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西地区中职学生药物成瘾与父母冲突的关系: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2020-10-22张静位焕弟黄丹媚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毒品学业效能

张静,位焕弟,黄丹媚

(1.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湛江 524084;2.曲阜师范大学,日照 276825)

药物成瘾是指个体反复使用烟草、酒精、成瘾性药品和毒品等精神活性物质,并造成了躯体和心理的强烈需求与耐受性。具体包括酒精、香烟、镇定催眠类药物、复方止咳药水、海洛因、大麻、摇头丸、吗啡、K 粉、冰毒和可卡因等[1]。2018 年,我国12~18 岁的青少年吸烟率达8.9%,饮酒率更高达20.6%。《2018 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当前,全球毒品制造、贩运、滥用问题更加突出,国际毒品形势更加错综复杂[2]。2018年起,加拿大、美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大麻“合法化”,加剧了大麻在全球的蔓延,增大了全球毒品治理的复杂程度[3]。截至2018 年年底,我国现有吸毒人员240.4万名,其中,18~35 岁人员125 万名,占52%。18 岁以下人员1 万名,占0.4%。更让人担忧的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毒品成瘾问题日益严峻,呈现出成瘾率逐年升高,初次接触毒品年龄逐年降低的趋势[4]。

父母冲突指对于子女而言,父母之间由于观点不合、性格差异等原因而产生的争吵、敌对甚至身体攻击等行为[5]。当父母总是用激烈的争吵或者暴力等的方式来解决家庭争端时,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已经严重伤害到子女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与同龄人相比,长期置身于父母冲突的青少年攻击性更强、焦虑和抑郁的分值更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问题更突出[6]。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能否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和自信度的评价,包括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方面。其中,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能否实现学业目标、取得较佳成绩的主观判断。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方法是高效、合理的自信程度。学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的主观评价,有的人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其自身的实际情况一致,有的人则差距很大甚至完全相反[7]。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以下简称中职学生),从初中阶段开始成绩并不理想,表现出学习主动性低,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集中等问题,他们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也相对较低。

当前,广东省已经超过云南省,成为全国药物成瘾尤其是毒品成瘾最严重、最复杂的地区[8]。根据广东省禁毒执法部门的数据,2018 年广东省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为39 万人,这个数字已经达到全国吸毒人数的17%。其中粤西地区的湛江雷州、茂名电白、江门台山等地户籍的吸毒人员均已超万人,属于重灾区。而已有的关于广东省青少年药物成瘾的研究几乎全部针对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对粤西地区却很少涉及[9]。另外,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初、高中生,对中职学生的研究非常少。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立足粤西地区,考察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等四个城市的中职院校学生药物成瘾的具体情况,及其与父母冲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采用整群取样法,以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等四个城市的中职学生为调查对象。查询《由样本比率估计总体比率时所需样本容量表》确定样本量,调查人数为1 825 时即已足够。本次调查共发放2 000 份调查问卷。具体操作办法为:从四个城市的中职学校中抽取12 所(每个城市随机抽取3 所),每所学校抽取6 个班级(一至三年级学生,每个年级各随机抽取2 个班)。对这些班级当天在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当天请病假、事假等不在校的学生和不愿意接受调查的学生排除在外。对2 000 份问卷进行逐份检查、筛选,剔除94 份无效问卷,无效问卷的剔除原则:漏填、作答结果不清晰、连续10 道题以上连选等。最后共获得有效问卷1 906 份,其中男生996 人,女生910 人。

1.2 工具

1.2.1 药物成瘾问卷

采用王丽杰和王德全编制的《在校青少年药物成瘾情况调查问卷》[10]。调查内容包括:①一般信息(性别、年龄、年级和户口所在地等);②家庭情况(父母的年龄、职业、有无药物成瘾等);③药物成瘾情况(香烟、酒精、镇定催眠类药物、复方止咳药水、毒品等);④对药物成瘾造成危害的了解程度。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

1.2.2 父母冲突量表

采用Grych 和Fincham 编制的《儿童知觉父母冲突量表》,池丽萍等人修订成中文版[11]。量表共40 个题目,由6 个维度组成,分别测量父母冲突的强度、冲突次数、冲突的解决方式、后果威胁、应对能力和自我归因。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9。

