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椎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后5年再手术率及原因

2020-10-23甘琨生王现海李小斐姬洪全

颈腰痛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节段椎间盘腰椎间盘

甘琨生,王现海,李小斐,姬洪全

(1.北京市昌平区医院骨科,北京 102200;2.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北京 100191)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对于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或加重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1-2]。显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减压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是治疗LDH的经典微创术式,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3]。研究显示,多数LDH患者经过手术可获得满意疗效,但少数患者术后症状无改善或症状缓解后再复发,需要再次手术[4]。本研究目的是调查LDH患者行MED术后5年内复发率及复发原因,旨在通过对数据分析为MED术后管理提供数据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接受MED治疗的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②CT及MRI检查诊断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包括中央型、旁中央型、后外侧型,行腰椎前屈位和后伸位X线片未发现节段性腰椎不稳;③经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症状无明显缓解、无缓解或有加重;④患者在本院接受MED治疗,随访时间≥5年;⑤患者病历资料完整,可供分析。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及凝血机制障碍者;②术前合并椎间盘炎、脊柱结核、脊柱肿瘤、压缩性骨折等疾病者;③既往有腰椎手术史、椎间盘手术史或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广泛腰椎管狭窄者;④合并马尾综合征、腰椎不稳、后纵韧带骨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等疾病者;⑤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者;⑥患者病历资料缺乏,不能完成统计分析者。共纳入患者481例,其中男253例,女228例;年龄28~71岁,平均年龄(40.83±11.47)岁;体质量指数:<24 kg/m2者324例,≥24 kg/m2者157例;手术节段L2-314例,L3-444例,L4-5175例,L5-S1248例;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5]:1级102例,2级214例,3级165例。

1.2 术前准备

术前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对患者进行详细查体,完善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腰椎CT和MRI检查,完善内科检查,对合并内科疾病患者邀请相关科室专家会诊,术前血压调控于160/100 mmHg以下,血糖调控于7.8 mmol/L以下,术前禁食12 h,禁水4 h。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手术治疗,均在全身麻醉+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手术治疗,以L5-S1部位手术为例,取屈膝屈髋位,导针定位穿刺于L5椎间隙棘突患侧,以导针穿刺点为中心取纵行切口约18 mm,建立工作通道,安装内窥镜,调整显示器,分离L5椎板下缘及黄韧带,咬除部分椎板及部分黄韧带,暴露S1神经根,牵开和保护S1神经根,切除暴露的髓核组织,确认清除干净后,采用生理盐水冲洗,生物蛋白膜覆盖硬脊膜,退出工作通道,放置橡皮条引流24 h,缝合腰背筋膜和皮肤,无菌敷料覆盖,术毕。

1.4 术后处理及再手术指征

患者术后给予抗生素48~72 h预防感染,术后1 d开始直腿抬高锻炼,1周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术后1、2、3、6个月随访并拍摄腰椎正侧位片,以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患者再手术指征[6]:有严重腰腿痛、经6~8周正规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有明显根性压迫体征和相应影像学证据。

1.5 再手术疗效评定

再手术疗效采用JOA评分[7]评定,好转率=(术后JOA评分-术前)/(29-术前)×100%,≥75%为优,<75%但≥50%为良,<50%但≥25%为可,<25%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再手术率及发生时间

481例患者术前VAS和ODI分别为(6.37±1.23)分和(38.63±9.68)%,术后VAS和ODI分别为(1.83±0.64)分和(12.23±5.46)%,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内再手术67例,再手术率13.93%;其中1年内再手术14例(20.90%),1~2年为11例(16.42%),2~3年12例(17.91%),3~4年16例(23.88%),4~5年14例(20.90%)。67例患者在本院完成再手术46例(68.66%),外院完成再手术21例(31.34%)。

2.2 再手术时症状、体征及病因

67例患者再手术前主要症状:腰痛11例(16.42%),腰痛伴下肢痛或麻木42例(62.87%),腰痛合并括约肌功能障碍5例(7.46%),单纯腿痛或麻木9例(13.43%)。再手术前体征:下肢感觉减退或消失60例(89.55%),腱反射减弱或消失41例(61.19%),下肢肌力减退52例(77.61%),腰部压痛伴叩击痛44例(65.67%),直腿抬高阳性39例(58.21%)。再手术原因:诊断及定位错误3例(4.48%),术后椎间盘炎3例(4.48%),腰椎间盘突出复发30例(44.77%,包括原手术节段椎间盘突出12例和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18例),腰椎节段不稳8例(11.94%),继发性腰椎管狭窄23例(34.33%)。

