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康复期女性慢性精神病患者心理需要的影响分析
2020-10-22陈岚贾娟娟
陈岚 贾娟娟
(宝鸡市康复医院,陕西 宝鸡,721000)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病,是指在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干扰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以情感障碍、认知障碍、行为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慢性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等没有明显异常,情绪方面的可塑性很强,在药物控制、干预治疗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关注患者身心健康,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构建起和谐的护患关系,使得患者信任自己、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显得格外重要。鉴于此,本文特意研究了心理护理在康复期女性慢性精神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比较分析了该护理方式对于女性患者心理需要产生的实际影响,希望能为其他护理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将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间在我院接受慢性精神病治疗的100 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处于康复期[1]。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实施分组后,每组各有50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0-60 岁之间,平均为(39.45±1.62)岁;实验组患者年龄在24-71 岁之间,平均为(44.79±2.88)岁。
1.2 护理方法应为对照组的50 例患者提供常规化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要向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做好病房巡护、家属沟通等工作。实验组的50 例患者则以心理护理为主,具体为:(1)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坚持用药的重要意义,加强对于药物治疗所引起不良反应的预防。(2)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确保患者呈现乐观的治疗情绪。同时,指导患者正确对抗疾病和压力,引导患者诉说内心的困惑和压力,准确评估引发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相关原因[2]。(3)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患病情况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视自己的缺点,同时,寻求患者家属的帮助,尤其是患者的伴侣,加强对于患者的关心和照顾,提供充足的家庭支持,进而增加患者对于治疗的自信心。
1.3 观察统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患者SCL(心理健康测试)评分和BPRS(简易精神病量表)评分指标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 21.0 专业软件处理各项数据,计量资料实施卡方检验,以p<0.05 表示组间结果差异性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的比较两组康复期女性慢性精神病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的比较分析,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SCL 评分和BPRS 评分指标的统计两组康患者SCL 评分和BPRS 评分指标的统计分析,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CL 评分和BPRS 评分指标的统计
3 讨论
康复期慢性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一般均可逐渐得到控制,处于回归家庭和社会的过渡时期,其精神病症状控制后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社会功能的康复。除此之外,康复期慢性精神病的复发,不仅与用药依从性有关,还与康复环境、家庭职能、家庭成员和社会对于患者的不正确态度、不良心理刺激等密切相关。有鉴于此,这一阶段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就十分重要,兼顾社会功能的康复对患者的预后效果具有关键的影响力。慢性精神病患者发病后原先熟悉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发生改变,使其感到孤立无助,尤其是女性患者感情细腻脆弱,对外界敏感多疑,易产生自卑感、失落感,对疾病产生羞耻感,对亲人产生内疚感。康复期心理护理应重视让患者通过正确的途径宣泄心理压力,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提高自信心,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康复期慢性精神病患者迫切需要来自亲人的爱和关心,因此心理护理还应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建议家属多关心体贴患者,以减轻其孤独感,满足爱与归属的需要。精神疾病患者离开原先的学习和工作岗位,易产生失落、沮丧,甚至绝望的情感状态,使个体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3]。因此,心理护理还应鼓励患者多参与集体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回归家庭和社会打下基础,提高康复后的生活质量。在本次研究中,实施心理护理的实验组患者护理效果及各项评分均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对康复期女性慢性精神病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极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应对康复期女性慢性精神病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充分满足她们的心理需要,促进她们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