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节气课程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2020-10-21曾嫦凤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自然观二十四节气教育

曾嫦凤

摘要:二十四节气集中反映了古人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以“二十四节气”课题小组中的“小寒”“惊蛰”“白露”“夏至”等多学科融合课例为例,阐述如何引导学生加强物候观察,并通过观察感受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自然观;和谐相处;教育

一、课程背景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源头。从儒家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到道家倡导的“道法自然”等,无不彰显这一观念。二十四节气则集中体现了这一观念。选择二十四节气作为自然观教育的切入点,是因为它横跨一年四季,是全方位的、全时空的、全场景的观察,为自然观教育提供了大场景、大视角。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漫长的岁月,通过对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精细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后逐渐形成的。二十四节气将一年切分成二十四个时间点,在每一个时间点上,古代人民都顺应天时,依时而作,依时而息。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沉淀后,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间之书。在这样的思考下,我们选择了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教育,意在引导学生加强物候观察,并通过观察感受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二、课程实施

目前,我們课题小组已完成了“小寒——鸿雁传书寄情意”“惊蛰——桃花春色暖先开”“白露——秋风潜入情意起”“夏至——蝉鸣莲动通寰宇”四个节气的融合课,意在通过多学科有机融合,多感官刺激学生,从而使学生多方面感受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前期,教师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每个节气的内容,根据每个节气的特点选取主题。教师作为课程设计师,必须围绕主题串连该节气的内涵和外延,并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对节气知识等相关信息进行搜集、了解。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或代表的形式进行汇报交流,进而对节气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接下来,笔者通过课例阐述如何将节气与学校教学相结合,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一)节气与传统古诗词相结合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教师从“小寒”这一节气中选取“雁北乡”这一候与古诗《别董大》相结合。在“小寒”节气课中,教师借“鸿雁传书”的典故,让学生了解了大雁这一种候鸟,并通过大雁的生活习性感受鸿雁南飞与北往的伟大迁徙,从而感受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流逝。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从“惊蛰”这一节气中选取“桃始华”这一候与诗经《桃夭》相结合。在“惊蛰”节气课中,学生通过诗经中的描写感受春日盛放的桃花,更是通过花开结果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通过十里桃林的繁盛让学生感受春天万物的生机。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从“夏至”这一节气中选取“蝉始鸣”这一候与古诗《蝉》相结合。在“夏至”节气课中,学生了解了蝉这一种昆虫,并且从蝉的生活习性中体会作者以蝉自比的意图,从而感受作者高远的志向和伟岸的人格。

以上三首诗,看似写物,却非只是写物那么简单,他们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诗品序》中说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文心雕龙·神思》中说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古人的精神世界中,物我可以两忘,这样的思想感情极为浪漫,也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极具中国文化特色。这些都告诉我们:大自然对我们祖先的思想、文化、生活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学生与作者进行了跨时空的心灵对话。在一遍遍的吟唱中,生生进行交流,从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新的思想碰撞。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徜徉在烂漫璀璨的诗词歌赋中,感受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学生深刻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类心灵的美好影响。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与大自然密不可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二十四节气中,古人推崇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从而对现代生活产生启发。

(二)节气与音乐相结合

节气课程的教学以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方式进行,为了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教师发挥创意,将节气的意蕴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渲染。《论语·述而》中说道:“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尤其具有普遍性和感染性,对人们来说具有独特的魅力。因此,将节气的教学与音乐进行结合,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节气与户外观察相结合

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生活是课堂,自然是课本。在气候教学中,我们主张引导学生走向自然、拥抱自然,让学生身处自然,从而更好地感受到人类的生命与大自然密不可分。

1.“夏至”:听蝉鸣,望星空。伴随着蝉的鸣叫,夏季逐渐靠近。学生通过观察和学习蝉这一昆虫,认识到蝉羽化成虫后存活的时间非常短暂:蝉从幼虫一步一步离开泥土十分艰难,雄蝉更是攀上高枝,将生命的张力付诸一声声的鸣叫。学生通过对蝉的生命周期的观察,感受“生如夏花之绚烂”的极致之美。

星河灿烂,夏季的星空尤为动人。当夜幕低垂,城市的灯光褪去,学生抬头可以仰望美丽的星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并了解北斗七星,尝试借助北极星指引方向。学生通过这一事例,了解到指南针的由来,从而感受到古代先民的智慧。

2.“霜降”:拾落叶,感秋思。“草木黄落”是霜降节气中的一候,教师可以选择“落叶”这一意象进行节气观察教学。“一叶知秋”,秋季悄然而至,植物园中树叶渐渐发黄,更有枯叶随风落地,学生各自选择一角伫立凝望、思考,在秋日美景中流连。教师鼓励学生将内心的触动用手中的笔抒写出来,一首首动人的诗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学生内心的秋思。

教师可根据节气的特点设计与主题相关的观察活动,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学生体会深秋的梧桐细雨,体会盛夏的夜空繁星。我们组织学生在树林边、在草地上、在丛林中倾听草虫的交响乐、蟋蟀的奏鸣曲,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在电闪雷鸣的时候,在台风过境的时候,我们甚至鼓励学生脱离电视等媒体的报道,直接站在阳台和窗口边,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亲身体验狂风暴雨,切身体会到自然有温柔平静的一面,也有狂暴激烈的一面。在这样的场景下,我们的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与博大,感受到地球的辽阔无边和人在宇宙中的渺小,从而学会谦卑。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会由衷地敬畏自然,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惜生命。通过这些实践,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地球之子,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是我们最后的栖息地。

三、课程小结

每次的节气课教学,教师会以每一个节气的特点为主题进行设计。在“白露”节气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风的多面性:它可以是微凉的、萧瑟的、狂暴的。多变的风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波诡云谲。在“霜降”

节气课中,学生在户外感受到秋日的落叶,通过落叶归根感受“一切有为法,当作如是观”的规律。总而言之,教师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通过课堂上的引导、多学科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日月星辰、风霜雨露、四时回转等自然规律,从而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二十四节气集中反映了古人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未来,我们在气候方面的教学中将会更有感染力、感召力。

(责任编辑:吴延甲)

猜你喜欢

自然观二十四节气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