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辽宁工业遗产旅游经济”视角下旅游教学的改革途径
2020-10-22王明锐何军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王明锐 何军(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工艺遗产旅游经济是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的研究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产品的经济形式,在国外一些老工业发达国家发展已久,但在我国也是在近年来才被人们逐渐认知。我们要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全面深入推进东北经济振兴,而辽宁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在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留下过许多的工业遗产和文化,这些宝贵资源构成了辽宁工业旅游的积淀。面对这样的发展机遇,要充分发挥辽宁的地缘优势,找出辽宁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实现辽宁工业遗产与旅游经济的全面结合。而在高等院校旅游教学中对于学生如何学习了解“工业遗产旅游”,这就需要旅游专业教师在“工业遗产旅游经济”这一背景下,对旅游教学要不断的进行思考和研究,并进行实践与创新。
■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分析
(一)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科研研究、技术价值和旅游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代表着不同国家在其各个历史阶段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不同时期城市的发展特征。而工业遗产旅游是在人们对于工业遗产利用再开发后而形成的一种新形式的旅游产品。我国学者李蕾蕾认为,工业遗产旅游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为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旅游新形式。
(二)辽宁工业遗产旅游的分析
辽宁作为我国著名的老工业生产基地,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工业遗产种类丰富。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奉天(现今的沈阳)就兴办了矿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辽宁被称为“东方的鲁尔区”。现今,辽宁省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中共有183 处工业遗产。而且在2017 年,鞍山钢铁厂、旅顺船坞和本溪湖煤铁厂3 处工业遗产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同时,辽宁工业遗产旅游也在逐步向前发展,开发并建造了44 处工业旅游景区(点)。比如以中国工业博物馆、沈阳铁路机车陈列馆这种主题性博物馆模式,以阜新海州国家矿山公园这种工业遗址公园模式,以1905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等等。这些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吸引了部分具有特殊兴趣的市民的旅游观光,同时也促进了人们保护“工业遗产”的意识。
■基于“工业遗产旅游经济”背景下旅游教学面临的问题
按照正常分析,在区域内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这么丰富的前提下,势必带动相关旅游人才的快速发展。但通过对部分工业遗产旅游服务企业进行调研,再结合多年教学研究经验,在工业遗产旅游背景下,旅游教学还是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一)旅游教学中专项培养目标不明确
随着人们对于不同形式的旅游需求的变化,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逐步发生变化。旅游院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培养渠道,必须结合社会实际需求来完善相应人才的培养。
现阶段不少辽宁的旅游院校对于“工业遗产旅游”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还是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依然持有固有的传统概念,采用单一模式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课程。同时又与相关行业缺乏沟通联系,对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缺乏了解。本想培养旅游复合型人才,可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等诸多方面都很难适应工业遗产旅游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
(二)旅游教学中实践学习的缺失
现今关于工业遗产旅游的相关课程还是以教师课堂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将工业遗产旅游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融于教学过程中,从而导致了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限制。在工业遗产旅游教育中很多内容是需要学生亲临现场感受的。要想了解一种工业和它与这个地域的历史联系,不能只靠书本的知识和脑海中的想象。这些专业知识需要学生用他们亲身去感受,才能触摸到历史遗留下来的印记,感受到当时时代所存在的气息。另外,这种教学方式也会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缺乏引导,与教师的沟通互动存在一定的障碍,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其自身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的缺乏,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进行创新发展思维的培养。
(三)专业教师理念和专业化认知不够
很多从事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师大部分执教经历是“高校”到“高校”,缺乏实践工作的经验,缺少必要的专业再教育环节。因此在授课中对于工业遗产旅游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所传授的知识面较窄,知识拓展性和延伸性不够,缺乏对工业遗产旅游创新和前沿方面的知识。例如一些教师系统知识研究不够,同时缺乏经验,不能全面了解工业遗产具有的文化传承价值,在授课中还有着一些“泛遗产化”和“去遗产化”的现象,对于工业遗产的本质认识不深刻,甚至对于辽宁省工业遗产的数量都不太清楚的现象。
■基于“工业遗产旅游经济”背景下旅游教学改革途径
(一)借助“工业遗产旅游”优势创新专项旅游人才课程体系
在“工业遗产旅游”的理念下,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注意既要开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基础课程,也要开设注重学生工业遗产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另外,要根据现今东北地区经济的变化,紧贴工业遗产产业发展,对课程及时更新,替换掉老旧课程,加入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与规划,工业遗产旅游文化等新课程,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
同时从教学对象角度上来说,要拓展“工业遗产旅游”教学范围。可以在学校内开设“工业遗产旅游”的公共通识课程,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工业遗产”旅游中来。“工业遗产旅游”公共通识课程可以通过集中参加讲座的形式开展,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正常的授课的方式进行。
最后,在校园内开展“工业遗产旅游进校园”的社会教育活动,这样既提升了学生对“工业遗产旅游”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二)完善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
由于“工业遗产旅游”是一个跨行业、综合性的旅游产品,知识结构相对复杂,而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现今的一些旅游教师大部分没有相关工业、历史等专业知识的培养,自身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对于“工业遗产旅游”的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不符合。这就要求旅游专业教师要在平时加强自身专业学习,注意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的充实和更新自己的专业“本体性”知识,提升自己的“隐性知识”水平,加强自身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以专业课程认知为基础的跨学科认知结构。
(三)加强网络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延伸发展
首先要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改造成师生共同教学和学习模式。在“工业遗产旅游”背景下,现今仅仅通过课堂来教授旅游专业课程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覆盖面。这就需要在课程教学改革以后,增加更多不同的相关领域知识,需要专业教师平时要制作微课、慕课等网络课程,包括运用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等资源供学生课下学习。另外在课下可以通过微信群等社会化信息网络媒体,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效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的参与意识,主动探索知识的愿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进一步的注重学校教学与社会教学之间的结合,加大工业遗产旅游区现场教学、体验式学习和活动式学习等教学活动,比如让学生完整的跟进一次“工业遗产”旅游活动策划或者协助建设“辽宁省工业遗产景区”的旅游网站等,从而提升学生知识成长体系中的核心能力,使校外“工业遗产旅游”实践学习成为高校旅游教学中的重要载体。
(四)推进专业教师与行业间的跨界交流
旅游专业教师要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在学校内可以进行跨专业的交流和研讨,如在物理、化学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围绕工业遗产的旅游产品设计、推广和体验等,研究如何创建一个独具特色的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另外,逐步实现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之间的双向交流,高校旅游专业的教师要到相关行业进行交流和指导,并且与企业从业人员进行交流和探讨,从而提升旅游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同时,也可以定期邀请相关企业的专业人员到高校进行讲座或授课,使教师和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了相关行业和企业最新的需求方向。
总之对于辽宁工业遗产旅游教学的改革探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基于“工业遗产旅游”背景下,我国旅游高校开展工业遗产旅游教育既培养了学生的传承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家园意识,也提升了学生相关的科普理念。对学生从事工业遗产旅游、工业遗产区域一体化设计工作、文化创意等旅游服务行业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