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护理干预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探讨

2020-10-21刘红香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心肺复苏

刘红香

【摘 要】目的:探究急诊护理干预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近期在我院收治并接受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根据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气管插管时间、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比较,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其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总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比对均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对接受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康复情况,同时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康复情况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2-00-01

心脏骤停指的是急性症状发作60min内出现的以意识丧失为主要特征且由心脏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患者的常见急救方法,若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能及时接受心肺复苏,其生存率将能提高1-2倍,同时还能提高患者预后效果,从而降低患者致残率与致死率。抢救心搏与呼吸骤停患者的措施主要为畅通呼吸道、人工辅助呼吸、循环支持以及早期电除颤[1]。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对治疗操作规范程度进一步加深,从而其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也远远提高,如何规范抢救过程中的护理效果到目前为止最为关键。本文为了深入探究急诊护理干预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选取了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我院收治并接受心肺复苏的10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00例心脏骤停患者均于本院接受心肺复苏,纳入时间由2017年6月开始,到2019年5月结束,均分成两组,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5-70岁,均值(61.3±5.7)岁。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6-71岁,均值(62.2±5.8)歲。研究已将参与研究患者病历资料送入伦理委员会,并获得同意,患者及其家属也支持研究;对比两组各项临床资料,其结果显示(P>0.05),符合对比需要。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急诊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基础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对病房温度进行分析,调整空气,让患者在最适宜的环境下接受治疗,调整病房内的空气,降低环境对患者带来的不良刺激。(2)心电监护:由于患者病情较重,即使已经进行心肺复苏治疗,仍然需要对患者生命体征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从而加强心电监护的巡视频率,对患者出现的室性早搏、传导阻滞等现象进行处理。(3)脑部复苏:指导患者家属加入到护理工作当中,采用湿毛巾敷在患者头部,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亚低温治疗,将室内温度调整到18℃到20℃之间,降低脑氧代谢率,减轻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4)气管护理:加强患者的气道护理,让患者气道保持在湿润的状态,对气管插管患者注意无菌操作。(5)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亲切的交谈,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正视自己的疾病,避免由于不了解病情而带来的恐惧[2]。

1.3评价标准

(1)对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并对比。(2)护理后采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量表[3]进行测评,主要包含了躯体活动、精力、睡眠与情感以及社会活动;得分越高则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试验借助了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包括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述数据统一由(x±s)的方式呈现,采用t检验,当最终结果显示P值小于0.05时代表该项数据对比具备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两组的气管插管时间、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经比较,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其护理总满意率明显更高,上述指标比对均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经比较,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躯体活动、精力、睡眠与情感以及社会活动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中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心跳骤停及肺栓塞等均属于一种急诊危重疾病,其发病原因是由于多种原发疾病引起的,患者一旦发病,就需要立即进行救治,但是容易引发四肢、内脏等多组织器官损伤[4],甚至当疾病进一步进展之后会出现脑细胞缺氧坏死症状,导致患者脑组织出现不可逆转的损伤,对生命造成威胁。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患者的常见急救方法,接受心肺复苏患者的病因是心源性的,而心脏骤停80%是因心室颤动诱发的[4]。故对心室颤动引起的心脏停搏,在患者停搏后第一分钟内实施规范的胸外心脏按压,使冠脉灌注得到维持、心肌血供得到恢复比人工通气更加重要。急诊护理敢于是心脏复苏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护理手段,在常规护理之外,与传统护理方式相比,这种护理方式更加符合现代护理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患者提供环境、心理、症状等一系列的护理,改善患者的恢复效果。这种护理方式要求护理人员不断的学习,掌握好心肺复苏技术[6]。

综上所述,对接受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康复情况,同时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红梅, 张亚丽. 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23(62):12173-12174.

[2] 曹慧, 王亚华, 陈云凤.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的影响[J]. 医疗装备, 2017, 30(19):178-179.

[3] 马引弟. 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情况及 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J]. 中外医疗, 2019(6).

[4] 王玺, 王万东.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 双足与保健, 2018,8(16):109-110.

猜你喜欢

心肺复苏
MCC小型心肺复苏仪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研究
从社会事件的剖析中探索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与途径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桂林市卫生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急救技术培训的探索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
CCU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
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体会和影响因素分析
气管插管时机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探讨影响院前及急诊抢救室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
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术后的预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