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课程特点分析
2020-10-22石刚
摘要:由于《高分子化学》课程内容抽象,概念复杂,学生很容易混淆,所以在《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中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了《高分子化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的优化策略,以期为《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背景;高分子化学;课程特点
高分子化学是大学高分子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也是大学多数化工、材料等专业的选修课,其主要讲述自由基聚合及离子聚合等的反应机理、热力学与动力学、分子量及分布等内容。下面,先对其课程特点进行分析。
《高分子化学》课程特点
第一,内容抽象,具有较强的概念性。高分子化学的内容很抽象,离子聚合、自由基聚合的反应机理等是人的肉眼无法看到的,并且机理是基于很多假设与模型提出的,公式的推导也是相同情况。例如,在自由基聚合动力学的研究中,在研究初期就需要提出三个假设、四个条件;并且高分子化学包含很多方程与公式。而在当前的《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侧重于传授学生知识与训练学生的推导能力,而没有过多地结合工业中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概念复杂,容易混淆。高分子化学中有着大量的易混淆概念,例如,高分子结构单元、重复单元等;数均分子量、粘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等的定义与区分,大学生在初次接触这些概念内容时,很容易把概念内容搞混淆。
《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优化
引入领域热点,拓展学生视野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熟悉本领域的8位诺贝尔化学家,了解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史。如首位引入高分子概念的德国化学家施陶丁格、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齐格勒与纳塔;在高分子物理性质及结构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FLORY等。其次,当前高分子研究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等多个领域,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近年来高分子领域取得的新技术与新方法适时介绍给学生,例如,由碳原子层构成的石墨烯,是当前世界上最薄、最坚硬的新材料。教师可以通过以上方式引入领域热点,以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
理论联系实践,凸显工科特色 具体的实验课程要在常规理论验证与基本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增加短小精焊、趣味性强并且易操作的实验,同时结合工业生产实际情况,设计综合实验。综合实验可以模拟生产高分子材料的过程,让学生在物性表征、高分子合成及材料加工等诸环节亲自操作,体验并深入理解高分子化学知识。实验设计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验的设计、实施、观察及总结的全过程都独立完成,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化工厂联合,开展现场教学,使学生对高分子化學有直观的认识,体会聚合反应工程的实用性与复杂性。这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做到了学以致用,并且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或从事科研工作后可以快速上手。
互动教学,加强引导 在《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师生互动教学,以问题的产生与提出开始,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主动探索、求知与创新。每节课教师还可以留部分时间用于课堂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这样既能启发与诱导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为使学生学透、学深,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可以根据每一章的教学重点,结合科研与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在课堂讨论环节,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予以总结。
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高分子化学》课程进行过程中,学生对于基础理论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可以将他们安排到各个科研课题组,参与科研项目,或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由教师指导参与科研工作,由学生自主查阅文献,并进行实验设计,完成实验,最后撰写科研论文。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高分子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此外,各高校还可以结合学生综合素质与优秀生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培养方案,把基础好、具备科研精神的学生选拔进科研小组,从教学难点、疑点问题出发,指导其进行实验操作,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培养一批优秀的工科学生。
结束语
《高分子化学》是一门不容易掌握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其科研潜能,使《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日臻完善与成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系2016年江南大学卓越课程建设项目《高分子化学》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志敏,吕东灿,姜广策,等.农业院校化学专业高分子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28).
[2]石刚,李赢,倪才华.浅谈思维导图(Wind Map)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的使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8).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