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蛤蚧汤加减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气虚痰饮证58例观察
2020-10-22
嘉兴市妇幼保健院 浙江 嘉兴 314000
笔者观察分析了人参蛤蚧汤加减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气虚痰饮证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116例均来自我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收治的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气虚痰饮证患儿,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联合组58例中男32例,女26例;平均年龄20.25±3.15月;平均病程3.06±0.75天。对照组58例中男27例,女31例;平均年龄20.19±3.03月;平均病程3.11±0.81天。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均衡(P>0.05)。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抗生素、退热、解痉平喘、化痰止咳等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每晚临睡前服用孟鲁司特钠(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3330),每次1片。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人参蛤蚧汤加减,基本方药物组成如下:蛤蚧(去头足)1对,人参、陈皮、麻黄、甘草各3g,黄芪5g,桑白皮、浙贝母、茯苓各15g,姜半夏、知母、红枣各10g;随症加味:咳嗽严重加紫菀、款冬花各10g;痰液黏稠加鱼腥草、金荞麦各10g;大便干结者加大黄6g,川厚朴10g。每日水煎服1剂,早晚各1次。两组治疗时间为2周。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痊愈为治疗5天内症状完全消失;显效为治疗7天内症状完全消失;有效为治疗2周后症状明显好转;无效为治疗14天后症状无改善。
3.2 患儿临床疗效比较:联合组、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55%、82.76%,联合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3 两组炎症因子血清白三烯 E4(LTE4)、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白细胞介素(IL)-4、Ⅱ型干扰素(IFN-γ)水平变化情况:经过治疗后,两组血清LTE4、ECP、IL-4、IFN-γ 水平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儿上述血清学指标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s,n=58)
表2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s,n=58)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IFN-γ(ng/L)148.36±16.57 104.19±11.87▲△188.49±15.31 121.71±14.25▲组别联合组对照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LTE4(pg/L)116.94±12.82 41.57± 5.35▲△117.18±13.76 60.32± 7.42▲ECP(μg/L)22.33±3.53 9.34±1.82▲△21.87±3.67 12.54±2.25▲IL-4(ng/L)78.26±8.37 46.11±6.57▲△77.49±8.31 54.61±7.25▲
3.4 两组复发率比较:对患儿随访6个月,联合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5.17%;对照组复发10例,复发率为17.24%。两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体会
喘息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学“喘证”“咳嗽”等范畴,主要病机是小儿肺脏娇嫩、脾虚气弱、肾精亏虚,外邪易侵,寒气犯肺,从而发为咳嗽、气急喘息;病久不愈,食欲不振,引起气血虚弱,更易受外邪入侵,从而导致病情反复。因此,治疗应采用益气健脾、宣肺平喘的原则。人参蛤蚧汤加减方起到补肺益肾、纳气平喘的作用。其中蛤蚧补肺气、助肾阳,定喘止咳;麻黄散邪去邪、宣肺平喘;杏仁、桑白皮止咳平喘;人参、黄芪补元气、健脾肺;红枣、茯苓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陈皮、姜半夏健脾理气,燥湿和中;知母清热泻火、生津去燥;生姜、浙贝母温肺祛痰;甘草化痰止咳,调和诸药。本研究在人参蛤蚧汤加减方的基础上,结合患儿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味,效果更佳。本研究中,联合组患儿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治疗总有效率提高;提示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应用人参蛤蚧汤加减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后,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治疗效果较高,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