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氏一指禅联合疏肝健脾饮治疗肝胃不和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10-22山萍薛美付雯琴

医药前沿 2020年17期
关键词:指禅嗳气胃脘

山萍 薛美 付雯琴

(上海市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上海 200231)

餐后不适综合征(PDS)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一种亚型,其特征表现为进餐后出现胀满不适及早饱感,其临床表现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1]。由于目前本病病因尚不明确,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措施,病情往往反复发作。功能性疾病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本研究运用朱氏一指禅联合疏肝健脾饮治疗肝胃不和型PDS,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19 年12 月间来院就诊的肝胃不和型PDS 患者,共计108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各脱落1 例,实际统计有效病例均为54 例。治疗组:男17 例,女37 例;年龄30 ~71 岁,平均(54.96±11.79)岁;病程6 ~36 月,平均(14.20±6.88)月。对照组:男16 例,女38例;年龄27 ~72 岁,平均(53.72±12.59)岁;病程6 ~38 月,平均(14.33±7.2)月。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具有均衡性(P >0.05)。

纳入标准: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PDS 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肝胃不和型的辨证标准[3];年龄在18 ~75 岁;自愿参加本研究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三月未参加其他相关临床研究的。排除标准:有消化性溃疡、出血、息肉、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指标观测者;合并有心、脑血管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孕妇、哺乳期、精神病、病情危笃者;对该类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自拟疏肝健脾饮,由柴胡、广郁金、佛手、炒白芍、炒白术、炒六曲各5g、甘草3g 制成中药茶饮包,1剂/d,三次/d,沸水冲泡约150ml 代茶饮。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朱氏一指禅。患者取仰卧位,双侧合谷穴、太冲穴采用一指禅推法,中脘穴及双侧天枢穴采用一指禅推摩法,以患者局部产生紧滞感或酸胀感为佳。操作于上述穴位各3min;频率120次/分,休息5min 后,再操作1 次。每日1 次,每治疗五天休息两天。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两周。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胃脘胀满、胸闷、喜太息、嗳气、不思饮食、烦躁易怒、口苦七个条目积分变化;复发率。

疗效评价: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4]进行评分。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临床痊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70%≤疗效指数<95%;有效:主要症状减轻,30%≤疗效指数<70%;无效:主要症状无减轻,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n×100%[5]。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进行分级及评分。复发率:治疗结束3 个月后,对临床痊愈、显效、有效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两组复发率。治疗结束后,3 个月内其不适症状再次出现或加重者定义为复发。复发率=复发例数/(临床痊愈、显效、有效)×100%。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2.59%,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两周后两组患者在胃脘胀满、胸闷、喜太息、嗳气、不思饮食、烦躁易怒、口苦这七项中医证候方面均有明显改善,P <0.05。治疗组在胃脘胀满、嗳气、不思饮食、烦躁易怒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

项目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胃脘胀满 对照组 4.78±1.13 2.04±1.84*治疗组 4.53±1.40 1.22±1.48*t-1.021 2.552 P-0.310 0.012胸闷 对照组 3.78±1.14 1.48±1.56*治疗组 4.22±1.27 1.37±1.59*t-1.895 0.363 P-0.061 0.717喜太息 对照组 4.26±1.29 1.33±1.60*治疗组 4.33±1.39 1.19±1.53*t-0.271 0.465 P-0.787 0.643嗳气 对照组 1.80±0.71 0.61±0.81*治疗组 1.83±0.75 0.24±0.58*t 0.213 2.729 P-0.832 0.007-不思饮食 对照组 1.70±0.77 0.67±0.29*治疗组 1.76±0.80 0.31±0.10*t--0.397 2.336 P-0.692 0.021烦躁易怒 对照组 1.43±0.60 0.54±0.14*治疗组 1.41±0.63 0.22±0.10*t-0.169 13.668 P-0.866 0.000口苦 对照组 1.33±0.55 0.31±0.18*治疗组 1.22±0.42 0.13±0.09*1.168 6.573 P-0.245 0.000 t -

2.3 复发率比较

治疗组复发率14.58%(7 例),低于对照组36.96%(17 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57,P=0.021)。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心身疾病[6]。关于其发病机制,目前认为脑-肠轴的双向传导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任意环节的变化,都会影响到胃肠感觉敏感性、胃肠道动力及精神心理变化[7]。

祖国医学并无“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餐后不适综合征”的病名,但在2017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为了更好地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及亚型划分对应,专家一致通过将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定义为中医的“胃痞”[4]。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日益增加,极易出现焦虑抑郁,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从而出现胀满嗳气等一系列症状。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可见古代医家在胃痞的治疗上经验丰富,明确指出本病病位虽在胃,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因此在治疗上从整体观念出发,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与现代医学的脑-肠轴理论不谋而合。

近年来中医药及中医适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在缓解症状、减少复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朱氏推拿”由推拿学家朱春霆先生创立,其中一指禅推拿手法传承经典,强调万法归一、专气致柔,手法柔和深透;取穴准确,以指代针,力透溪谷,调和营卫,直达病所[8]。朱老创立了“一指禅推摩法”,即在操作一指禅偏锋推法时,将其余4 指伸直并拢以指面作摩法[9]。中脘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募穴,天枢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募穴,均为治疗FD 高频使用腧穴[10]。在腹部采用一指禅推摩法,能够调动和引导浅层的卫气,达到“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的目的。腹部的推拿手法可调畅中焦气机,促进肠胃蠕动[11]。“太冲”为肝经原穴,“合谷”为阳明经原穴,均为双向调节要穴,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主治气机不利所出现的气滞、气郁、气逆。手法作用于上述穴位能够较好缓解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所致的胃脘胀满不适、嗳气等症状。

自拟疏肝健脾饮是由经方柴胡疏肝散化裁而来。本方由柴胡、广郁金、佛手、炒白芍、炒白术、炒六曲、甘草七药组成。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可明显增强胃排空,对胃肠运动进行双向调节[12]。广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佛手理气化痰、止呕消胀,同为臣药。炒白芍、甘草养血揉肝,缓急止痛,具有调节胃肠道平滑肌运动、消胀止嗳的作用[13]。炒白术、炒六曲消食化滞,健脾和胃,炒白术可以提高血浆胃动素的水平,增强胃肠运动功能,对提高胃排空率和改善消化不良有积极意义[14],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兼做使药。诸药合用,肝气得舒,胃气得降,胀满自除。综观全方,既可使机体肝气条达,又可使脾胃之气旺盛,助脾胃运化功能恢复正常。我们将一指禅与中药茶饮联合运用的目的是为了从整体观出发,进行“多维度”综合干预,以期增强疗效,缩短患者病程。

本研究结果显示,朱氏一指禅联合疏肝健脾饮治疗肝胃不和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疗效理想,并且在脾胃功能的改善(胃脘胀满、嗳气、不思饮食)以及情绪调节(烦躁易怒)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可能与联合治疗能够更好地调畅情志、补虚固本、标本兼治有关,从多方面着手,促进脑-肠轴功能恢复。本研究通过手法与中药茶饮联合治疗,安全可靠,疼痛感轻微,用药量少,可减轻患者心理、经济负担,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指禅嗳气胃脘
我的“一指禅”
李郑生论治嗳气经验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少林内劲一指禅初级站桩功及动功(一)
“一指禅”爸爸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总是打嗝,是不是胃肠有问题?
一指禅推拿手法治疗老年坐骨神经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饱嗝不断,喝荸荠鸡金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