导致肝脏组织呈弥漫性损伤和坏死[1]。该疾病通常伴随着严重的肝功能损伤,患者可出现乏力、消化道反应、营养不良、贫血、黄疸等症状。此外血液系统的改变也是该疾病的重要表现,包括纤溶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增加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给患者健康带来严重危害[2]。近年来,有相关研究认为肝硬化与凝血功能具有相关性,凝血指标的检测对于肝硬化病情进展与预后判断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3]。为探寻评估与观察肝硬化病情进展情况的有效方式,本文对血浆D-二聚体检验在肝硬化患者评估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共88例,入院治疗期间均对患者进行D-二聚体检验,且患者的检验结果与其他临床资料完整。纳入标准:①患者均依据肝硬化相关诊断标准结合各项检查确诊病情;②患者均处于失代偿期;③患者近期未采取抗凝药物、止血药物等药物治疗,以免影响凝血功能。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病等可致D-二聚体水平异常的疾病;②存在心、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③合并其他肝脏器质性病变疾病的患者。患者中有男70例,女18例;年龄36~73岁,平均(57.82±2.43)岁;其中有27例为酒精性肝硬化,25例为混合性肝硬化;36例为肝炎肝硬化;其中41例存在腹水,47例无腹水;有35例患者存在门静脉栓,53例患者无门静脉栓;Child-Pugh分级:30例A级,33例B级,25例C级。此研究经医学伦理会审核,患者均为知晓研究并自愿参加。
1.2检验方法:入院治疗期间,患者均获得护肝、补充维生素、降压治疗等常规支持治疗与对症治疗,并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检验D-二聚体时,嘱咐患者空腹12 h,于上午抽取1.8 ml静脉血,置于专用抗凝管中,与0.2 ml枸橼酸钠充分混合后送至检验科。检验需在抽取血液后1 h内完成,以提高检验准确性。将静脉血标本置入离心机中,以3 000 r/min的速度离心20 min,将血浆分离,置于超低温冰箱中保存待检。检验仪器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Dimension Xpand Plus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所用试剂盒为仪器配套试剂,同样购买自西门子公司。由高年资,检验经验丰富的专业检验人员进行D-二聚体检验,严格依据试剂盒与分析仪的说明书进行检验操作。
1.3观察指标:观察处于不同分级阶段肝硬化患者的D-二聚体检验结果;观察治疗前与治疗3月后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变化;观察有无腹水的患者以及有无门静脉栓形成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变化。
2 结果
2.1肝硬化不同分级的D-二聚体水平:88例肝硬化患者均检测到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异常升高,其平均水平约为(3.11±0.39)mg/L,其中A级肝硬化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最低为(2.14±0.31)mg/L,与B级、C级的(3.21±0.37)mg/L比较,呈递增趋势,经统计学分析,B级、C级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A级(t=5.62、8.51),C级患者也显著高于B级患者(t=3.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情况下肝硬化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在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比较中,合并腹水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无腹水患者;治疗前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治疗后;合并门静脉栓的患者高于无门静脉栓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情况下肝硬化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约19%~95%的肝硬化患者可发生纤溶亢进与凝血异常[4]。而D-二聚体是在纤溶作用下,由交联纤维蛋白降解而成,是纤溶与凝血功能异常的敏感指标。肝脏参与着人体的新陈代谢,是合成纤溶与凝血因子的主要脏器,同时也是相关抑制物质的主要合成场所,对于机体凝血与纤溶作用的影响巨大。常规状态下,该物质在人体血液中含量极低,但患者发生肝硬化后,肝脏组织发生坏死,肝功能紊乱,肝脏对于t-PA的清除能力下降,进而导致凝血功能激活与纤溶功能亢进,引起血浆D-二聚体水平异常[5]。
由于D-二聚体与血液系统功能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临床常通过检验该物质水平诊断肺栓塞、冠心病、心肌梗死等血栓性疾病[6]。随着医疗研究地不断深入,有相关研究报道发现D-二聚体对肝脏疾病引起的血液系统异常也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可对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等进行评估,尤其在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期肝功能损伤的判断中具有优势[7]。本文对88例肝硬化患者的D-二聚体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在Child-Pugh分级中,A级、B级、C级之间呈递增趋势,且互相之间具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D-二聚体可作为肝硬化病情评估与分级的敏感指标,与国内相关研究基本一致[8]。D-二聚体水平越高,则说明患者的血液系统变化越大,凝血与纤溶功能越活跃,可作为判断纤溶亢进和血液高凝的标志性指标。
D-二聚体对肝脏损害程度较为敏感,其在血浆中的含量也随着患者的病情改善而减少,可作为疗效评估指标。本文结果中显示,治疗前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后,可见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肝功能有所恢复,D-二聚体含量随之降低。此外,D-二聚体也可作为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评估与观察指标,本文结果中,合并腹水或门静脉栓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高于无腹水或门静脉栓的患者,可见该指标可反映患者的腹水、门静脉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该指标在血浆中含量下降,则说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治疗有效,若含量升高,则需加强病情观察与预防。随着肝硬化病情的发展,肝组织损伤面积加大,各类并发症出现,腹水与门静脉栓是是其中较为常见的类型。腹水对于纤溶亢进具有促进作用,可与血浆之间存在纤溶蛋白互换,腹水进入血液中,加重了异常纤溶的发生,且腹水可导致肠道菌群移位,加重患者病情,进一步导致D-二聚体的异常升高[8]。而门静脉栓与门静脉高压可引起患者的消化道出血,是导致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凝血功能与抗凝功能紊乱情况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D-二聚体含量提升,发生血栓的可能性也随之大幅增加。由此可见,在肝硬化治疗时,需注意关注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变化,出现异常升高时应警惕门静脉栓、腹水以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积极采取预防与处理措施,降低治疗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 D-二聚体的检验结果与肝硬化病情变化具有相关性,通过检验该指标水平变化,可对患者病情进展、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等进行评估与判断,对治疗工作与预后效果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