1.2.3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采用梁宇颂和周宗奎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12]。该问卷共22 个题目,调查学生对自己上课状态的评价、能否取得好成绩的自信度,学习方法是否合理的评估等。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问卷调查前,按照伦理学要求,请参加调查的全体学生签署知情同意书。向其说明调查性质、调查目的,并强调匿名填写,严格遵循保密原则。请学生如实填写。调查时,调查员用统一的导言简短介绍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填表的方法和对量表中的条目进行统一解释。问卷当场填写并回收。

1.3 统计处理

用EpiData4.1 建立数据库,双人双录入,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逻辑查错。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 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Amos24.0 完成结构方程建模和中介效应检验。采用斯皮尔曼相关考察药物成瘾、父母冲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关系。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 单因素检验方法,对所有的测量项目进行未旋转的探索性因素分析[13]。结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 的因子共有10 个,抽取第一个因子解释了总变异的21.38%,低于临界值40%,表明本次问卷调查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2.2 粤西地区中职学生药物成瘾的使用情况

结果显示,粤西地区中职学生目前吸烟率为 6.32%(120 人),饮酒率为 20.38%(388 人),镇静催眠药物(非医用目的) 4.91%(94 人),复方止咳药水3.97%(非医用目的)(76 人),毒品使用率为0.47%(9 人)。

吸烟和饮酒方面,男生的使用率都显著高于女生(P<0.01)。一些地方的传统观念认为吸烟、饮酒是男性的正常社交方式,很多家长会默认甚至鼓励即将成年的男孩吸烟、饮酒[14]。初次吸烟的原因主要是“好奇”“受朋友影响”和“无聊,想寻求刺激”,经常吸烟的学生对吸烟的认识是“吸烟看起来很酷”,“吸烟是成熟的标志”。

中职学生在非医用目的情况下,服用镇静催眠药和复方止咳药水的比例分别为4.91%和3.97%。镇静催眠药主要通过“药店购买”“医院购买”和“家里拿”三种渠道获得,分别占44.1%、20.5%和10.9%。复方止咳药水主要通过“药店购买”“医院购买”和“网上购买”获得,分别占43.5%、23.8%和10.7%。

毒品的使用率为0.47%,共9 人。具体情况为:冰毒3 人, K 粉2 人,大麻3 人,摇头丸1 人。第一次接触毒品的地点主要是“酒吧、歌厅、舞厅等娱乐场所”和“朋友家”,分别占71%和14%。第一次使用毒品的原因主要是“家人/同伴影响”“无聊,想寻求刺激”和“好奇”,分别占35.2%、28.1%和10.2%。

2.3 药物成瘾、父母冲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对药物成瘾、父母冲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药物成瘾(共五种类型)、父母冲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其两个维度)两两之间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表1)。其中父母冲突与药物成瘾(五种类型)均有显著正相关;而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其两个维度)与药物成瘾(五种类型)均有显著负相关;父母冲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其两个维度)也呈显著负相关。根据Baron 和Kenny 提出的中介变量理论,这一结果符合对意志控制进行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的条件[15]。

表1 药物成瘾、父母冲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检验(r值)

2.4 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父母冲突与药物成瘾之间的中介模型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1 906 名中职学生药物成瘾的数据和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得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父母冲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两个因素对药物成瘾的作用机制。具体拟合指数:RM-SEA=0.080, CFI=0.923, TLI=0.967。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标准,各项指标拟合良好[16]。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父母冲突与药物成瘾之间的中介模型见图1:

图1 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父母冲突与 药物成瘾之间的中介模型

使用偏差校正bootstrap 法对本次调查的中介效应进行显著性检验,重复取样1 000 次,计算95%置信区间[17]。结果显示,中介效应值的95%置信区间不包括0,中介效应显著。父母冲突直接影响药物成瘾,直接效应值为0.172,效果量为54%;父母冲突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药物成瘾,即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父母冲突与药物成瘾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146,效果量为46%。

