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对脊髓型颈椎病行ACDF手术疗效的影响

2020-10-22席俊伟

颈腰痛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状位曲度颈椎

席俊伟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骨一科,河南驻马店 463000)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临床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疾病,保守治疗一般效果较差,手术为首选的治疗方案。其中,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是治疗CSM的“金标准”,可有效切除突出椎间盘及骨赘,减压充分,对颈椎生理曲度和颈椎矢状位序列的矫正效果较好[1]。但研究表明,ACDF手术对患者的脊柱矢状位参数可产生影响,如导致T1倾斜角(T1slope,T1S)、C2-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颈椎前凸角等参数的明显变化[2-3]。但目前,关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对CSM患者行ACDF手术疗效的影响,尚缺乏系统性分析报告。为此,本研究对2015年7月-2018年7月行ACDF手术的86例CSM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及1年随访结果分析,以探讨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ACDF手术疗效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患者均满足以下纳入条件:(1)有颈肩部疼痛、僵硬,四肢麻木无力,踩棉花感等表现,结合X线、CT/磁共振等检查,确诊为CSM;(2)经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3)接受ACDF手术,术后随访不少于1年;(4)术前和术后的影像学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其他类型颈椎疾病;(2)非ACDF手术患者;(3)伴脊柱严重骨质疏松症、有颈部外伤或手术史;(4)临床资料缺失,术后失访或随访时间<1年。

86例中,男49例,女37例;年龄36~71岁,平均51.7岁;其中单节段融合15例,两节段23例,三节段33例,四节段15例。术前经X线检查,椎间隙狭窄86例,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67例,颈椎曲度消失或反曲59例,颈椎节段性不稳18例;经CT和MRI检查,均有脊髓受压、椎间盘变性和突出表现,其中脊髓信号异常29例,后纵韧带骨化23例,黄韧带肥厚26例。

1.2 手术方法

86例均为同一组医师开展ACDF手术。全麻,患者仰卧位,在肩背部垫枕保持颈部后伸位。术区消毒铺巾后,自颈前右侧作横切口,逐层分离软组织,与内脏鞘与血管鞘之间进入并暴露椎体前缘,分离颈前肌与椎前筋膜,在C臂机透视定位下再次确认拟手术间隙,将病变间隙撑开,切除椎间盘组织,潜行减压后,将型号合适的Cage填充自体骨并置入椎间隙,选用长度合适的钛板于椎体前缘进行固定。再次透视确认钛板螺钉和Cage位置满意后,止血、留置负压引流管,缝合切口。

1.3 研究指标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6、12个月开展门诊随访,统计以下指标数据:(1)手术疗效: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颈椎功能受限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并采用JOA评分评价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2)颈椎矢状位参数: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T1S、C2-7颈椎前凸角(C2-C7的Cobb角)、C2-7SVA数值。

T1S测量方法:T1上终板与水平线的夹角;C2-7Cobb角:为C2上终板和C7下终板切线之垂线的夹角;C2-7SVA值:为C7上终板后角到C2椎体中心的铅垂线的水平距离。具体参照刘涛等[4]的测量方法,见图1所示。

图1 各项颈椎矢状位参数的测量图示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57-172 min,平均109.3 min;双节段为术中失血量为51-192 mL,平均83.6 mL。所有患者术后均门诊随访满12个月。

2.1 手术疗效

见表1: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NDI指数显著低于术前,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86例CSM患者行ACDF手术疗效分析

2.2 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

见表2:患者术后12个月的T1S、C2-7Cobb角和C2-7SVA值的平均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加,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86例CSM患者行ACDF手术前后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

2.3 不同矢状位参数亚组术后的疗效改善情况

以T1S、C2-7Cobb角和C2-7SVA值术后的改变值为≥0(增加)与<0(减少)为界限,将86例患者分为3个亚组(T1S:≥0° 71例,<0° 15例;C2-7Cobb角:≥0° 69例,<0° 17例;C2-7SVA:≥0 mm 73例,<0 mm 13例),而后比较各亚组患者术后JOA评分、VAS评分和NDI指数的变化,见图2-4所示:T1S亚组中,组内VAS、JOA和NDI值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2-7Cobb角亚组中,VAS、JOA和NDI值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2-7SVA亚组中,仅JOA评分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C2-7Cobb角变化与ACDF手术后VAS、JOA和NDI指数的改善程度有相关性;而C2-7SVA变化则与术后JOA评分的改善程度有相关性。

图2 不同T1S变化组患者ACDF手术后的疗效指标变化情况(三项差异均为P>0.05)

图3 不同C2-7 Cobb角变化组患者ACDF手术后的疗效指标变化情况(三项差异均为P<0.05)

图4 不同C2-7 SVA值变化组患者ACDF手术后的疗效指标变化情况(仅JOA评分变化差异为P<0.05)

2.4 颈椎矢状位参数与ACDF疗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经表3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知,C2-7Cobb角变化值与术后JOA变化值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术后NDI指数变化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即术后C2-7Cobb角改善越显著,则JOA评分越高、NDI指数越低。

表3 颈椎矢状位参数与ACDF术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r值)

3 讨论

ACDF手术是治疗颈椎病的经典手术,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可避免对颈椎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的破坏,通过术中撑开椎间隙、植入椎间融合器,可良好地重建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其矢状位平衡,改善颈椎的功能障碍和脊髓神经功能。多数文献表明,ACDF手术在避免颈椎曲度变直、纠正颈椎矢状位平衡方面有良好的表现。刘涛等[5]研究认为,单节段ACDF手术对脊柱矢状位参数并无明显影响;但手术节段≥2个时,患者的C2-7Cobb角、SVA和T1S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缪健荣等[6]观察了Cage和ROI-C融合器治疗单节段颈椎病对术后矢状位参数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组C2-7Cobb角、T1S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本研究中,表2数据与上述结论相似,患者术后的3项矢状位参数均得到显著改善。

但目前,相关研究多为ACDF/ACCF或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影响,而关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手术疗效的相关性分析较为少见。本研究表明,C2-7Cobb角变化值与术后JOA变化值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术后NDI指数变化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国内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刘湘等[7]比较了手术组、保守治疗组颈椎病患者及正常人群的颈椎曲度(C2-7Cobb角),手术组的异常率达到62.5%,保守组为46.9%,正常组为34.4%;此外,手术组的C2-7Cobb角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认为恢复颈椎曲度对改善患者病情有重要意义。谭俊铭等[8]对自体骨(A组)、自体骨+交锁钢板内固定(B组)、Syncage-C(C组)等三种不同植入物行ACDF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A组的Cobb角丢失情况显著大于B、C组,其优良率也显著低于B、C组(P<0.05),认为维持良好的颈椎生理曲度有助于保障手术疗效。结合本研究结果和上述文献观点,笔者认为,术后C2-7Cobb角变化与ACDF的临床疗效有密切相关性,临床应加以重视。

本研究的缺陷在于:(1)属于回顾性分析,病例筛选不具备前瞻性优势。(2)术后仅选择随访12个月的疗效结果,因此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远期疗效的相关性尚有待进一步观察。(3)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颈椎解剖和生物力学的研究,以及影像学手段的不断发展,CSM的致病原因也逐渐引起重视,诸如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椎体后缘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等。在本文的86例中均有颈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等表现,此外有脊髓信号异常29例,后纵韧带骨化23例,黄韧带肥厚26例。而存在上述不同病理表现的CSM患者,其颈椎矢状位参数也不尽一致,可能会对总体研究的数据分析造成一定混杂影响。

猜你喜欢

状位曲度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手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善情况分析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正常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
快速阅读理解专练
颈椎不宜太直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