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0-10-22刘旬张慧珺
刘旬,张慧珺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 274000)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
本研究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山东财经大学、菏泽学院和菏泽医学专科学校3所高等院校的2200名在校学生进行测试。采取随机抽查无记名方式,通过各个学校系办统一发放即时回收问卷,共筛选有效问卷2113份。以各因子得分在2.5分以上为筛查标准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大学生心理健康SCL-90量表调查
表1显示,SCL-90各因子的筛查率均较高。特别是强迫因子的筛查率达到了10.31%,这表示差不多10人中,就有一人具有强迫的症状,此外敌对、焦虑和人际关系因子症状也比较突出,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现如今,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在呈现多样化发展,传统教育体系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在思政教育视角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工作势在必行。
2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党中央在新时代对全国高等教育提出的重点工作要求。为了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从思政教育视角构建多维渗透、平行并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1 多维渗透模式 多维渗透分为三个维度:思想政治素质的渗透、道德素质的渗透和心理素质的渗透。三个维度是内核向外依次延展的关系。结合国家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和社会人才的市场需求,在实践教学中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多维渗透的本质和侧重点。
2.1.1 思想政治素质的渗透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仅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效果,而且对于其它各项素质都具有主导作用,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引导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必须要从长远角度入手,在各个发展环节中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1]。
2.1.2 道德素质的渗透 大学生道德素质包含个人品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四个方面。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全面落实道德素质,不仅能达到预期教育目标,而且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
2.1.3 心理素质的渗透 大学生心理素质包含能力、气质及性格三个方面。对高等院校而言,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的教学对象是大学生群体,最终教学成果不仅受周边环境、教学水平及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会随着心理特征和心理需要的变化产生新的问题。因此,只有保障学生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将外在教育需求转变为内在发展目标,以此为有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2]。
2.2 平行并进模式 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是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二者的有机结合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2.1 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体措施:第一,说理教育。通过运用“以理服人”的方法,向大学生展现真实且经典的案例,不仅能增加教学指导的说服力,而且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情感熏陶。通过运用“以情感人”的方式,在尊重和关心大学生的基础上,全面优化他们的情感素质。第三,意志培养。无论是引导大学生全身心发展还是满足社会人才需求,高校都要加强意志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坚韧性和自控力,有效应对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第四,行为意识。这一内容在思政教育的具体过程和最终结果中呈现,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和行为习惯。第五,模范影响。通过运用他人的优秀经验、先进思想及高尚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学习,有助于他们构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第六,评价激励。这项工作需要结合预期标准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能明确自身的优缺点,而且可以更快发展思维意识与各项能力[3]。
2.2.2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大学生心理活动变化为依据,并提出多种解决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确保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方法:第一,认知教育。掌握认知心理理论,组织进行相关心理训练,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客观事物,而且可以优化其认知结构。由于认知心理属于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所以强化认知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产生相应的良好的心理行为。第二,情感熏陶。这项工作主要用来关注情绪、情感及心态等方面的改变,在实践教学中落实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开朗、做情绪的主人而不被情绪所左右。第三,意志训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设计意志训练活动,培养塑造坚强的意志品质,是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第四,行为训练。这项工作对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解决不良行为意识等有积极作用,常见方法有松弛训练、自律训练等。
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为了确保大学生可以在公平、透明且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下稳步成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能为思政教育奠定心理基础。而思政教育有助于学生强化人生方向,由此可见,两者具备融合发展、平行并进的基础。
3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对策
3.1 从教学观念入手,提高教育有效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依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规律,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无论是思想还是心理都是人体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两者存在的问题具有同构性,而发展历程具有相同点。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平行渗透与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在成长中构建良好的人格[4]。心理健康教育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显著提髙其适应能力,能更好的面对未来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思政教育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更为注重学生在政治方面的感悟与理解,在实践教学中引导他们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优良品格的形成,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来,这样不仅能丰富大学生成长环境,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 从教学方法入手,提高综合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为注重“以人为本”,教师会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具有方向性的教学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并在平行渗透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以此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提供有效依据[5]。随着教育革新步伐的加快,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或领会很多知识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从大学生全面发展入手,合理运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先进技术,采用小组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讨论、实践拓展、情景启发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集体讨论与研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自我、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综合素质。
3.3 从教学内容入手,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高等教育作为学生成长与学习的重要阶段,一方面要向他们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对外部世界和内在自我形成正确的认知判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应强化教育力度,使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情操,保持心理素质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着重强调心理学规律的有效运用,并且还能在该教学中采取针对性教学措施,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基于此,若是在思政教育视角下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工作,还能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人格,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3.4 从教学环境入手,优化高校教学环境 环境作为大学生成长和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只有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更好的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平行渗透时,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优化,并从多个方面入手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针对当前高校教育情况分析,教师要在掌握大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积极融合家庭和社会力量,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平台,这样不仅能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可以拓宽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由于学校、家庭及社会所处背景和面临压力各不相同,所以在推广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要从大学生自身发展角度入手,科学寻找切入点,以此在构建广阔发展空间的基础上,为人才培育提供优化的教学环境[6]。
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基础力量之一,应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多维渗透、平行并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帮助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大学生不仅能成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而且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对加快我国教育革新步伐而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