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对比分析
2020-10-22徐锋
徐锋
(惠州市惠阳三和医院 广东 惠州 516211)
粘连性肠梗阻主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而引起腹腔内肠粘连造成肠内容物在肠道内无法顺利运行及通过[1]。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容易出现恶心、呕吐、腹胀以及便秘等症状。以往临床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多采取开腹术,虽然能够获得一定效果,但创伤较大,术后易出现并发症,可能影响预后。腹腔镜术较传统开腹术具有一定优势,能够弥补传统开腹术的不足。我院对39 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取了腹腔镜术治疗,整体效果较优,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符合粘连性肠梗阻诊断标准[2],符合手术指征。对于本次研究,患者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手术禁忌症者;认知功能严重障碍者;存在腹膜炎者。
将2018 年7 月—2019 年7 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 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设为研究观察对象,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n=39)以及对照组(n=39)。腹腔镜组当中男23 例,女16 例,年龄为28 ~64 岁,平均(45.32±3.24)岁;对照组当中男25 例,女14 例,年龄为29 ~67 岁,平均(46.54±3.34)岁。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腹腔镜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 >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开腹术治疗。术前对患者禁食、营养支持,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常规气管插管全麻,根据患者病情情况选择手术切口,开腹探查,明确肠梗阻位置,以钝性、锐性分开粘连,并及时修补患者肠壁损伤处。部分难以分离的小肠,必要时可根据情况选择切除。然后腹腔注入透明质酸钠,减少创面再次出现粘连发生率。关闭切口,术后予以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
腹腔镜组采取腹腔镜术治疗,术前支持治疗与对照组一致。常规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选择脐上或脐下置入10mmTrocar作为观察孔,建立气腹,入镜探查腹腔粘连情况,根据术中探查肠管粘连或腹壁粘连情况选择操作孔,常规松解腹壁粘连,若梗阻原因为束带状粘连,使用超声刀松解束带。若为膜状粘连,肠系膜采用超声刀分离粘连,肠壁采用剪刀进行钝、锐性分离,减少热损伤的发生。若出现肠壁损伤或穿孔,进行腹腔镜下肠管缝合修补,若出现片状广泛粘连则行肠段切除,术毕采取生理盐水对腹腔进行冲洗。粘连部位注入透明质酸钠,预防再次粘连。关闭切口,术后予以抗感染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腹腔镜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要短于对照组(t=3.588,P=0.001);腹腔镜组住院时间要短于对照组(t=5.067,P=0.000),如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d)
表1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d)
组别 n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住院时间腹腔镜组 39 2.55±0.78 5.51±1.45对照组 39 3.23±0.89 7.25±1.58 t 3.588 5.067 P 0.001 0.000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2.56%)较对照组(17.95%)更低(χ2=5.014,P=0.025),如下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
3.讨论
传统开腹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存在创伤面大以及康复时间久等缺点,且部分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再粘连,影响预后[3]。在腹腔镜技术快速发展、不断成熟的情况下,它在粘连性肠梗阻当中的应用频率愈来愈高,并获得了广泛认可。
此次研究当中,腹腔镜组采取了腹腔镜术治疗,结果表明腹腔镜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要短于对照组(t=3.588,P=0.001);腹腔镜组住院时间要短于对照组(t=5.067,P=0.000)。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2.56%)较对照组(17.95%)更低(χ2=5.014,P=0.025),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4]。腹腔镜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切口较小,操作更精细,对患者腹内影响较少,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及腹壁再发粘连的概率较低。在手术过程中,借助腹腔镜可获得清晰的视野,可减少不必要的内脏器暴露或异物刺激,可避免盲目性地对病变结构的损害以及粘连组织的破坏,有利于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5]。腹腔镜术实施期间以超声刀对粘连组织进行处理,能够降低创面损伤程度,有利于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腹腔镜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较少,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