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精准脱贫问题研究
2020-10-22戚玫阳上海大学
戚玫阳(上海大学)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脱贫工作上做出了多方位的努力,取得了巨大胜利,当前又提出在21 世纪第二个十年实现“两个不愁、三个保证”的目标。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扶贫工作更加科学深入,率先提出了多个重要的发展理念,比如“四个坚持”“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等,以此来促进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落实,目前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94.4%,年均下降2.4%。
■主要问题
(一)农业脱贫面临的瓶颈
1.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自然与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始终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环境中。尤其是较之中西部地区而言,东部地区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生态气候与地理环境也十分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而,东部平原地区如今已被视为我国粮仓。然而,中西部地区不仅耕地面积较少,且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利用率有待提高,诸多因素导致该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极为缓慢,自然资源分布严重失衡。基于这种形势,西部地区的农民很少能够凭借农业生产过上小康生活,这无疑是精准扶贫的一大难题。
2.农产品缺乏竞争力
首先,农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独特的产业特征,没有对零散的农产品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更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与经营。二是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农产品在农业发展基础薄弱,缺乏竞争力,产量不大,大多数贫困地区仅可以农业种植满足基本的家庭需求,无法将剩余的农产品出售获取额外的收入,即便能够出售,也无法实现收入的大幅增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丧失。最后,贫困地区缺乏农业科技的普及与应用,有限的农业资源无法生产出产量可观的农产品。
(二)教育脱贫存在实际困难
如今,我国仍有相当数量的贫困群体尚未摆脱贫困,甚至还有不少人依旧深陷贫困境地,极易受贫困之害,可持续性差。该群体最大的特点在于文化程度低,受教育水平不高,教育普及率较之其它地区稍显滞后,贫困家庭没有脱贫意识,市场脱贫更是一场空谈,所以他们只能祖祖辈辈地处于贫困的陷阱而无法自拔,严重阻碍了我国定向扶贫工作的开展。虽然通过加强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建设、帮扶贫困地区高校等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尚未落实、职业技术学校综合能力的缺失。
(三)生态脱贫是短板
资源利用率不高,我国大部分山区交通条件落后,地理位置不利。虽然资源丰富,但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中,他们陷入了贫困和挣扎。生态污染愈发严重,不少贫困地区为了尽快脱贫,导致意愿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冲突,为此,当前的首要任务不是脱贫增收,而是保护生态,避免片面的经济增长,以免贫困地区越发展越贫穷,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增加了贫困的难度。
(四)社会治理能力体系滞后
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水平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与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贫困地区要抓紧脱贫,要从贫困地区的成功经验出发,分析判断该地区的贫困没有科学的引进项目,就要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文化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贫困地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项目的现状和现状不同于贫困人口的实际需要,在加快扶贫速度的时候,必须牢记初心,不可盲目开展扶贫工作,以免出现劳民又伤财的情况,投资项目和矛盾实际上不匹配,导致贫困地区,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精准脱贫的途径
(一)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坚持优化信息流通网络,确保人们能够及时交换信息,把握市场动向,合理利用电商平台与渠道来出售当地的特产农产品与资源,精准把握市场商机,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切实为扶贫做出贡献。比如甘肃陇南成功利用电子商务走出贫困。第二,强化政策导向,引进一批高科技、有竞争力的市场企业。通过科学管理和农业技术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完整的农村产业发展体系。三是要加大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力度,减少产业的同质化现象。针对企业的粗放式产业发展模式,比如严格把控花卉、果蔬种植面积,以免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2.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
贫困地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能有效解决农民参与农业政策的问题。此处提及的农村集体经济指的是一种民主的大众经济,会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而扩大,尤其是在成员的民主意识不断深化后,他们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升,这不仅能有效强化农民的“意志”与“智慧”,还能推动农村扶贫开发的进度,带动贫困地区的集体经济发展,更好地维护农村社会的秩序与稳定性,增强农村居民的凝聚力,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基础。
3.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第一个实现科技攻略,依托科技培育贫困特色品种产品。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市场调研,把握市场脉搏,打造品牌产业。三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优势,借助多元化的集体经济来丰富贫困地区的产业形式,保持竞合关系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特色产业的发展风险,调动农民参与特色产业的积极性,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进程,实现发家致富的目标。四是充分发挥金融引导作用,引导各地龙头企业加大对农村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以此来保证特色产业的融资需求得到及时满足。
(二)加强“校农结合”助推农村产业孵化
面对新世纪的发展挑战,脱贫已然成为一项不可推卸的政治与社会责任,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首要场所,其同样应该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主动将脱贫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由校长或扶贫领导小组组长书记确定,协调各方资源,联合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更要调动直属高校的参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们的科研优势,根据贫困地区的区位特点、民族文化等情况,为之实行资源禀赋研究,将学校的优势学科与贫困地区的发展方案相结合,最终形成一整套产业孵化链。
(三)鼓励农民参与生态工程建设
在生态建设期间,除了要鼓励贫困地区的农民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更新传统的“等需”观念,还要丰富他们的收入渠道,尽可能地位他们增加家庭收入,更快摆脱贫困现状,早日完成扶贫任务。与此同时,农民参与生态建设工程,比如“三北”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可有助于缓解水土流失问题,而防护林的建设工作可切实深化农民的环保意识,将生态保护与扶贫提升到同一高度。考虑到农民就业压力较大,但参与生态建设工程不仅能为他们提供现场工作的机会,节省往返的工作时间,还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收入,生态工程的启动可改变以往被动的“输血”场面,从根本上增强贫困地区农民的增收能力,增加贫困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能性。
(四)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有效途径
加快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符合新时期国家治理的要求。尤其是我国贫困领域的领域的社会管理工作较之其他国家而言并不算晚,所以将农村社会治理纳入扶贫日程,可有效提升农村社会管理层次,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农村的治理主体的身份得以发挥,补充贫困地区的社会福利,切实改善贫困家庭的生活品质,缓和现代社会的发展矛盾,满足农村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尽可能地优化农村社会的管理体制,最大化扶贫成果,让农民过上小康生活的同时,也能维持社会的良好秩序。
注释
1 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要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2“三北”地区指的是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结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立足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保留马克思主义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彰显我党的执政宗旨,揭示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精准扶贫虽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新挑战,但也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继承与落实。通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性时期定向扶贫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定向扶贫除了对我国发展至关重要,也可供全球其他国家探索扶贫之路参考。扶贫攻坚所获得的种种成绩,一方面弘扬了我党勇于担当、敢于承诺的精神,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