2.3 再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

67例患者再手术方式见表1。术后随访5~34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按JOA评分疗效标准:优58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94.03%。

表1 67例患者再手术方式

3 讨论

因为样本、随访时间和方法不同,不同研究间的LDH再手术率也有所差异。Aihara等[8]采用MED对伴有退行性腰椎滑脱的LDH患者研究显示,术后5年内再手术率为12%。Lang等[9]研究显示,MED术后1年内再手术率为1.6%~10.8%,3年内手术率为6.5%~41.3%,5年内为3.6%~34%,10年内为44.%~33.8%。Støttrup等[10]研究显示LDH患者首次开放性手术减压后5年内再手术率为7.4%,5年内再手术发生率呈均匀分布。本研究结果显示,5年内患者再手术率为13.93%,与Aihara等[8]的MED研究基本一致,提示MED术后5年内存在一定的再手术率,应引起临床重视。

本研究结果显示,导致MED术后手术的前2位原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继发性腰椎管狭窄。文献报道,LDH术后原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率约为2%~15%,是各种方式手术后的失败的主要原因[11]。初次手术对椎间隙内脱落、变性髓核组织切除不够,是导致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12]。有文献认为,复发应该定义为原手术节段椎间盘再突出;而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术后复发应包括原手术节段和邻近手术节段的椎间盘突出[13],本研究参考后一种意见,将原手术节段及邻近手术节段的椎间盘突出定义为术后复发。本研究进一步分析显示,12例原节段突出患者,8例因为髓核组织切除不够,4例患者存在椎间盘纤维环切口过大,结果提示,对LDH患者初次手术时,应尽可能切除髓核组织,以减少同节段的复发;18例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者,考虑可能椎间盘切除或术后退变等因素有关。其中有6例患者初次手术存在多个椎间盘突出,仅某一节段表现严重,其余节段症状较轻,4例患者术后1年内出现相邻节段突出,2例1~2年出现相邻节段突出。结果提示,对于存在多节段退变而单一节段症状严重的患者,应在初次手术后重视加强随访,通过非手术干预方案,延缓邻近椎间盘突出时间,减少患者短期内再手术率。

研究显示,腰椎间盘切除后随着时间-载荷量增加,可造成椎间高度丢失、剩余髓核突出、前后纵韧带松弛、腰椎不稳等,导致椎管及神经根管容积减少,继发腰椎管狭窄[14]。本研究中有23例患者出现术后继发性椎管狭窄,22例经全椎板切除减压,椎管扩大,术后恢复良好;1例患者严重椎管狭窄,经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恢复良好。有研究认为,预防性神经根通道扩大有助于减少术后椎管狭窄[15],值得借鉴。本研究中有3例患者因为神经定位体征不十分明确,导致术前诊断错误,术后恢复不佳。患者术后3个月内重新明确诊断后经再次髓核摘除,术后恢复良好。术后腰椎不稳是后路开放性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本研究中有8例患者经MED治疗后观察到腰椎不稳定,其中5例患者腰部长时间过度负重、腰背肌锻炼不够,3例患者出现急性扭伤,经减压植骨内固定后恢复良好。术后椎间盘炎多为术后腰腿痛缓解后短期内出现剧烈的痉挛性疼痛,本研究有3例出现术后椎间盘炎,经正规非手术治疗2周后症状未减轻,实验室指标持续升高,给予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本研究认为,加强围术期管理、术中严格无菌操作、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椎间隙和手术创腔等措施,可能是减轻术后炎性反应及感染的有效措施。随着CT、MRI等检查的普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准确率大幅提升,但若因为影像学资料而忽略症状体征,对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和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易出现误诊,脊柱和神经根变异也给术前诊断和术中定位带来一定困难[16]。本研究3例诊断错误的患者中,1例L4-5术中定位错误,椎间盘未能切除,2例L5-S1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误诊为后外侧型,3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无改善,短期内需要再次手术。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LDH患者MED术后5年内再手术率为13.93%,导致再手术的前两位原因为椎间盘突出复发和继发性腰椎管狭窄,多数患者再手术后恢复良好,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治疗措施。

猜你喜欢

节段椎间盘腰椎间盘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MRI“HIZ”征结合CT 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并发症分析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推拿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6例
桥梁预制节段拼装施工技术发展概述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