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2020-10-22李玉红
李玉红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四川 成都,610000)
急性脑出血属于临床常见多发疾病,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以及恶心呕吐等[1]。该病的临床特点为病情变化快,在短时间内加重病情,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实践表明:急性脑出血治疗的关键之一就是在发病后6h 内进行有效干预[2]。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应用于临床,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42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急救护理程序的应用效果。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6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2 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单盲原则进行分组,对照组21 例患者年龄为58-79 岁;男性有12 例,女性9 例;实验组21 例患者年龄为57-79 岁;男性有13 例,女性8 例;两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开展常规急救护理;实验组应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具体为:①院前急救护理,护理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之后立即随救护车出发,在车上与求助人员沟通了解患者症状,指导求助人员开展基本处理。到达现场后立即测量评估患者症状,开展急救处理后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在运送途中向急诊科医生交代患者病情,让相关科室及人员做好准备。②院内急救护理,患者到达医院后,医护人员再次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且结合院前护理人员提供信息制定急救方案。为病情危重患者开通急救绿色通道,送入急救室或重症监护室抢救。病情比较轻的患者安排详细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开展针对性治疗。最后,病区护理人员要与院前护理人员做好具体的交班工作。
1.3 评价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最后数据。在数据处理过程中,t 值检验计量资料,卡方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用P 值判定。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效救治时间对照组21 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为(1.38±0.45)h 显著长于实验组21 例患者有效救治时间(0.81±0.12)h;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并发症对照组21 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共有8 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显著高于实验组发生率9.52(2/2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疾病在临床上又被称为脑溢血,该病的常发人群为中老年人群[3]。临床实践表明:该病病情变化快需要在有效时间内进行救治,否则患者会有生命危险[4]。但常规的急救治疗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效果不理想。临床认为与急救时的护理工作不到位有关。
随着临床护理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应用于临床[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21 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为(1.38±0.45)h 显著长于实验组21 例患者有效救治时间(0.81±0.12)h;对照组21 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共有8 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显著高于实验组发生率9.52(2/2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效果理想。分析其原因为:该护理程序是从接到求助者电话时就开始准备对患者开展急救。在到达现场之前通过与求助者的沟通对患者病情进行一个简单的评估,做好相应准备。在到达现场立即对患者开展急救。另外,在转运的过程中一边对患者病情进行监测,给予急救护理,一边与急诊室联系汇报患者情况,让急诊室医护人员做好相应准备。这样患者在到达医院后能够立即接受针对性治疗。另外,院内护理开辟了绿色通道为病情危急患者的抢救争取了黄金时间,提升了临床治疗效果。而且有效的急救护理能够减少疾病对患者的伤害,从而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救治中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应用效果理想,能够保证患者健康与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