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背侧腱鞘囊肿的小针刀治疗体会
2020-10-22苟平平魏小利苏鑫
苟平平 魏小利 苏鑫*
(宝鸡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1,中医科2,陕西 宝鸡,721008)
现阶段,腱鞘囊肿属于腕背侧常见肿块之一。根据相关医学研究结果显示,该病与患者关节囊以及腱鞘位置结缔组织营养不良导致的退行性粘液变性息息相关,常见于青年或者是中年患者。就临床治疗而言,外科手术治疗是常见方法,但是手术后手部表面会存在疤痕,影响患者手部美观,进而影响患者日常学习生活。小针刀治疗简单易行,治疗费用低,且恢复快,效果显著。为了探讨腕背侧腱鞘囊肿的小针刀治疗体会,本文选取2019 年8 月至2020 年3 月我院收治的腕背侧腱鞘囊肿患者72 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9 年8 月至2020 年3 月我院收治的腕背侧腱鞘囊肿患者72 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36 例,男性14 例,女性22 例,年龄17-44 岁,平均年龄(30.5±2.1)岁;对照组36 例,男性13 例,女性23 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30.2±1.8)岁。两组基线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在治疗前都进行了B 超检查,符合腕背侧腱鞘囊肿的诊断标准。排除资料不全以及不配合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给予观察组患者小针刀治疗,指导其取坐位,外展伸腕,对患者皮肤实施专业化的消毒,并且需要有序铺好无菌洞巾。然后给予患者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剂量控制在百分之一,且借助注射器进行合理化抽取。麻醉完成之后,借助汉章4 号针刀,沿着九十度垂直方向有效刺入到囊肿中央部,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刀刃线以及伸指伸腕肌腱两者在总体走向上是相同的。接下来,针刀刺透皮肤,最终到达囊肿壁,通常情况下,手术医生在刺破患者囊壁时,会感觉到一定的落空感,在此基础上缓慢进针,阻塞感出现时表示生发组织层已经被触到。这种情况下,手术医生需要横竖剥2~3 刀,具体范围控制在0.5cm 内,当完全破坏囊肿囊壁后再上提针刀,顺利刺破囊壁,然后有效退出针刀,并挤压囊肿,挤出黏液,最后是碘伏棉球擦净以及覆盖无菌纱布,并完成绷带加压包扎的工作,确保3d 移除。给予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体位与观察组相同,麻醉后,有效避开血管以及神经,然后沿着皮纹进行横切,然后拉开切口,切开浅筋膜,充分暴露囊肿表面,进而实施囊肿分离,确保整个囊肿可以完全切除。整个手术结束之后,按照专业化步骤结扎出血点,并有效缝合患者皮肤,做好加压包扎固定工作,拆线时间为7~10d 之间。
1.4 观察项目和指标(1)观察患者治疗时间与手术后恢复活动时间,并采用VAS 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判断患者的疼痛程度,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最痛;(2)观察治疗有效情况,判定标准为:治愈表示囊肿完全消失,没有腕部疼痛与功能障碍;好转表示囊肿完全消失,但腕关节存在轻微疼痛,无功能障碍;无效表示囊肿没有显著减小或反复发作。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时间、恢复活动时间与VAS评分对比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在治疗时间、恢复活动时间与VAS 评分上的比较(±s)
表1 两组在治疗时间、恢复活动时间与VAS 评分上的比较(±s)
组别 治疗时间(min) 恢复活动时间(d) VAS 评分(分)观察组对照组tP 37.1±10.6 58.5±18.4 7.234<0.05 3.4±1.2 7.5±2.4 7.106<0.05 3.2±0.6 6.7±0.8 7.084<0.05
2.2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在治疗有效率上的比较(n/%)
3 讨论
目前,腕背侧腱鞘囊肿属于一种常见病,是发生在局部腱鞘或者是腕关节背侧关节囊的胶冻状黏液肿块,往往为单房性,少数为多房性[1]。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腕部无力症状、不适或酸痛症状以及放射性痛症状,若病情严重则会导致关节功能障碍。临床上腱鞘囊肿穿刺抽吸以及注射醋酸泼尼松龙药物是常见治疗手段,一般不需特殊器械,便于门诊开展,然而治疗复发率高,故建议患者进行手术治疗[2]。开放式手术能够完整切除囊肿,避免术后复发,但术后腕关节要求制动1 周,会对患者工作学习产生一定影响,还会留下手术瘢痕[3]。小针刀手术治疗的操作技术相对简单,更容易被医生掌握,不仅能够消除囊肿液体,确保肿块消失以及疼痛减轻,而且还能够松解瘢痕粘连,在局部手法按摩以及按压治疗的基础上,大大提高疗效。该手术治疗后不会留下切口瘢痕,符合年轻患者关于美观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其生活质量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本研究说明给予腕背部腱鞘囊肿患者实施小针刀治疗,恢复时间快,费用相对较低,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