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020-10-22邱花
邱 花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89)
引 言
石墨烯的物理空间构造是以碳原子为基础介质的多边形发散状结构,其特殊的空间结构使石墨烯具有多种特别属性,在复合材料功能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因此,石墨烯的应用研究还需要更深入探索[1]。本文立足石墨烯市场应用,针对石墨烯对聚酯丙基复合材料制备、复合材料导电性能和电容材料性质改进做了研究。石墨烯/聚酯丙基薄膜(T/HC)性能改良和应用探索是将高性能的石墨烯和聚酯丙酸,通过混合溶液在200℃的高温环境进行环化反应来制备T/HC 薄膜[2~3]。高温活化的石墨烯去掉了石墨烯自由的官能团,提高了石墨烯的活化性能,实现了使用较少的用量达到更高的力学和导电性能[4~5]。实验结果表明,石墨烯添加量对复合材料的各项性能均有促进作用,石墨烯- 聚酯丙基复合材料薄膜(T/HC)的力学性能、疏水性和热稳定性均得到了显著增加,通过添加石墨烯使复合材料在各种复杂环境中可以正常使用,为复合材料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1 石墨烯简介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由碳原子紧密拓扑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二维碳纳米材料,每一个C 原子以sp2杂化轨道排列,同时与相邻的3 个C 原子形成三角键,每一个键长0.142nm,键角为60°[6]。石墨烯被研究界公认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因为其结构的稳定性,导致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优异的热传导性能,高透光性,其独特的结构还使其具有优异的电子传导能力等一系列优异的特性,使得石墨烯在电子器件、透明导电电极、复合材料以及能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7]。根据石墨烯的优异特性,其制备方法可分为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自上而下方法其本质是从块体鳞片石墨剥离到单层或少层的石墨烯,主要包括机械剥离法、化学氧化还原法、插层剥离法以及电弧法等;自下而上方法其本质是从小分子碳源组装成石墨烯,主要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碳化硅外延法以及有机合成法等。
2 石墨烯-聚酯丙基薄膜的制备
石墨烯- 聚酯丙基复合材料薄膜(T/HC)是用高密度石墨烯和聚酯丙基的混合溶液,通过离心设备分散为质量均匀的目标溶液,再经过200℃高温氢键活化制得的。经过精准电子扫描仪,可以准确观测HC 薄膜中石墨烯含量的分布状况,并且通过傅里叶红外衍射仪(G-2213)、精密压力计重器(RRV3)、温控热水器(RTVI-S-3)、超声波传感器(SF2322MV)、水循环压力泵(EDF-B(III))、电化学发生器(TGR22F),光谱衍射仪(ED6H)等方法分别测得不同含量石墨烯的薄膜导电、疏水和力学等性能[8]。因石墨烯具有优良的导电、疏水、承压等特性,因此所制得的石墨烯/聚酯丙基复合材料薄膜(T/HC)相应的力学、水溶和导电的性能也随之提升,但添加的石墨烯材料如果过量,会在混合溶液中产生凝聚现象,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提升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石墨烯/聚酯丙基复合材料薄膜(T/HC)中石墨烯的添加量需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石墨烯复合材料实验所需的仪器见表1。
表1 石墨烯复合材料实验仪器设备Table 1 Graphene composite experimental equipment
2.2 实验过程
石墨烯- 聚酯丙基复合材料薄膜(T/HC)的制备需要高密度的石墨烯原材料、聚酯丙基混合溶液、石英粉以及复合材料的凝聚剂等材料,所有材料需保持原始特性,没有经过任何物理处理和化学反应[9~10]。复合材料制备和分析仪器有超声波传感器、水循环压力泵、精密压力计量器、真空密闭箱、温控热水器、光谱衍射仪、电子扫描显微镜、精准天平、傅里叶红外衍射仪、电化学发生器等。实验首先采用混合溶液制得目标分散液,再经过高温200℃制得石墨烯/聚酯丙基复合材料薄膜,其复合材料薄膜制备流程如下所示。
(1)使用精准天平称取一定高质量的石墨烯与二异氰酸萘酯(NDI)溶液进行超声混合24h,同时以3000r/min 在电化学发生器中充分混合2h,制备目标分散液。
(2)按照实验比例,将不同密度的甲基丙烯酸(MAA)溶液、聚丙烯酸(PAA)溶液和聚芳酰胺(PAR)溶液进行混合,同时放置于化学发生器进行充分反应,在恒温环境中静置3d,制备实验所需的分散液。
(3)使用自动上料机将200μm 厚的甲基丙烯酸丁酯(BLE)分散液均匀涂抹在表面剖光的大理石材面上,保持室温和干燥的环境静置8h,最后在高温200℃中进行氢键活化反应,得到不同石墨烯含量的聚酯丙基薄膜,实验过程的温度和时间需要精准控制,高温活化的复合材料薄膜制备的温度和时间参数见表2。