3 讨论

结果显示,40.5%的“目前吸烟”的学生回答:“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每天都吸烟”,这一数字明显高于不吸烟的学生(21.3%);同样的,“目前饮酒”的学生中,46.3%的人报告“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每天都饮酒”,明显高于不饮酒的学生(15.4%),这些情况表明,中职学生吸烟、饮酒情况与其父母是否吸烟、饮酒有显著相关。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父母吸烟、饮酒等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子女,无形中给子女树立了不良的榜样[18]。

冰毒、K 粉、大麻和摇头丸等新型的合成毒品的使用率明显比海洛因、吗啡等传统毒品高。新型毒品,是将某些化学原料人工合成的化学毒品,包括苯丙胺类中枢神经兴奋剂、镇定剂和致幻剂等。这类毒品吸食方式比较隐蔽,可以兑入饮料、直接吸入鼻腔或者口服,价格上也比海洛因等传统毒品低,所以近年来有加快蔓延的趋势[19]。《2018 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指出,新型毒品冰毒已经取代传统毒品海洛因,成为我国吸食人数最多的“头号毒品”。2018 年,我国共发现新型毒品31 种,这些毒品在包装上非常像饼干、香烟,巧克力等,具有极强的伪装性、迷惑性和时尚性,以青少年在娱乐场所滥用为主,给监管执法带来难度[2]。

本次统计数据表明,父母冲突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中职学生的药物成瘾(直接效果量54%),还能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其药物成瘾(中介效果量46%)。

直接作用效应分析表明,父母冲突对中职学生药物成瘾的直接影响占总效应的54%,这说明,身处在父母冲突中的中职学生更容易产生药物成瘾行为。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而激烈的父母冲突则会造成强烈的内心伤害。父母经常互相辱骂、敌对和攻击的家庭环境,会使子女整日精神紧绷,担忧害怕,缺乏安全感。这种环境不利于子女与父母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甚至会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20]。如果父母之间的冲突非常激烈、频繁又得不到合理解决,势必会耗费其大量精力而难以高质量地照顾、教育子女。另外,父母冲突给子女形成了错误的榜样作用。当子女面对人际问题时,也会不由自主地采用争吵、攻击和暴力等方式来解决与他人的冲突[21]。一些身处在父母冲突环境里的中职学生,感受到巨大的情绪困惑和心理压力,他们不能在父母、家庭那里找到关爱和温暖。这时别有用心的人就有可能趁虚而入,嘘寒问暖之后宣称“试试这个东西,可以让你很轻松,忘掉所有烦恼”,一些学生就有可能禁不住诱惑,陷入圈套[22]。

间接作用效应分析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父母冲突与药物成瘾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效果量为46%,说明父母冲突能够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药物成瘾。一些中职学生从初中阶段就表现出成绩不理想,屡次考试失败的经历使其学业自我效能感降低,主观上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很差。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与自己环境类似的伙伴的发展情况,学生会形成相应的自我效能感[23]。有的中职学生观察到,身边的一些同学上课表现差,成绩不理想,经常会被老师、家长批评。受到这些同学的影响,很多学生也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学业自我效能感降低。一些备受父母冲突伤害的中职学生,内心焦虑困惑、缺乏父母关爱。再加上学习上的挫败感,学习态度消极,大部分学习时间里都处于“我学不会,我成绩不好”的情绪体验里[24]。这些学生在家庭、学校里无法找到认可,只能向外寻求其他同伴的接纳,而这些人可能是已经辍学的闲散人员,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其药物成瘾的可能性。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叛逆期,他们好奇心强而且好面子。一些学生还会通过诸如泡吧、混迹歌厅舞厅甚至吸毒等所谓的“时尚”,获得刺激感、愉悦感、满足感,彰显自己独立的个性。误以为吸烟、饮酒甚至吸毒是时髦、有钱、有魅力的表现,在同伴中获得“威望”,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一错再错,陷入药物成瘾并终生难以摆脱。

鉴于此,家庭因素方面,父母之间减少冲突,为子女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家庭环境非常重要。学校方面,教师鼓励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探索合理的学习方法,缓解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控制中职学生药物成瘾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毒品学业效能
销毁毒品
艰苦的学业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火烧毒品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