表2 高温活化复合材料薄膜的温度和时间参数Table 2 Temperature and time parameters of high temperature activated composite film
实验结果得到了甲基丙烯酸(MAA)溶液、聚丙烯酸(PAA)溶液和聚芳酰胺(PAR)溶液,在高温环境中制备的石墨烯/聚酯丙基复合材料薄膜(T/HC)的疏水、导电、力学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且添加不同含量的石墨烯也伴随有不同的变化趋势。
3 性能分析
3.1 力学性能
石墨烯- 聚酯丙基复合材料薄膜(T/HC)的承压能力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而变化,由图1 可以看出,聚酯丙基薄膜在没有添加石墨烯时,其自身存在承压能力,该性能称为材料自身的固有属性。将石墨烯按照一定比例添加到聚酯丙基中,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石墨烯-聚酯丙基复合材料薄膜T/HC 的承压能力也随之增加,且不同浓度的石墨烯含量对复合材料承压能力影响也不尽相同,浓度越大,T/HC 承压能力越大。
如图1 所示,设置等梯度浓度20%、40%、60%的石墨烯添加剂,石墨烯- 聚酯丙基复合材料薄膜(T/HC)的承压能力随着添加量增加而增强,且承压能力 Q(60%)>Q(40%)>Q(20%),当石墨烯添加量大于20%时,复合材料的承压能力增速放缓,但没有被抑制,当石墨烯添加量达到92%时,复合材料的承压能力达到了峰值,不再增加。复合材料薄膜拉伸强度增强,伴随着其材料自身的物理力学性能也随之加强,在材料受到外界的拉伸作用时,石墨烯的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出现整体平移的现象,为降低外界压力起到缓解作用,因此,石墨烯有助于增强材料的弹性模量,减少材料的弯曲变形,为提高材料优质特性起到关键作用。如果石墨烯的含量较大时,则材料力学性能会出现分散性,同时对材料的其他特征有制约影响,使复合材料出现团聚现象,降低了材料固有的力学特性,因此,石墨烯的添加量需控制在一定范围。
图1 石墨烯添加量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变化特征Fig.1 The variation of graphene addi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mposites
3.2 疏水性
疏水性是石墨烯- 聚酯丙基复合材料薄膜(T/HC)的重要特性。石墨烯的添加量对材料的疏水性有着绝对影响,随着石墨烯含量增加,其复合材料的疏水性也随着降低,说明石墨烯/聚酯丙基复合材料薄膜(T/HC)长时间在水中浸泡后,在干燥环境中可以快速风干。由图2 可以看出,当石墨烯的添加量为0.5%,复合材料的疏水性最高,以等差浓度的添加量进行增长,其疏水性逐渐降低,当石墨烯的添加量达到3%时,石墨烯- 聚酯丙基复合材料薄膜(T/HC)的疏水性为最低值,此时复合材料的风干性能最好。
图2 石墨烯添加量与复合材料疏水性变化特性Fig.2 The amount of graphene added and the hydrophobicity of composites
3.3 热稳定性
石墨烯对材料的热稳定性有着一定影响。如图3 所示,随着石墨烯添加量的增大,石墨烯- 聚酯丙基复合材料薄膜(T/HC)热稳定性也随着增加,在复合材料中设置等梯度浓度20%、40%、60%的石墨烯添加剂,从图中可以看出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T(60%)>T(40%)>T(20%),由于材料存在的固有属性,当不添加石墨烯时,材料自身也有热稳定性,当石墨烯的添加量大于20%时,材料热稳定性的增速逐渐降低,当石墨烯的添加量为96%时,复合材料的热稳定达到了最大值,意味着此含量的材料可以承受更高的温度;材料的热稳定性有助于其保存于特殊环境中,当实验温度增加,由于复合材料中添加有石墨烯,石墨烯- 聚酯丙基复合材料薄膜(T/HC)可以在较高的温度中正常使用。石墨烯不同浓度对材料热稳定性影响也不尽相同,浓度越大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越好。
图3 石墨烯添加量与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变化特性Fig.3 The amount of graphene added and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composites
4 结 论
本文根据石墨烯的物理空间构造和优异特性,运用化学气相沉积法、碳化硅外延法以及有机合成法,经过离心设备分散为质量均匀的目标溶液,再使材料高温氢键活化,制备了石墨烯- 聚酯丙基复合材料薄膜(T/HC),同时分别采用超声波传感器、水循环压力泵、精密压力计等实验设备,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疏水性和热稳定性,发现石墨烯有助于增强材料的弹性模量和疏水性,减少材料的弯曲变形,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对新型复合材料研究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